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范式转型与实践指向
2016-07-26王中汝宋晓珂
王中汝 宋晓珂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价值认知的现象。面对世情、国情、社情的新变化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突出主体性、在场性、互动性,在基于时代特征、问题意识、主体反思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范式上,应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育体系、从单向灌输向体知合一、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在场性:互动性
教育部2015年9月10日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这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提供的新机遇。面对世情、国情、社情的新变化,面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情况,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特别是要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解决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启迪思想、坚定信念、激发责任、砥砺品行。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应凸显主体性,在基于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象是青年大学生,能不能对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政治状况做出一个清楚无误的基本判断,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基础性命题和时代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青年大学生,学生是建设的目的,教材、教育、学科都是发展的手段,学校、学院、教师都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展开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针对性,这样的建设才会见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青年学生,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以,实践教育重点也要同理论教育一样在“三进”方面下功夫,切实做到“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逐步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应强调在场性,在基于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实现从单向灌输向体知合一的转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项集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教育活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理论教育属于显性教育,通常用的是“教之以知,晓之以理”的灌输式教育法,关键是靠知识的逻辑性、理论的深刻性去以理服人;实践教育属于隐性教育,通常用的是“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熏染式教育法,关键是靠情景的真实度和学生的参与度去以情感人。一个是“你教育我成才”,一个是“我参与我成长”。理论教育主要解决了“知”的问题,“行”的问题还要靠实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偏重技能性的,“它强调的是‘做,而不是单纯的‘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做中学与内在感知,而不是外在灌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局限于就课说课、就事论事,需要更加自觉地关注师生需求,善于从主体维度把握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更加自觉地强化问题意识,善于从成效维度评价课程建设“成果”和“效果”。“基于问题意识”是实践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结合社会发展现实,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育,可以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凝聚力和说服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分工就是“育德”或者说是“育人的思想”,主攻方向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理论教育”,主要使命是价值观的塑造。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系统完整阐释理论的逻辑体系是必要的,但理论教育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教育才能赋予其真正的意义性。技能性知识强调的主要是主动的身心投入,而不仅仅是被动的经验给予。在实践教学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教育教学也不再是教师单向度的灌输行为,而是教师和学生主体间的主动探究过程和双向互动行为。大学生的在场性的亲历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交互影响,这种体知合一的教育模式是真理与价值的融合过程,其教育效果不只是感同身受的亲历,更是刻骨铭心的印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应坚持体知合一论(知识论、价值论和养成论有机统一),通过生活体验式、科学研究式、参观考察式、社会服务式等实践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主体嵌入语境中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认知的真理性体悟得越来越客观。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应突出互动性,在基于主体反思的基础上,实现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型
实践教育的互动性主要是指跳出我讲你听、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内容、方式、进度、节奏的动态可变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活教育要素,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互动中深度参与教育、提高反思能力。实践教育的互动性体现的是“学”的主动性和反思性与“教”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改变以往向学生直接提供现成答案的“是什么”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在反思中寻找答案的“为什么”教育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动态教育中相得益彰,既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又收到教育相长的效果。反思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反思的明确目的就是要突出问题意识,剖析思想根源,解决认识困惑。大学生只有学会质疑反思、归纳反思、换位反思、对比反思,才能深刻理解世界观、方法论对于认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来对待问题、澄清认识,心悦诚服地接受科学发展观和主流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任务就是让大学生明白人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社会,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怎么追求以及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等问题。对于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仅仅停留在“术”(知识一学问knowledge)的层面去对待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在“道”(信仰一动机motive)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培育信仰。而实践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理论与现实互动中引起心灵共鸣、激发思想兴趣,引导思想认识向着理想信念转化,进而树立大学生的科学信仰。信仰蕴含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道德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应强化信仰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下全面而自由发展。
责编:晓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