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6-07-28黄颖娟
黄颖娟
[摘 要]“生本课堂”注重的是“以生为本”,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营造出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让学生自由探究和交流,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由“学会”变成了“会学”,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关键词]生本课堂 教师角色 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65
课程标准提倡“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来实现学习的目的。“生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的角色,通过营造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让学生探究、交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的素材作为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进行科学的评价,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一、变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为民主平等的“合作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他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内容,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质疑提升等学习过程,教师就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了“合作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课堂也由原来的“讲堂”变成了“学堂”,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探究转化,从而找出不同的推导方法。这样课堂活动就变成了学生猜测、验证和自主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成果展示中,有学生过顶点作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也有学生在多边形的一边或内部取一个点,将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再减去多余的角后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新知的探究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学生在探究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为主导”到“学为主体”的转变,更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教师的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在掌握知识结论的同时,经历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变教材使用的“执行者”为自主开发的“参与者”
一直以来,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来组织与实施的,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已有经验。在“生本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知识进行二次开发,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同时挖掘教材潜在的资源,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师生在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如在教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时,教师创设情境问题:“小明去商店买了5本笔记本,付给售货员30元,找回2.5元,则每本笔记本多少元?”所有学生都能先设每本笔记本x元,然后有的列成5x=30-2.5,有的列成5x+2.5=30,还有的列成30-5x=2.5。由此可见,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够很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改编,使教材资源更加适合学生,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探究,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出正确的解法,从而使“生本课堂”更加深入人心。
三、变课堂评价的“裁判员”为学生成长的“服务员”
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由原来唯我独尊的“裁判员”转变成以促进学生成长,更好地激励学生进步的“服务员”。同时这里的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时,学生提出猜想圆锥体积为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师要肯定并表示支持,同时提供等底等高的两种容器让学生进行验证,由此得出学生猜想正确。但这种说法是否严谨呢?教师再提供不同底或不同高的两种容器让学生验证。由此,学生感悟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是它们“等底等高”。教师服务角色的体现就是不要忙着做出判断,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获得真实的体验。
总之,“生本课堂”注重的是“以生为本”,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教师角色的转变需应时而生,改变角色也就是改变了教学的观念,让教学更加适应课程的需要,也让学生在教师的放手与指导下更加快乐地成长。让“讲堂”变“学堂”,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都是教师角色转变的结果,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本思想”,也才能让学生取得更大地发展。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