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现场感 收获真需要
2016-07-27杨军
杨军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在学生的“需要”里生成的精彩;真正的诗歌阅读教学更需要读出现场感,从而与诗人对话,收获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理趣。笔者以《观刈麦》为例,围绕三个方面着重谈谈在诗歌教学中,怎样读出现场感,怎样收获真理趣。
一、读出现场感,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广泛阅读,深度阅读
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掌握文本知识,更需要教师围绕文本广泛阅读,从而真正理解文本,能够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深入浅出,读出现场感。黄厚江就曾说过:“课堂教学不是教参教材内容的再现,教师需要广泛地了解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比如针对《观刈麦》这一课,从教学目标来看,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理解,并且能够掌握诗歌主旨及其情感。这里教师不仅仅需要钻研文本,还需要广泛了解作者白居易,通过网络查阅他的生平、故事及其诗歌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句时,可以进行适当拓展。比如针对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就可以引导学生品析这种反常心理背后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酸。记得有位青年教师一开始也是对白居易进行介绍的,但是有学生问:“诗中白居易关心人民疾苦,为啥在古稀之年还要赶走陪伴他很长时间的仆人呢?”当时这位老师没有回答,很快转移了话题。这说明这位老师在课前没有进行广泛阅读,所掌握的信息还没有学生多。其实针对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明白主要是作者年龄大了,不想拖累仆人。表面上看,这个答案很简单,但是要圆满回答,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收获真趣,却需要教师能够预设学生的“需要”,结合学情,进行广泛阅读积累。
二、读出现场感,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有效对话
所谓真理趣,不是教师讲解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的领悟,需要建立在现场感的基础上。否则即便学生当时明白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忘记。所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需要的是不断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开展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班级展示等形式讨论深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强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现场感。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然文本所蕴含的真理趣也能有所体现。
比如在这一课中,笔者积极让学生自己预习,要求读准确,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求助同学,或者工具书,甚至直接与教师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顺利学习了“食”“为”“石”等字的古今读音,并对其中有争议的“曾”字举了具体的佐证。而上述那位青年老师在上课中,由于学生预习不够充分,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因此不仅学生不能圆满地完成自学任务,甚至在课堂展示时还出现了一些瑕疵,虽然这位老师后来也采取了很多方法进行弥补,比如引导学生大胆读、小组比赛读等等,但由于时间关系,其现场感觉不够充分。因而,教师要真正上好课,功夫还在课外,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领他们有效阅读,读出现场感,在读中做到心灵与文本的默契对话,养成自我探索、与人合作的阅读习惯,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读出现场感,需要结合实际重新建构课堂,收获真趣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前提是自己需要深入阅读,要与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入对话,并且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文本,设计课堂环节。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个体阅读、小组合作等等,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理解、品析文本的能力,帮助学生读出现场感,最终收获真趣。
在这一课中,那位年轻老师的处理也有亮点。他让学生进行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文本中的割麦人和拾麦人的生活,一个是作者的感受。相对而言,这两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却紧扣了文本内容,对课堂进行了重新搭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解读也精彩纷呈。比如针对第一个问题,就有学生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一句是写了刈麦人的苦,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则点出了他们矛盾的心理;另外“遗穗”和“敝筐”这两个词说明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其中“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更是点出了这种贫苦的根源。对此,学生分析得有理有据。而针对第二个问题,很多学生把目光对准了最后三行,通过对比农民与官员之间不同程度的辛苦,从而点出了作者真实的感受。这位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参的束缚,让学生进行了自由发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探究的激情,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四、读出现场感,需要结合学生感悟进行调整,生成精彩
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因而教师更需要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具体环节。只有流动的课堂、能够根据学生表现及时应变的课堂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疑惑,帮助他们收获真理趣。
比如在这节课中,很明显那位青年教师课前与学生交流不够多,学生的预习也不够充分,对内容处理也不够好,这里教师就应该适当调整根据学生实际强化学生的基础练习。对于诗歌内容,由于白居易的诗往往通俗易懂,学生能够结合注释进行理解,但是这位教师没有充分给学生展示表达的时间,反而讲解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理解。这种机械行为不仅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处于肤浅状态。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慢慢赏析,认真体会。只有这样,学生自己才能准确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诗歌主旨,享受成功。埃尼斯·曼苏尔说过:“成功本身,便是一种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力量。”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预设环节中,需要适当“留白”,需要简化流程,需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给学生搭建平台,并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从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讨论、汇报乃至质疑的平台,让他们在课堂上顺利解决问题,巩固学习知识,最终生成课堂的精彩。
总而言之,课堂的精彩来自于学生,来自于课外。我们的备课与上课,一定要在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找到一个切合学生需要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读出现场感,才有可能引导他们收获真理趣。
作者简介:江苏省泗洪县四河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