开封宋代繁塔夏州李光文题刻考述
2016-07-29于光建邓文韬
于光建,邓文韬
(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开封宋代繁塔夏州李光文题刻考述
于光建,邓文韬
(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河南省开封市宋代繁塔内保存的夏州党项李光文题刻虽然只有13个字,但这是目前发现夏州党项上层人物在宋都开封活动和信奉佛教的唯一实物资料,补充了正史资料的缺失;该题刻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无专门研究。该文通过梳理李光文生平事迹以及任职履历,可知李光文可能于宋开宝七年(974)四月至九年(976)十月到开封繁塔捐施财物。经考证,该题刻对宋初夏州党项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宋代;开封;繁塔;夏州;李光文;捐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宋代繁塔内有近二百方宋代石刻,有佛经,有供养人题记,还有历代文人墨客的登塔留题。第一、二层塔的南门洞里,东西两壁共镶嵌佛经刻石二十四方,有北宋书法家赵安仁楷书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十善业道经要略》《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第二层北洞里刻着许多修塔捐施人的姓名及钱物,其中有一方是夏州党项上层人物李光文捐施建塔题刻。《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①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37),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4页。收录有该题刻拓片图版,该题刻高24厘米,宽12厘米,楷书,阴刻。共两行,满行八字,共13字(见图1)。
由于该题刻湮没在近二百多处繁塔捐施题刻中,且没有时间落款,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但该题刻对研究宋初夏州党项历史具有重要学术界价值,本文试就相关问题予以考述。现据拓片录文如下:
第1行:夏州番洛都知兵马使
第2行:李光文 施
图1 李光文题刻拓本
根据题刻中的捐资者“李光文”及其当时所任“夏州番落都知兵马使”职官可知,此题刻当为宋代初年题刻。李光文即《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典籍中所记载的宋代党项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克睿之弟“李克文”。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克睿初名光睿,避太宗讳改“光”为“克”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983页。,李光文改名为“李克文”即因避太宗讳。他曾历任银州刺史、绥州刺史、丰州刺史、麟州防御使等职,并在李继捧入朝后权知夏州事两年多时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文管所保存的《大宋故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墓志铭》中其名为“李光文”,任职为“衙前都知兵马使”②杜建录、白庆元等:《宋代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李光睿墓志铭考释》,《西夏学》,2006年第1辑,第81-86页。。该题刻中的“番洛”即传世汉文典籍中的“蕃落”,陕北、内蒙古乌审旗出土的唐五代宋初夏州党项墓志铭中也称为“番落”。如《后周绥州刺史李彝谨墓志铭》中李彝谨曾祖李重建在唐朝时曾任“大都督府安抚平夏番落使”③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等编:《中国藏西夏文献》(第18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52页。。夏州为唐代内迁党项聚居地,“其原庆、灵、夏、延又管诸蕃落降者,为羁縻州”④〔唐〕李林甫:《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4页。。夏州故址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统万城遗址。夏州蕃落都知兵马使即夏州管内蕃兵总帅,为节度使麾下重要的武职僚佐。
一、李光(克)文生平事迹
关于宋代夏州蕃落都知兵马使李光(克)文,传世汉文典籍亦有零星记载。李克文就是太平兴国九年(984)率领族人赴大宋都城汴京入朝,向宋朝献出银、夏、绥、宥四州之地的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的叔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癸巳:“绥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继捧之从父也。”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19页。
