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2016-07-26马帮敏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载体高校

马帮敏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创造的网络文化引起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嬗变,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在使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念偏移、法律观念淡薄、道德责任感缺失等问题。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内涵和高校网络德育的特征,创新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有效应对大学生出现的网络道德危机。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德育;载体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上网者为主体的网民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网上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征。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和时域文化,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网络文化是一种全球性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文化。

二、高校网络德育的特征

高校网络德育是指高校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向大学生系统传授网络道德规范,并使其规范内化为自身网络道德需求,从而指导和约束自己网络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呈现载体的多样性、方式的互动性和内容的多元性三大特征。

(一)德育载体的多样性

第一,开放的互联网改变了德育工作的时空,受教育的人数、时间、地点不受限制,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已成为一种真正的开放式德育。第二,集文字、声音、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大学生的网上课堂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大学生对世界的每一点独特认知都会通过网络这个全新的时空显现出来,继而通过网络传播出去,再通过网络信息的反馈,修正认知,提升素养。

(二)德育方式的互动性

网络的交互分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交互,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教育者和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另一种是人机交互。教育者在网站上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大学生访问该网站时,实现人机对话。非实时交互是指教育者和大学生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留言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德育内容。

(三)德育内容的多元性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内容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设计模拟现实的德育仿真实验;二是由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环境,让大学生进入活动,根据大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大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三、高校网络德育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舵手意识

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树立开放式的现代网络德育观,扮演好网络信息大潮中的舵手角色,充当网络文化传播的“把关人”和网络资源使用的引路人。课余师生一起网上冲浪,引导大学生汲取有益的网络文化,回避有害的网络信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加强网上主旋律的宣传,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教育和文化资源,制作成“集德育性、知识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的电子教材”,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的网络文化;利用互联网在大学生心中处于“趋之若鹜”的喜好心理,组织大学生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光、画的现代化技术制作网络德育软件,引导大学生正视网络、运用网络。

(二)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增强阵地意识

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开辟高校德育的虚拟阵地,把大学生从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建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集思想性、教育性、多样性于一体的“德育之窗”网站,占领网络德育阵地,让大学生接受丰富生动、真实有趣的先进网络文化教育;设立校园网谈心室,开辟高校网络德育Q群,使校园网成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打造“两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德育的新阵地,将网络文化随时引进“两课”教学之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使网络文化成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拓宽高校网络德育的空间,使大学生“网而不惘”“网而不乱”“网而不迷”“网而不失”,实现高校网络德育的科学化、现代化。

(三)弘扬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

第一,要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第二,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和谐人文环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建立浓郁温馨、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学校主流文化,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生活上自立、行为上自律。第三,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第四,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追求科学的学习氛围,夯实现代科技的人文底蕴,让浓郁的人文氛围熏陶每一位学生的灵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技术监控,注重网络伦理

高校要树立网络“环保”意识,建立网络监察机制,构建校园网络信息“防火墙”,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降低网络文化对网络环境的污染程度,努力把网络装扮成绿色的空间;建立比较完善的FTP站点,安装最新的科研软件供学生下载使用;定期推荐好的网站,设立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以及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为大学生提供网络世界中的阳光与营养。

网络伦理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网络道德危机和网络犯罪行为,高校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以德治网,加强“网德”教育;二是以法治网,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总之,在网络日益高速发展的新世纪,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把握好“网络道德失范”这一工作重点,把德育与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校网络德育的完整体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使大学生能正视网络、运用网络,做到“网而不惘”“网而不乱”“网而不迷”“网而不失”“慎独与网”“慎思与网”,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时代尽快成人、成才,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责编:晓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载体高校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