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教育”结硕果,16岁少年登顶“全球脑王”

2016-07-26雪峰

现代家长 2016年7期
关键词:沙画快乐教育天文

雪峰

2016年4月,经过4场冗长的国际对抗,以及30多位全球脑力高手的角逐,《最强大脑》的“脑王之争”在杭州落幕。来自中国的16岁少年陈智强力挫群雄,以绝对优势摘得“全球脑王”桂冠。

一个16岁少年为何如此卓越?原来,这是他妈妈多年来“快乐教育”的结果,正是妈妈真正尊重孩子的想法,精心呵护孩子的兴趣,才让孩子茁壮成长,并最终登顶世界的舞台……

无拘无束,

让孩子在玩耍中成长

陈智强,2000年7月1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徐晓华在陈智强出生后则当了全职妈妈。

虽然辞掉工作就是为了专门照顾孩子,但徐晓华对儿子的要求并不高,她主张“快乐教育”:我只想让孩子快快乐乐地成长。在她看来,任何事情只有让孩子感到欢乐,孩子才有去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这样,小智强在妈妈的呵护下,生活得无拘无束。

2005年的一天,徐晓华带5岁的儿子参加同学聚会,聚会中有四五个跟陈智强年龄相当的孩子。大人鼓励孩子们在饭后进行才艺表演,于是有的孩子吹口琴,有的孩子唱歌,有的孩子讲故事、朗诵诗歌……小智强没什么突出的特长,勉强唱了一首简单的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虽然大家照样鼓掌,可明显没有先前起劲。一位心直口快的老同学对徐晓华说:“你怎么不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呢?小时候孩子没有一技之长的话,恐怕将来很难有自信心,也很难有大的发展。”不料,徐晓华并不领情,说:“孩子太小,我不想让他太累。再说,后退几步,也许是为了更好地一跃呢!”老同学讪讪地说:“你的想法真特别……”

陈智强虽然没有什么能在人前表演的才艺,但是很喜欢看书,尤其爱看科普类、天文类的书。徐晓华因势利导,经常带孩子到紫金山天文台参观。里面古代的天文仪器“子午仪”、“水运浑象”、“天球仪”等,陈智强每次去必看,非常喜欢,对别人谈及时也如数家珍。

2008年,陈智强上小学了。他参加了学校的天文兴趣小组,这大大激发了他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很多孩子上学后会觉得不适应,但陈智强不仅没有不适应,反而如鱼得水,很快表现出异常聪慧的一面。一些抽象、晦涩难懂的天文学知识,别人听上几遍还感觉云里雾里的,而他常常听上一遍就明白了。为此,他没少受老师表扬,而这些表扬对一个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激励和鼓舞,让他更有热情地去学习天文知识。

小学三年级时,陈智强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项天文学知识竞赛,意外失手。这次失败严重打击了他的积极性,他为此哭了鼻子。他对妈妈说:“我还以为自己多厉害呢,没想到,也不过如此。以后我不学了,我好像并不是那块料。”

儿子的话让徐晓华陷入沉思。学习天文知识,探索浩渺宇宙,符合孩子的性格,也满足了孩子的兴趣。但是这次失败暴露了一个大问题,就是一直以来儿子都生活在顺境中,成了一个经不起挫折的孩子。孩子对天文的浓厚兴趣估计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外面环境的鼓励,这未必是好事。

看到儿子沮丧的样子,徐晓华觉得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首先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明白探索的路上并非只有鲜花与掌声,还会有挫折与失败;其次,让他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进步,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至于之前的各方鼓励,当然不是不需要,但那只能作为“添味剂”。

那个周末,陈智强没有像往常那样翻看天文图册,而是噘着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动画片。徐晓华正想着怎样与儿子谈,却听见他神往地说:“妈,你看,这飞船多神奇,快如闪电,要是有一天我也能驾驶飞船,该多好啊!”徐晓华立即接过话头:“不可能啦,你不是对天文不感兴趣了吗?”陈智强立即不吱声了。徐晓华接着说:“小强,如果你真想放弃,妈不勉强你,那咱以后就努力念书。家里这些跟天文有关的图册、玩具也用不上了,不如送给有需要的人,好不好?”

说完,徐晓华就拉开抽屉,开始整理物品。陈智强在一边闷闷不乐,不知不觉眼泪掉了下来,半天才讪讪地说:“妈,先别送人吧。”徐晓华停住手,语重心长地说:“妈妈支持你研究天文,是因为妈妈觉得你会从中得到快乐,你喜欢这个,而不是为了参加比赛,来证明自己是不是那块料。小强,你要记住,你之所以喜欢探索宇宙,是因为你自己发自心底的喜欢。”陈智强若有所思地听着。徐晓华又指着电视说:“你以为驾驶飞船那么简单?那需要广博的航天知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经受一点挫折就放弃的人,你说能驾驶宇宙飞船吗?”

