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0例观察
2016-07-28杨家合云南省鹤庆县中医医院门诊部云南鹤庆671500
杨家合(云南省鹤庆县中医医院门诊部,云南 鹤庆 6715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0例观察
杨家合
(云南省鹤庆县中医医院门诊部,云南 鹤庆 671500)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参附汤合炙甘草汤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评价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及转归,记录24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4周,总有效率治疗组92.5%、对照组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指心率低于60次/分,同时伴或不伴有心律不齐,是因为心脏的自律性或传导性降低或遭到破坏所引发,轻者表现为心悸,乏力,胸闷,头晕,重者则可见晕厥,甚至猝死而危及生命。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目标。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门诊就诊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5~71岁,平均54.6岁;病程2天~20个月,平均11.4个月;原发病为冠心病14例,心肌病1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6例,心脏病(先心病、冠心病、风心病)术后4例,不明原因6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4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2~76岁,平均54.1岁;病程2天~17个月,平均11.2个月;原发病为冠心病13例,心肌病1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7例,心脏病(先心病、冠心病、风心病)术后3例,不明原因者6例;窦性心动过缓1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4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胸闷,胸痛,舌质淡或紫黯,苔白润,脉迟涩无力或结代。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心电图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临床医药专业用《内科学》[1]。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脑,肾和造血系统疾病;②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功能Ⅳ级;③合并Ⅲ级高血压,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及有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肿瘤。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采用扩冠,降脂,补充甲状腺素及营养心肌等方法治疗原发病。
治疗组加用参附汤合炙甘草汤治疗。药用红参20g,淡附片8g,桂枝10g,生地黄10g,麦冬15g,阿胶15g,麻仁10g,大枣20g,生姜10g,炙甘草10g。气阴两虚者加天冬15g,枸杞子20g;痰湿阻滞者加瓜蒌壳10g,薤白10g;心脉瘀阻者加丹参15g,川芎15g。开水先煎附片1h后再与它药合煎,煎煮2次,共取汁300mL,阿胶烊化后兑入,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影响心率的药物及措施。
3 观察指标
用药前后查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记录静息状态下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评价中医各症候的症状如心悸、乏力、气短、胸闷、头晕等治疗前后改善情况[2]。
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3]制定。显效:心悸、乏力、胸闷、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心率恢复到60次/min以上,心律整齐。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率较用药前提高20%以上,心律基本整齐。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心率无变化。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症之一,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本病多在原发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基础上发生,也可无任何病因而独立出现。其临床特点为心率缓慢和血液动力学改变,能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乏力,心悸,胸闷,胸痛,头昏,黑蒙,甚至晕厥,猝死等。目前西医治疗此类心律失常主要是对症处理,以抗胆碱能药物,β-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为主,常用药物为阿托品、山莨菪碱、异丙肾上腺素等,这些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短,停药后易复发,且不良反应大,不宜长期服用。严重者需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但因其有严格的适应症,风险大,费用昂贵,又为有创治疗,限制了临床应用。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眩晕”等范畴。病机为心气虚弱、心肾阳虚为主,治疗应以益气养心、温阳散寒为原则[4],根据兼症的不同,适当配以养阴、活血、涤痰之剂。中医治疗本病注重整体调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采用扶正固本、标本兼治的方法进行论治,在提高心率的同时,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停药后疗效持久。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之要方。方中炙甘草通经脉,利血气;生地黄、麦冬、阿胶补心之阴,温阳药中佐以滋阴养血之品使其温而不燥,走而不散;麻仁、红参、大枣能益气补心脾,桂枝、生姜具通阳复脉之功。诸药合用,达到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的功效。实验研究表明,炙甘草汤具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5]。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不仅能提高心率,且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窦房结和房室传导阻滞,作用如异丙肾上腺素。二方合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1-202.
[2] 周智恩.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3,28(7):1415.
[3] 沈绍功,王承德,同希军,等.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4] 付文生.浅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7):34-35.
[5] 李政木,王箫.炙甘草汤抗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1999,8(2):80-81.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6)06-0571-02
[收稿日期]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