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情怀
2016-07-27孟令慧陈恩霞
孟令慧 陈恩霞
【学习内容】
(1)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
(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上)5册第2页田园情怀《归园田居四首》。
【学习目标】
多角度了解陶渊明,深层次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熟读五首《归园田居》,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优美的田园风光。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赵师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孟浩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过杨村》 杨万里)
之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陶渊明。
2.出示课件。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41岁时,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田园诗的始祖”。
二、诵读诗歌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直至读熟,之后试读诗歌,齐诵诗歌。
三、读出内容
1.这五首诗描绘了诗人回归田园后丰富充实的生活和新鲜的感受,说一说:反复诵读诗歌后你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印象。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____________,你看(听“____________”。
2.出示课件并小结。
陶渊明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些这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幅恬静幽美、淳朴自然、清新喜人的图画,有没有他《桃花源记》的光景?
(出示课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四、读出意境
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会意境中那美丽的画面。诗中有画,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然后这样说话:“____________”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使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榆柳飘飘、桃李芬芳的平静的田园景色。“带月荷锄归”,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自然和谐。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写出了乡村生活中邻里关系的融洽和谐,于平凡处见幽远。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的是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几句简单的耕作生活诗中,读出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境,悟出了洒脱飘逸的韵味,却不失真挚淳朴的感情。
小结:陶渊明用朴素的语言,真率质朴地抒发出平淡的心境,描绘出幽远的意境(似涓涓细流,潺潺而来,清澈自然,平淡幽远),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极高境界。
五、读出品格
1.俗话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透过这五首诗,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陶渊明呢?结合下面这个句式说一说。
我从“_______________”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陶渊明。
2.一直以来,人们对陶渊明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消极避世,有人说他失意隐居,有人说他追求本真,你认为呢?
陶渊明的经历:
(1)青少年时期受儒家学说影响,充满建功立业的幻想;
(2)29岁到41岁,为反复出仕和归隐时期。出仕是为了实现“明主贤君”的社会理想,归隐是因为官场黑暗污浊,理想难以实现从而采取洁身自好的态度;
(3)41岁到63岁是归隐时期。对统治阶级不再抱任何幻想,把诗歌作为反抗黑暗现实的武器,极写田园的清新静美,反衬官场的污浊丑恶,构想出理想的王国“桃花源”。
3.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官场黑暗,政治上无法作为;
田园静美,精神上自由闲逸;
远离尘世,道德上抱朴守拙……
(抱朴守拙: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不为外物所诱惑,持守本真)
4.把握主题。
作者的归隐是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宁静,是出于内心的意愿,并非消极避世。
于丹教授这样评价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他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
六、链接丛书,拓展主题
1.陶渊明不屑在污浊的官场上阿谀奉承,选择在幽美田园中保持着自己的本心,感受着“种豆南山下”的悠然。纵观历史,很多仁人一直保持着对本心的追求。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贫贱不能移”,坚守本真。
范仲淹被贬离京,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借着洞庭湖的美好景色,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文天祥在国家危亡关头,誓与敌人抗争,被俘后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不肯投降,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慨叹。
2.讨论“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今天这个纷繁的物欲世界,我们要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心呢?(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3.小结: 陶渊明不仅因此留下了很美的诗文,而且也塑造了最完美的人格,他独特的艺术成就和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课后可查找他的有关资料,读《归去来兮辞》。
作者简介:山东省沂南县城关实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