同时,李光文还是五代时期夏州节度使、西平王李彝殷之四子,宋初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光(克)睿的亲弟弟。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出土的《大宋故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墓志铭》中不但记载了李光睿生平事迹,志文中还详细记述了李光睿兄弟八人的姓名及其任职,这为我们了解李光文生平事迹和世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元昆之长曰光普,见任定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次曰光新,见任管内蕃汉都军指挥使。宠弟五人,长曰光文,衙前都知兵马使。次曰光宪,见任绥州刺史。次曰光美,见任衙内都虞侯。次曰光遂,见任管内蕃部越名都指挥使。次曰光信,见任马军都指挥使。”可知,开封繁塔捐资题记中的“夏州番落都知兵马使李光文”为李彝殷八子中的第四子。李光文兄弟八人按长幼排序依次为李光普、李光新、李光睿、李光文、李光宪、李光美、李光遂、李光信。
太平兴国三年(978),权知夏州事、授检校太保、定难军节度使李克睿去世后,其长子衙内都指挥使、检校工部尚书李继筠权知夏州事,授检校司徒、定难军节度观察留后。然而,二年后的太平兴国五年(980),李继筠又英年早逝,史书未记载死亡原因。由于“初继筠卒,子幼不得嗣”⑥〔清〕吴广成著,龚世俊校注:《西夏书事校证》,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5页。,其弟李继捧袭职。但是李继捧却因“失礼诸父”,导致“宗族多不协”,家族内部权利争夺的矛盾日益尖锐。例如,太平兴国六年(981)秋八月,银州刺史李克(光)远袭夏州不克。克远素暴悍,与弟克顺等率兵袭夏州,继捧侦知,伏兵以待,克远兵至,入伏败死⑦〔清〕吴广成著,龚世俊校注:《西夏书事校证》,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6页。。同时,李继捧的亲伯父绥州刺史李克文也与其产生了夺权斗争。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绥州刺史李克文,向宋太宗上表,认为李继捧难以胜任担当夏州定难军节度使重任,请求朝廷派遣人员到夏州与他共同管理夏州事务。“(绥州刺史李克文)表言继捧不当承袭,请遣使与偕至夏州,谕继捧令入朝。”在李克文的步步紧逼之下,李继捧不得不亲率族人入朝觐见宋太宗,向宋朝献出了银、夏、绥、宥四州八县之地,并提出愿意留居东京。鉴于夏州党项定难军尾大不掉,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宋太宗审时度势,利用夏州党项定难军节度使内部的权力斗争,藉此接纳了李继捧留京的请求,于是以李克文权知夏州,作坊副使尹宪同知州事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19页。。随即派遣使者前往夏州遣发夏州李氏族人赴东京。这一举措却引起了李继捧族弟李继迁的反对,引发了李继迁联合族人逃入夏州东北三百多里处的地斤泽,走上恢复故土,抗宋自立的斗争之路。
太平兴国九年(984)五月,李克文在权知夏州事的同时,还兼任了西京作坊使、顺州刺史,云麾将军以及麟州防御使。“癸丑,以西京作坊使、顺州刺史李克文起复云麾将军、麟州防御使,依旧知夏州事”②〔宋〕钱若水修,范学辉校注:《宋太宗皇帝实录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68页。。六月,李克文入京觐见,向太宗献上了唐王朝赐给其先祖的传家之宝——铁券丹书。此时,其职官仅有“麟州防御使”一职。“太平兴国九年(984)六月……乙酉麟州防御使李克文来朝,以唐僖宗赐其祖夏州节度使拓跋思恭铁劵朱书御札上献”③〔宋〕钱若水修,范学辉校注:《宋太宗皇帝实录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76页。。
太平兴国九年(984),宋军在与李继迁的数次交战中,屡次战败。朝中有人议论李继迁之所以能够屡克宋军,是由于朝中有间谍告密,李继迁才对朝廷议事用兵策略了如指掌。而朝中文武大臣都将潜伏的间谍怀疑为归顺朝廷、留居东京的李继捧。受此疑似间谍案的牵连,李克文知夏州事、西京作坊使、麟州防御使等职官被革,改任为博州防御使。“九月……言继迁有悉知朝廷事,盖由李继捧漏洩。乃出继捧为崇信节度使,李克宪为道州防御使,与博州防御使李克文并归治所”④〔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第41页。。当年,知夏州事尹宪和都巡检曹光实经过周密侦查部署之后,对李继迁发动了一次夜袭,宋军不但大获全胜,斩首五百级,焚烧四百多帐,同时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妻子⑤〔元〕脱脱等撰:《宋史》卷485《夏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986页。。由是可知,984年李克文确实不再担任权知夏州事,朝廷对夏州党项李氏族人归附宋廷的诚意产生了怀疑,权知夏州事完全由朝廷派遣的、曾与李克文搭档的同知州事尹宪独自担任。直到景德二年(1005)十二月,李克文去世,其职务仍然是博州防御使。“景德二年(1005)十二月,博州防御使李克文卒”⑥〔清〕吴广成著,龚世俊校注:《西夏书事校证》,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40页。。所以,在982年,李克文逼迫侄子李继捧交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权力后,自己权知夏州事也仅有两年多长时间。
