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的“亲生后妈”吗?
2016-07-26陈彤
陈彤
十多年前,网络上流行过一个古怪的称呼,叫“亲生后妈”,意思是说,有的亲妈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希望孩子成才,但由于观念陈旧,方法错误,好心办了坏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看上去就像是后妈所为。最近,这个词又被频繁提及,看来还有家长执迷不悟,无比热心地做适得其反的事。本期,我们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家庭与社会学教授谌彦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亲生后妈”何其多
主持人:先说明一下,因为是讨论如何做合格妈妈的话题,本次家长会邀请的都是妈妈,但问题所涉及的不限于妈妈,深究起来,恐怕“亲生后爸”会更多一些。问题总要一个一个讨论,大家不要认为今天的讨论是声讨妈妈。
叶银海(9岁女孩的妈妈):不是声讨妈妈,倒像是鸡蛋里面挑骨头。请问,世界上有谁比妈妈更爱孩子?有谁比妈妈为孩子付出的更多?不管妈妈做了什么,心里都是为孩子好,用教育专家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妈妈,对妈妈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对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母爱的亵渎!
主持人:先消消气,听我打个比方:一个人买来一盆花,爱不释手,天天盼着花开,不停地浇水,结果把花浇死了。请问,这是爱花还是害花?
叶银海:这个比喻不恰当,孩子不是花。
主持人:对,孩子不是花,但道理差不多。我们或许可以忽略花的感受,但你能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吗?孩子比花重要得多,家庭教育事关孩子未来的幸福,妈妈为什么不能以教育专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呢?
许应华(12岁男孩的妈妈):“亲生后妈”这个词确实让妈妈们很难接受,但仔细想想也有三分道理。请问,亲生后妈主要有哪些表现?
主持人:虐待孩子,甚至把孩子虐待至死,当然是“亲生后妈”的表现,这属于极端个案,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日常生活中,亲妈有哪些后妈的行为呢?请谌教授详细谈谈。
谌彦(家庭教育专家、家庭与社会学教授):资料显示,“亲生后妈”这个词是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提出的。他在《发现母亲》一书中提到当代中国母亲养育孩子有八大误区,有些比较尖锐。我认为“亲生后妈”主要有以下七种表现:第一,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教育不教育关系不大;第二,认为自己忙,身心疲倦,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第三,认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论,好听,不管用;第四,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自流,顺其自然,过问不多;第五,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抓孩子的学习,抓学习就是监督孩子做作业、上补习班;第六,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上音乐班、美术班等各种特长班;第七,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于孩子怎么学习,不知道,也不愿意探究。
主持人:归纳起来,“亲生后妈”的表现无非两大类:第一,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第二,观念落后,给孩子的成长帮倒忙。
谌彦:对。换个角度说就是,合格的妈妈要高效率地陪伴孩子。
叶银海:对照上面七种表现,我很惭愧,深感自己与合格妈妈还有很大的距离。当年生女儿,我休完产假就上班了,没时间带她,只好把她送到她姥姥家,直到6岁那年她才回到我身边。我知道亏欠女儿很多,也看出她跟我不亲,就想尽办法讨好她,但她不领情,一放假就闹着回姥姥家。我很愤怒,我是她亲妈,为什么她就不理解我的难处呢?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能不心疼她吗?但是工作那么忙,我总不能辞职回家当全职妈妈吧?
