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比较

2016-07-26彭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7期
关键词:小切口

彭东

【摘要】 目的 比较外侧小切口和常规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 每组48例。甲组以外侧小切口为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乙组采用常规后路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甲组术后疼痛得分(3.89±1.25)分及并发症发生率0均低于乙组(5.02±1.56)分和8.33%(P<0.05);甲组住院时间(12.85±2.89)d较乙组(15.08±3.17)d短(P<0.05);两组髋关节功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疗效相当, 但小切口具有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 恢复快的优势。

【关键词】 小切口;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074

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1], 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虽有利于手术的操作, 但由于切口过大, 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为严重, 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更高。本研究对比了外侧小切口和常规后路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的96例患者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 每组48例。甲组男18例, 女30例;年龄48~69岁, 平均年龄(56.38±10.63)岁;病变类型:股骨头坏死21例, 股骨颈骨折12例,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5例。乙组男17例, 女31例;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56.38±10.63)岁;病变类型:股骨头坏死22例, 股骨颈骨折10例,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指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甲组以外侧小切口为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 体位为健侧卧位, 使用体位支架进行固定, 使骨盆及躯干与手术台保持垂直水平。选择大转子最隆起的顶点, 以身体纵轴方向作直切口, 也可稍向后倾斜, 长度为7~10 cm。常规切开皮肤并分离后, 调整下肢位置, 使髋关节处于后伸位, 臀大肌放松后, 屈膝90°, 维持髋关节后伸位并缓慢内旋下肢。分离臀小肌, 切开梨状肌及联合腱, 并“T”型切开关节囊。旋转下肢使髋关节脱位, 显露股骨颈, 依照术前设计的截骨线将股骨切除, 磨锉髋臼, 直至软骨下的骨创面见到广泛的渗血点。确定髋臼大小, 冲洗后置入髋臼外杯, 压配稳定者可直接安装内衬, 若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或压配不稳定者, 则植入2~3枚髋臼螺钉后植入内衬。扩髓, 假体试模确定稳定性、松紧度及活动度满意后, 植入假体, 安装股骨小头, 对髋关节复位, 彻底冲洗并止血。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管修复梨状肌和联合腱后常规缝合切口, 患侧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乙组则采用常规后路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及体位选择和固定同甲组。在髂后上棘前方6~8 cm的位置切开, 并向远端延长绕过大粗隆前缘, 沿股骨干纵轴向下延伸15~18 cm。逐层切开各组织, 显露深筋膜后纵行切开, 钝性分离臀大肌, 内旋髋关节以显露梨状肌和联合腱, 通过“S”型拉钩暴露关节囊, 并“T”形切开, 屈膝, 经内收和内旋后使髋关节脱位, 剥离关节囊及相关软组织暴露股骨小转子, 摆锯截断股骨颈, 并取出股骨头。髋臼上方通过骨圆针固定外展块, 清除髋臼上的残留物, 冲洗后置入髋臼外杯, 髋臼试模确认满意后, 置入假体, 安装股骨小头, 对髋关节复位, 彻底冲洗并止血, 常规关闭切口后放置引流管。两组术后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措施, 包括预防感染、镇痛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功能锻炼等。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并发症及6个月后髋关节功能。术后疼痛采用VAS评分[2]于术后24 h进行评价, 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3]于术后进行判定, 得分越高代表髋关节功能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术后疼痛得分(3.89±1.25)分, 明显低于乙组的(5.02±1.56)分(t=3.9163, P<0.05);甲组住院时间(12.85±2.89)d,

明显短于乙组的(15.08±3.17)d(t=3.6017, P<0.05);甲组治疗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乙组共4例(关节脱位1例, 切口感染3例), 甲组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乙组8.33%(χ2=4.17, P<0.05);甲组治疗后Harris评分(85.43±11.58)分, 与乙组的(83.29±12.0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87, P>0.05)。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病变有效且较为成熟的技术, 可有效解除患者痛苦, 使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并明显的延长寿命。“微创化”是目前外科手术治疗的潮流[4], 其精髓为在减少医源性创伤的同时达到与传统手术相同甚至更好的治疗效果。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时切口长度通常>15 cm, 虽可为术者提供充分的视野, 但术中常需剥离较多的软组织, 不但使患者恢复时间延长, 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高。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可较好的保留大转子、臀肌等重要组织结构, 在外旋肌群和后方关节囊等切开操作后可原位进行缝合, 且术中对组织和肌肉的破坏较小, 患者创伤轻, 术后恢复更快。

综上所述, 小切口和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相当, 但小切口术后疼痛更轻, 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是更为合适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叶永杰, 银毅, 陈刚, 等. 外侧小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全髋置换疗效比较. 四川医学, 2013, 34(12):1828-1830.

[2] 赵莉, 杨飞, 徐桂萍. 帕瑞昔布钠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 新疆医学, 2011, 41(9):29-31.

[3] 邓思殷. 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29(4):366-367.

[4] 施能槐, 朱展标. 小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微创医学, 2012, 7(4):390-392.

[收稿日期:2016-04-01]

猜你喜欢

小切口
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130例的临床效果体会
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胆结石的临床体会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诊治肺部结节病变的价值
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的三大抓手
小切口联合三氧负压治疗产后乳腺脓肿的效果分析
小切口联合负压引流装置与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治疗产后乳腺脓肿的疗效比较
小切口手术路径治疗心脏疾病的研究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肺癌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小切口腕管松解术与传统腕管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