二、李光(克)文生年
传世文献只记载了李光(克)文去世于景德二年(1005)十二月,却没有记载其生于何时。但我们可以根据其三兄李克睿和七弟李光遂生年进行推算。如上所述,李光文在兄弟八人中排行第四,杜建录先生等人根据《李克睿墓志》中其三哥李克睿卒于太平兴国三年,享寿44岁的记载推算出李克睿生于后唐末帝清泰二年,即935年。又据李光文七弟李光遂墓志记载,李光遂生于乙巳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⑦杜建录、白庆元等:《宋代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李光睿墓志铭考释》,《西夏学》,2006年第1辑,第81-86页。,李光文和李光遂之间又有李光宪、李光美两位弟弟,在由此可推算,李克文可能生于936年至940年间。
另据文献记载,李光文育有一子,原名李继元。大中祥符年间,李继元向宋真宗上书,言自己与李继迁为兄弟感到甚为羞耻,希望改名为“守元”。“继元为閤门祗候,上表言己与继迁本五从兄弟,名同上字心甚耻之,愿改名守元。真宗诏从之。擢备库副使,厚其廪给”⑧〔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116页。。天禧二年(1018),李光文之子李守元又任辰州都巡检使率兵入白雾团参加镇压蛮族叛乱,“擒蛮寇十五人,斩首百级,降其酋二百余人”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485《夏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177页。。同年五月甲戌,李守元擢升为西京作坊副使。
三、李光(克)文繁塔捐施时间
李光文施财题刻没有时间落款,那么李光文是什么时候去繁塔施财的呢?
第一,李光文繁塔捐施时间不早于繁塔修建时间。
繁塔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城外东南3里,是宋代初期在享有京都四大名寺之一的天清寺内修建的一座六角形楼阁式砖塔,原名为“兴慈塔”,也称“天清寺塔”,因其坐落在繁台上,故又称为“繁塔”。繁塔原为9层,繁塔塔身外部通体嵌砌有方砖,每一砖上都凿有圆龛,龛内雕刻坐佛,一砖一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由于黄河多次在开封决口,泥沙大量淤积,繁塔底下大部被掩埋,上部被损毁。直至清朝初期,又在剩下的三层上部修建了一个平台,在平台上修建了一个实心七级小塔,使其呈三层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造型,一直延存至今②蓝滢:《开封繁塔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8-22页。。繁塔是当年登高望远、俯瞰大宋京都繁华美景的不二胜地,因此“繁台春色”曾被宋人誉为汴京八景之一(见图2)。
图2 开封宋代繁塔现状
关于开封繁塔修建时间,由于文献记载阙如,历来莫衷一是。直到1984年9月,文物部门在维修繁塔施工中,曾在一层塔心室地下1.7米至1.8米深处,挖出石刻两方,其中一方石刻上刻有“大宋开宝年,岁次甲戌,四月己卯朔,八日丙戌,收藏定光佛舍利,比丘鸿彻有愿,亲下手造砖塔一座”③王瑞安,魏千志:《开封宋代繁塔》,《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6年创刊号,第36-41页。。终于彻底解开了繁塔始建年月之谜,即开封繁塔肇建于开宝七年(974)四月。所以李光文捐施题刻不早于开宝七年(974)四月。
第二,捐施是在繁塔修建过程中。
李光文捐施题刻是镌刻于塔内额石上,即塔内蹬道顶上砌筑的条石。条石厚0.25米,宽约0.17米,长1.50米左右。由塔北入,有东西两条蹬道,可上至二层和三层塔心室(见图3)。每块额石上都刻有北宋捐施人发愿文,李光文捐施题刻位于东蹬道自下而上第66块条石。据文物部门统计,繁塔内现有额石155块,其中有2块已残损无字。室内碑石17块,未刻字者10块。外壁砌石刻2块。另有出土石刻1块,甬道石壁刻经24块。繁塔现存碑石199块,其中有字碑刻共187方④开生:《开封繁塔石刻记》,《中原文物》,1990年第4期,第44-60页。。
图3 繁塔内部蹬道额石题刻⑤蓝滢:《开封繁塔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7页。
值得注意的是,从碑刻题记可知,开封宋代繁塔不是由当时的官方拨款兴建,而是天清寺出面组织,由民间集资修建的。捐助者上自政府官员,下到黎民百姓、僧侣客商捐钱施物,因资金缺乏一边募捐筹资,一边施工,修建进程缓慢。从捐施题记来看,直到宋咸平年间仍在修建。同时,这些额石及室内碑刻,字迹大多相同,由是可知,题记并非捐施者自己刻写,当系捐施者捐献钱财或修建材料后,经过寺内接受捐施的人员记录,再由专人将捐施者姓名和发愿文统一镌刻于石。也就是说,李光文到开封捐施是在繁塔修建过程中所作功德,并非佛塔修建完工后去捐献。
第三,捐施题刻说明李光文曾亲赴宋都开封。
该题记是李光文向宋都开封天清寺内正在修建的繁塔捐施财物,故他应该是亲自到开封。那么他何时去了开封呢?综上所梳理的李光文生平事迹,有明确文字记载李光文来京师开封只有两次。