谌彦:您的难处我完全理解,但您的做法我不能同意。事业和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两件事非得二选一吗?在生孩子之前为什么不想好呢?如果您在生孩子之前就打算把孩子送到老人身边养,那就不是有难处了,而是偷懒。要知道,孩子的身心健康关乎其一生的幸福,岂能儿戏。据我所知,事业和家教两全其美的妈妈有很多。她们从来不抱怨自己的难处,只是高高兴兴地对别人说:“自己的娃就得自己带,要不就别生。”
不陪伴就是失职
邱晓帆(10岁男孩的妈妈):现在二孩政策放开了,我正打算再生一个。两个孩子照顾不过来,婆婆说可以把孙子接过去住。我问儿子的意见,他死活不肯,还威胁我说,如果我给他生弟弟妹妹,他就跳楼。请问谌教授,如果不能天天陪伴孩子,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谌彦: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妈妈的陪伴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宝宝发展各种能力最为关键的时期。每天,妈妈应保证两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宝宝待在一起,聊天、做游戏,分享宝宝成长中的点滴进步。妈妈的爱和引导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3~6岁,孩子需要妈妈高质量的陪伴,因为家庭是孩子人格养成的摇篮,孩子与妈妈的关系,是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学龄前的阶段,是孩子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妈妈能够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不仅仅是对孩子成长有益,同时也是家长的一种成长。孩子6~12岁,是亲子关系的飞跃期。这个时期陪伴孩子,妈妈应该转变观念:现在的陪伴,是为了孩子最终不用陪伴,能独立、自信地学习。也就是说,妈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指导孩子逐步学会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以上这些足以说明,妈妈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孩子缺少妈妈的陪伴,那问题可就大了,而且很多问题是潜在的。孩子3岁前缺失母爱,有可能到十来岁时暴发严重的行为问题。一般来说,缺失母爱,孩子会养成各种各样的坏习惯,比如不讲卫生、骂人、打人、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更严重的是潜在的影响,如自信心不强、意志力弱、遇到困难选择退缩等。我遇到过许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对自己没有责任感,不尊重别人,更不能融入集体,有的与父母的关系非常紧张,厌学、早恋、抽烟喝酒、沉迷游戏、偷窃、打架、虐待小动物甚至同学,成为问题孩子。孩子的问题一旦形成,解决起来是非常麻烦的,再好的办法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必须由母亲一点一滴地弥补孩子缺乏的母爱。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就会出现隔阂,很难弥合,孩子有可能无法拥有幸福的婚姻,因为他从来没有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妈妈不陪伴孩子,就是失职。
陪伴孩子有学问
罗雯雯(两岁男孩的妈妈):谌教授一番话,听得我毛骨悚然!我工作也很忙,但我坚持自己的娃自己带。我请了保姆,在我上班的时候照顾孩子。每天晚上6点至第二天早上7点,我与孩子形影不离;也就是说,我每天陪孩子13个小时。周末我当然每天24小时不离开孩子。请问谌教授,周一至周五每天11个小时不陪孩子,不会对孩子造成大的伤害吧?
谌彦:陪伴孩子,从来就不是母子空间意义上的在一起。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适当地离开是允许的。但需要提醒的是,妈妈最好每天都能与孩子见面,还要利用周末、假期长时间地陪伴孩子,向孩子释放母爱,也让孩子缓解与妈妈的分离之苦。
唐蓓琳(8岁女孩的妈妈):我是一个全职妈妈,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但我也有苦恼:不会陪伴。孩子经常嫌我烦,恨不得我永远不在家。有一天我参加同学聚会,中间不放心,打电话回家,问女儿吃饭没有?作业做完没有?女儿厌烦地说:“没事,我好着呢,你在外面开心地玩吧,越晚回家越好,要是闺蜜家地方宽敞,晚上不回来睡觉就更好了。”女儿不是在说反话,她真心实意地希望摆脱我的陪伴。
谌彦:妈妈陪伴孩子,绝不是当孩子的老妈子,而要做孩子人生的导师。陪伴小学生孩子,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向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妈妈爱孩子是天性,既然是天性,就不应该附加任何条件,更不能以不爱孩子为要挟,逼迫孩子做某件事。比如,孩子考了100分,妈妈非常高兴,夸张地向孩子表达爱,这种看似正常的表现也是不妥的,会给孩子明确的暗示:只有你表现好,妈妈才爱你。
第二,注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包办孩子的一切是最低效的陪伴,甚至有反作用。早上帮孩子穿衣服,替孩子挤牙膏,为孩子收拾书包,等等,不是在传达母爱,而是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等孩子上了中学、大学,因自理能力差而被同学嘲笑,就会产生自卑感。好习惯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道德习惯、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等。
第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良好的沟通应该先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语气等,引导孩子说出更多的内容,确认问题所在,才能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武断地告诉他怎么做。
主持人:妈妈能做到以上三点,基本上可以摘掉“亲生后妈”的帽子了。
沈毅洁(7岁男孩的妈妈):关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请谌教授举例说明。
谌彦:比如,孩子放学后告诉妈妈:“小勇是大坏蛋,今天他朝我泼水,弄湿了我的书,昨天他还撕烂了我的作业本。我想打死他!”有的妈妈会说:“不要害怕,你应该使劲地打他,不能让他欺负你!”有的妈妈会说:“你告诉老师呀,一定要让老师知道他的坏行为,让老师批评他,要不以后再欺负你怎么办?”有的妈妈会说:“不会吧?小勇不是你很好的朋友吗?怎么会做这种事?”以上三种回答,分别是命令式、说教式、怀疑式,都是不良沟通。良好的沟通是通过询问和倾听,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理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