一番谈话后,陈智强学习天文的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他说:“妈妈,我如果真的喜欢,就不应该轻易放弃,对不对?”

任性妈妈,

摘下天上的星星送给你

徐晓华的身边有很多“虎妈”“狼爸”,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让孩子上重点学校,他们不惜卖房卖车,然后再花大价钱买学区房。徐晓华觉得这完全是舍本逐末,迷失了教育的方向。了解、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愿望制订可行性方案,才是家庭教育的正道,否则付出再多的心血,也难有成效。正因为具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徐晓华一向尊重儿子的决定,很少干涉、阻拦他的追求。奇妙的是,徐晓华的“放任自流”,反而让孩子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并甘愿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

一次,按照陈智强的要求,徐晓华为他在离家较远的北郊报了一个兴趣班。周六早上,母子俩往楼下的停车场走,看着别人一家三口正快乐地准备去郊游,徐晓华不禁叹口气,说:“小强,妈妈太累了,不如你自己坐公交车去吧。”没想到,陈智强说:“好啊,你打电话给辅导老师,叫他到车站接我一下就行,因为下车后我不知道怎么走。”其实,妈妈是逗他玩的,无论走到哪里,妈妈都会一直陪着他……

2011年年初,美国国家宇航局即NASA开启了“开普勒计划”,该计划旨在“寻找太空中地球的双胞胎兄弟”。在很短的时间内,造价高昂的开普勒望远镜便发现了很多的系外行星。不过,由于花费巨大,资金很快捉襟见肘。因此,NASA想“卖掉”一些星星的冠名权,筹措资金继续其研究计划。得知这一消息后,徐晓华立即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给儿子“购买”一颗星星。她立即通过邮件与对方联系,很快就相关事宜达成了一致。

7月11日是陈智强11岁的生日。这天,一家三口吃完蛋糕,徐晓华将儿子拉到电脑前,打开国际天文网站,指着屏幕上散落如珍珠般的星星,说:“儿子,这里面有一颗星星是我送给你的礼物,你放大找找看。”

陈智强疑惑地移动鼠标,不停地按动屏幕上的放大按钮。几分钟后,他的手停住了。一颗带着黄绿色光芒的小行星赫然标注着“陈智强星”!徐晓华说:“NASA想通过卖星星的冠名权来筹款,以继续开普勒计划的研究。出售的10万颗星星都是学者们精挑细选,认为以后有潜力让人类居住的行星,并且你还能通过电邮得知关于自己星星的研究进展。”

陈智强一下子搂住妈妈,高兴地说:“妈妈,太好了,这是我收到的迄今为止最好的生日礼物!”一旁的丈夫看到这一幕,笑道:“晓华,你也太宠儿子了。儿子要天上的星星,你就真的摘一颗给他……”

自从收到妈妈特殊的生日礼物后,陈智强对天文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学习范围也更广了。除天文学外,他对速记法、演讲学甚至美食都产生了兴趣。不管这些爱好跟学业沾不沾边,徐晓华统统支持,特别是速记法,她不但鼓励儿子钻研,还和儿子一起动手制作道具。

一天,徐晓华在家用模板做了40多个二维码,与之对应的是40多个商品,母子俩一起玩起了“人眼扫描”游戏,比赛看谁能更快地记住商品和与之对应的二维码。这个游戏不仅挑战记忆力,还挑战观察力。因为把看起来都差不多的40多个二维码准确鉴别出来,不仅需要记忆力,还需要观察力。母子俩玩得不亦乐乎时,一位朋友来串门大感惊奇,觉得这实在是太浪费孩子的时间了!徐晓华不以为然,并坦诚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管学什么都不容易,所以让学习变得有趣很重要。如果只让孩子枯燥地勤学苦练,再好学的孩子也会有厌烦的一天……”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徐晓华为儿子制作了很多记忆道具,如条形码的模块、鲁班球、孔明锁等。有段时间,儿子喜欢上了飞叠杯,徐晓华便从超市买回一堆塑料杯,改装成五彩斑斓的飞叠杯。玩飞叠杯可以极大地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仅三四个月,陈智强的记忆力与反应能力就都有了大的提升。