一次是太平兴国七年(982)十一月己酉日。太平兴国七年五月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率族人入朝,由于宋朝自开国以来,夏州定难军“累四世未尝入觐”,宋太宗对这次李继捧的朝觐“甚嘉之”,不但在崇德殿亲自接见了李继捧,还对其进行了丰厚的赏赐,“赐白金千两、帛千匹、钱百万。祖母独孤氏献玉盘一、金盘三,亦厚赉之。”。李继捧也向太宗陈述了定难军所管银、夏、绥、宥诸州宗族内部争权夺利的现实问题。“诸父、昆弟多相怨”,遂主动提出了“愿留居京师,献其所管四州八县”的愿望。太宗诏许后,“遣使夏州护缌麻已上亲赴阙,授继捧彰德军节度使”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485《夏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984页。。太平兴国七年十一月己酉,宋太宗又诏时任绥州刺史的李克宪和银州刺史的李光文入京,“先诏绥州刺史李克宪、银州刺史李光文皆赴阙,”但李克宪自恃功高,“偃蹇不奉诏”,拒命不行。朝廷遂遣通事舍人袁继忠谕降,晓之以利弊,“天子以夏州归顺,锡以车旗,予以银币,将擢其诸父、昆弟并居方面,宠荣极矣。绥、银僻在羌夷,民贫地瘠,朝廷召公等入京,共享富贵。今克文诣阙,绥州孤立无援,若犹怀顾望,一旦兵临,羌人嗜利忘义,势涣心离,悔何及耶”②〔清〕吴广成著,龚世俊校注:《西夏书事校证》,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78页。!李克宪犹豫良久后,最终乃随袁继忠入京。宋朝授李克宪单州刺史,授克文丰州刺史,并且在京师都赐给府邸。
另外一次是在太平兴国九年(984)六月乙酉日。此次赴京入朝觐见时李光文任麟州防御使,并权知夏州事。这次入朝他将传家之宝——唐僖宗赐其祖夏州节度使拓跋思恭铁劵朱书御札,献给了宋太宗③〔宋〕钱若水修,范学辉校注:《宋太宗皇帝实录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76页。。当然,这次赴京也是宋太宗遣使召见,并且是携带家属。“太宗遣使召之,克文应诏携其家属入京,以唐僖宗所赐其祖思恭铁券及朱书御札献。太宗宴之崇德殿,嘉奖备至,赏赉无算”④〔清〕吴广成著,龚世俊校注:《西夏书事校证》,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第四,李光文不但到开封,其职官还是“夏州蕃落都知兵马使”。
如上所述,虽然文献记载了李光文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十一月己酉和太平兴国九年(984)六月乙酉两次亲自入朝,但这两次入朝李光文的职官分别是“银州刺史”和“麟州防御使,依旧知夏州事”,并不是题刻中的“夏州蕃落都知兵马使”。夏州蕃落都知兵马使是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所属衙前公职。
通过梳理李光文生平事迹以及任职履历后发现,只有在李光睿任定难军节度使时,其职官才是夏州衙前都知兵马使。宋代州级地方列为公人的衙前,又称衙吏、衙职,或曰衙前职员、衙前将吏等,衙前职级自都知兵马使至第六名教练使,共13阶⑤苗书梅:《宋代州级公吏制度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01-108页。。北宋前期,在节度观察州即所谓节镇州,设“衙前置都知兵马使,左右都押衙、都教练使、左右教练使、散教练使,押衙、军将……”等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95《职官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如前所述,蕃落是唐以来,对内迁西北的少数民族部落的称呼。唐、五代、宋初均专门设置有夏州蕃落使一职管理境内的党项蕃部。故“夏州蕃落都知兵马使”即夏州定难军“衙前都知兵马使”。宋乾德五年(967)李彝殷去世后,宋朝授李光睿定难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右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太保、使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陇西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四月二十七日李光睿卒。由是推算出李光文任夏州蕃落都知兵马使的时间是在乾德五年(967)至太平兴国三年(978)间。
第五,李光文繁塔捐施在赵光义登帝位之前。
如前所述,李光睿、李光文等兄弟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而改名“光”为“克”。而繁塔位于宋都开封,题刻中是“李光文”而不是“李克文”,说明李光文的这次开封繁塔施捐活动是在宋太宗赵光义登上帝位之前。赵光义于开宝九年(976)十月登帝位,故李光文在开封繁塔捐施是在开宝九年十月之前。
