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运动,不要猝死
2016-07-27徐赛虎
徐赛虎
从近期媒体报道的运动死亡案例中可以发现,几乎都与高强度运动有关——跑步、足球、篮球
随着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运动时突然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016年6月18日,北京平谷金海湖举行铁人三项赛,一名女性运动员在终点前倒下;26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名男性在跑步途中死亡;27日,山东临沂一男子在打篮球时死亡。
2015年12月17日,运动员在青海多巴训练基地进行耐力训练
稍早前的5月,罗马尼亚一名足球运动员比赛时在无人冲撞的情况下倒地身亡;中国福建一名年仅26岁的邓姓医生在打篮球时突然倒地,虽经一起打球的医生同事奋力抢救,但无力回天。
他们或是运动员,或是热爱运动者。
这些“健康”的人,怎么会在运动中失去生命呢?
没症状不等于没病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主治医生程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导致运动猝死的原因很多。大多猝死者可能先天就有一些隐患没有发现,比如心脏结构有问题、心脏电流有异常等。”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张宏民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了猝死的定义:身体内潜伏有进行性疾病,受到外在刺激或未受刺激时突然发作,致使表面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死亡。在他看来,“因病突然死亡”是核心要素。
4年前,张宏民曾经收治过一名17岁的学生,他在运动会上长跑的时候胸闷不适,有同学劝他放弃比赛,但他却坚持冲向终点,结果倒在跑道上。学校以最快速度送他到医院,经检查发现已经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诊断认为,病人有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开口异常,当运动强度超过自身极限时,心脏便出现了供血不足。
“所谓运动猝死,是有症状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一定时间内意外死亡。有些人常年参加运动,自认为身体素质较好,表面看上去也很正常,没有不健康的症状。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疾病。”张宏民说。
心源性猝死比例最高
张宏民提醒,竞争性的高强度运动最受年轻人欢迎,也正是这些运动最易诱发潜伏着隐患的运动者猝死,“加上不服输的心理,即使在剧烈运动中有轻微胸痛或其他不适也会坚持继续比赛,而这种不适是猝死前心脏超负荷工作的表现。”
“先天有缺陷的人,面对日常生活和正常锻炼时,‘看似健康的心脏还可以应对。但他们在进行强度过大的极限运动时,如进行马拉松运动时,会出现不耐受,全身耗氧量会大幅增加,同时交感神经兴奋,出汗和脱水导致体内电解质浓度变化,这些共同作用于心脏,加重本身就不健康的心脏的负担,从而诱使心脏病发。”南京鼓楼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李锡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张宏民告诉本刊记者,“不同年龄和地区的人群运动猝死的主要病因会有所差异。”据他介绍,运动猝死主要病因涉及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肌炎、马凡氏综合征、脑出血等。
其中,心源性猝死是中国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主要病因,其次是脑源性猝死和其他疾病。
早在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高晓嶙就在《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调查研究》中指出,中国运动性猝死中心源性猝死占80.7%,脑源性猝死占17% 。
上海体育研究所的李之俊也作过同样的研究,在《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一文中,他指出“华东地区心源性运动猝死占87.5% ,脑源性猝死占12.5%”。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造成运动猝死的心源性疾病并不少,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特发性心肌肥厚、马凡氏综合征导致主动脉破裂、急性肺水肿等。
与高强度运动有关