徐晓华的这种“快乐教育”,不仅没有耽搁儿子的学业,反而极大促进了儿子的发展。2015年8月,陈智强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他超强的记忆力渐渐派上用场。平时背诵历史、政治,他可以做到一字不差,甚至知道这个内容出现在书的哪一页上,考试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凭着良好的素质与稳定的发挥,他的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年级前列。

快乐教育,

16岁少年成“全球脑王”

2015年1月的一天,放假在家的陈智强看到电视台播出的《最强大脑》节目。其中,一位选手在5分钟内记下了一整副扑克牌的顺序、花色与数字,陈智强看后撇撇嘴对徐晓华说:“简单!我稍加练习,也能做到。”陈智强稚气的表情,让徐晓华忍不住笑了,说:“要不,你去试试吧。”当时,《最强大脑》选拔正在南方各大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该节目是从德国引进的一档科学类真人秀节目,内容专注于传播脑力科学知识和脑力竞技,全程邀请科学家从科学角度探秘天才的世界,并筛选选手组成“中国战队”迎战“海外战队”,最后决出“世界最强大脑”。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陈智强报名参加了该项赛事。结果,他从多轮竞技中脱颖而出,如愿加入了“中国战队”。

2016年1月15日,陈智强代表“中国战队”在《最强大脑》的首轮比赛中挑战“星际迷航”。“星际迷航”是在一面128平方米,含有无数星星的大屏幕上,找出嘉宾选择消失的三颗星星。巨大的屏幕让人看得眼花,陈智强胸有成竹地进行了6分钟的对比后,顺利完成晋级任务。

不料,这次晋级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由于陈智强年纪太小,许多观众对他表示质疑。有些网友甚至认为:“正是因为陈智强的年纪小,节目组才让他赢的。因为如果年少的陈智强赢了,会带来更高的收视率。”自己明明靠实力赢了,却引来众人的怀疑,陈智强一时非常苦恼。面对这种情况,徐晓华鼓励他:“你年纪小实力强,别人难免有怀疑。如果接下来的挑战,你都能靠实力取胜,大家就会真正地信服你。”陈智强点点头,说:“我会让大家真正认可我的!”

4月1日,《最强大脑》的比赛到了白热化阶段。为摘得“全球脑王”桂冠,进入总决赛的几名选手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挑战“核桃计划”,即把核桃切割成两半,选手根据一些线索去找另一半,而且限定不得观察切面;有的挑战“极速心算”,即在10秒钟内完成6位数的乘除法;有的挑选“水下盲拧”,即在水下完成多个魔方的盲拧,双脚不能脱开脚扣,也不能把头露出水面,“水下盲拧”不仅“烧脑”,更是一项极限运动。

陈智强则选择了“一沙一世界”项目。此项目被誉为“本季最美项目”,需要选手在90分钟内记忆88幅沙画,然后由嘉宾随机挑选三幅,在被挑选的三幅沙画中分别截取5×5厘米、4×4厘米、3×3厘米的局部图像,由选手说出对应的沙画名称。

由于沙子颜色单一,所以沙画的有效信息远远少于一般绘画。另外,有的参赛者看到给出的局部图像有空缺,以为是沙画的边缘部分,其实这很可能是沙画的中间部分,所以也不能根据图像的空缺来记忆和判断。88幅沙画各有不同,却又极为相似,仅凭局部图像来判断名称,非常不易!

记忆完毕,陈智强一上来就选择了难度最大的3×3厘米的局部图像,然后在1分11秒内给出了答案。现场的所有人都觉得此举太草率,而主持人最后揭晓答案,陈智强的回答完全正确。不过,此时其他选手的表现也堪称完美。于是,陈智强主动提出根据1×1厘米的局部图像,说出沙画名称。三位国际评委纷纷摇头,表示任务“不可能完成”。陈智强却很有信心。结果,他仅仅用了58秒就给出了正确答案,而其他选手却一一败北。

最终,陈智强以全场最高分捧得“全球脑王”的奖杯!年仅16岁便成为“全球脑王”,国际评委迈克尔说:“这是我20年职业生涯中最棒的一个下午。”

赛后,陈智强表示,比赛中主动加试“1×1厘米”,自己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因为他有把握把“脑王”的奖杯留在中国。他说:“我要感谢妈妈,是妈妈的‘快乐教育让我勇于尝试,勇于探索,而且不怕失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猜你喜欢

沙画快乐教育天文
天文篇
浅谈沙画在中国的现状
天文冒险
天文与地理
“快乐教育”+ 技术 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高中数学如何进行快乐教育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趣闻
艺术家彩色沙画变幻斑斓世界
伽利略与天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