由是观之,综合繁塔修建时间、繁塔额石题刻性质、李光文职官以及姓名未避宋太宗讳等因素,李光文是在开宝七年(974)四月至开宝九年(976)十月之间曾到开封,并完成了向天清寺繁塔捐资施助的功德。而在传世文献中都没有李光文在这段时间入朝的记载。《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载,在李继捧入朝之前,夏州定难军“自上世以来,未尝亲觐者”。但这只是说自宋朝建立后,至李继捧赴京以前,夏州历任定难军节度使都没有亲自来京师觐见。实际上,定难军节度使还是委派使者去宋都开封或朝贡或赴阙述职。如,建隆三年夏四月,定难军节度使李彝兴遣使入朝,贡三百匹马,宋太祖非常高兴,命玉工专门为李彝兴打造了一条玉腰带。“上方命玉工治带,亲临视之,召其使问彝兴腹围几何,使言彝兴大腰腹,上曰‘汝帅真福人也。’遂遣使以带赐之,彝兴感服”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7页。。又如,开宝五年(972),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在听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将帅兵权,罢黜藩镇节度的消息后,内感不安,遂“遣使贡献,表请入朝”②。所以说,李光文很可能就是在开宝七年(974)至开宝九年(976)间受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之命入朝贡献时,去了宋都四大名寺之一的天清寺,向正在修建的繁塔捐施了功德。
综上所述,李光文虽然一生未曾担任定难军节度使一职,但他是对宋初夏州党项定难军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在夏州定难军内乱之际,正是由于他向宋朝上书,迫使李继捧率族人入朝,向宋朝交出银、夏、绥、宥四州八县祖业,留居京师,才导致了李继迁等人走上恢复故土,抗宋自立的道路,拉开了党项西夏割据建国的序幕。开封繁塔内东蹬道中的“夏州蕃落都知兵马使李光文施”额石题刻,虽然只有短短的两行13字,但这为我们了解李光文以及宋初夏州党项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这是目前发现夏州党项上层在宋都开封活动的唯一实物资料。其次,通过这简短的题刻,可知早在李光睿任定难军节度使时,李光文曾入朝京师开封,补充了正史资料的缺失。再次,李光文“夏州番落都知兵马使”之职,也恰好应证了《李光睿墓志铭》中其“衙前都知兵马使”的职官,二者互为例证,也补充了正史资料中对夏州定难军这一职官的缺失。同时,这也是定难军时期夏州党项上层统治者信奉佛教的唯一实物资料。
附表 李克(光)文任职履历表
(责任编辑:赵旭国)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16)03-0019-06
[收稿日期]]2015-12-01[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2 00: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武威西夏墓出土木板画及木板题记整理研究”(13CMZ013);宁夏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BQD20144004)。
[作者简介]于光建,男,甘肃武威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西夏历史与文献研究;邓文韬,男,回族,湖北武汉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西夏学研究。
Stone Inscription of LI Guangwen from Xiazhou in Fan Pagoda in Kaifeng in Song Dynasty
YU Guang-jian,DENG Wen-tao
(The Academy of Xixia Studies,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Ningxia,China)
Abstract:Only 13 stone inscription characters remain by LI-Guangwen from Xiazhou in Fan Pagoda in Kaifeng city,in Song Dynasty,but this is currently the only materials about the upper ruler of Xiazhou Tangut in Kaifeng city who believed in Buddhism,which supplements the lack of official data.It is ignored by academia and of no specific studies so far.On the basis of Li Guangwen'life story and official records,this article argued the time that Li Guangwen donated property to Fan Pagoda was in the 4th month of 7thyear of Kaibao Era(974 B.C.)to the 12thmonth of 9thyear of Kaibao Era(976 B.C.)in Song dynasty.It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study of Xiazhou Tangut nationality histo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ong Dynasty.
Keywords:Song dynasty;kaifeng;fan pagoda;xiazhou;LI Guangwen;do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