从近期媒体报道的运动死亡案例中可以发现,几乎都与高强度运动有关——跑步、足球、篮球。
这与高晓嶙的一项针对“大众健身人群”的研究结果有一致性。他发现,在有猝死案例的共22个运动项目中,运动猝死发生比例最高的项目分别是:跑步,占33.98% ;足球,占10.68% ;篮球,占8.74%。
在年龄分布上,高晓嶙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和大学生运动猝死病例最多,其次是退休人员。
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认为,猝死案例年轻人居多,与年轻人有关医学方面的体检和随访少,隐患不易被发现,但又偏爱高强度运动有关。
但这不意味着人们应放弃锻炼。正相反,“长期科学锻炼可以降低运动猝死风险。国外有研究表明,缺乏锻炼人群剧烈运动时心脏骤停的危险比平时升高56倍,而经常锻炼人群只升高5倍。”高晓嶙的文章里这样说。
体检至关重要
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制订并实施运动计划时,一定要有医学方面的体格检查和随访。
如今医疗水平显著提高,专业运动机构都会定期对职业运动员进行各项身体检查,如心电图扫描、呼吸功能检测和尿液化验等,以尽可能消除各种潜在的危险。
对于普通运动人群而言,自己得主动去做相关检查。
“运动者首先要确认有没有家族猝死疾病史。如马凡氏综合征就有遗传的可能。如果没有家族史,还要做有关医学方面的体格检查和随访,听专业医生给出的忠告,不可盲目进行运动计划,特别是高强度运动。”张宏民说。
张宏民在社区义诊时发现,有不少长期坚持长跑的60多岁老人均无自觉症状,但进行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其中有半数患有隐匿型冠心病,“这些老人需要调整运动量,否则在运动中猝死的几率就会很大”。
程宽建议,对自己运动强度承受能力的评价,除做好运动计划开始前的体检外,更客观的办法是,去医院做一个“运动平板心电图”。
他向本刊记者介绍,“在医院的类似跑步机的器械上增加运动强度时,有专业医生在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在运动状态下随时诊断运动者是否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冠心病等隐性疾病,从而给出最适合被诊断者的运动强度数值。”
据《参考消息》报道,西班牙心血管成像协会主席米格尔·安赫尔·加西亚-费尔南德斯强调,“心电图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运动时心脏发生的一系列功能性变化,如心率放缓或微小程度的堵塞等,以及其他一些可以预示运动造成突发心脏病风险的变化。”
超声心动图也可以观察心脏瓣膜和心肌解剖构造,发现与猝死有关的结构变化,与此同时,压力测试则可以分析运动时心脏电流的一些改变。接受系统性的心电图检查,是一种快捷且经济上划算的检查方式。
2014年10月3日,蒙古国选手巴特·奥其尔在2014仁川亚运会田径男子马拉松比赛冲线后因体力不支躺在赛道上
掌握实时心率
心率是心肺状况的最直接体现,运动者要掌握自己的实时心率,当长时间处于高心率区间时,就必须减速休息,如果心率长时间难以平复就要考虑放弃运动。
一般情况下,健康青年人最佳运动强度时的心率为120次左右;健康中老年人最佳运动强度时的心率为110次左右;年老体质或者患者有慢性疾病时最佳运动强度约为100次左右或再低一些。
程宽说,“如果是经常运动,可能承受能力强一些,心率数值可以高一些;如果平时不运动,刚刚有开始运动的计划,那么最好把数值降低一些;如果运动期内有小病在身比较虚弱,建议暂停运动计划。”
除此之外,自我身体感觉也是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直观信号。即使心率正常,但出现眩晕、犯呕、脚步踉跄、四肢发软、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时,要果断休息,必要时要放弃运动和比赛。
李锡明则建议,普通人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有预热阶段,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系统性、个性化和量力而行的科学原则,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客观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项目、方法、时间与运动负荷。运动停止后3~5分钟,如果心率能回复到基础心率,那就说明心肺功能比较健全”。
“对于平时热爱跑步的人来说,如果平时只跑过5公里,盲目认为参赛马拉松就是8个5公里的话,那是对自己生命健康极不负责。”张宏民对本刊记者强调,平时运动中,特别是跑步和足球运动中,要谨慎增加运动量,比如突然加速冲刺。
“增加运动量要建立在良好的心肺功能之上,如果心肺已经接近极限,很难再有储备心率作为缓冲,那么盲目冲刺的结果将十分可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