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科技服务业研究现状述评

2016-07-26方正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4期
关键词:元分析研究综述

方正

摘要:以我国CSSCI和核心期刊文献数据为依据,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科技服务业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总结国内科技服务业相关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可为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策提供帮助。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元分析;研究综述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呈现出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以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科技服务业逐渐兴起。在我国,科技服务业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原国家科委1992年发布的《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中,文件将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统称为科技服务业。随后,国内学者在科技服务业概念、评价体系、发展政策以及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但是,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述评的文献很少,并且集中于理论层面,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较少,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笔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依托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关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归纳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数据和方法

笔者研究的文献全部来自CNKI。GNKI是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能够较为完整地提供研究所需文献数据。数据收集分为两步:第一步,以“科技服务业”为主题、限定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和核心期刊,以“精确”查询方式进行高级检索,得到350条结果。第二步,从摘要、关键词、内容和参考文献四个方面逐一评价原始文献,剔除相关性较小、针对性不强的文章,最后获得131个文本样本,通过编码建立本研究的文献数据库。

对于文献数据,笔者采用元分析的方法进行述评。元分析是一种文献的量化综述方法,以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结果为研究对象,在严格设计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综合分析。传统的文献综述主要依靠研究者的主观分析,容易出现综述者意见相左的情形,而元分析依据充分的定量信息,可从相互独立的研究中得出更加科学可靠的结论。

三、国内科技服务业研究元分析

(一)研究概况

1.文献数量

数据显示,从CSSCI和核心期刊论文刊发数量来看,尽管科技服务业这一概念早在1992年就已经提出,但直到2003年才有相关文章发表在这两类期刊上。此后,相关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8年为萌芽期,每年发表论文数量均在4篇以下;第二阶段,2009年至今为发展期,文献数量快速增长,2011年以后每年发表论文稳定在20篇以上。

2.文献作者

通过对研究者署名情况的统计分析,国内在科技服务业领域以合作研究为主要形式,合作撰写的论文共计85篇,占比64.9%。其中两人合作情况最为普遍,占文献总数的36.7%。个人独立执笔46篇,占比35.1%。

3.文献刊源

笔者对131篇样本文献的来源刊源进行分析后发现,国内所有CSSCI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中,共有33种期刊发表过关于科技服务业的论文。刊发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是《科技管理研究》(49篇),其次是《科技进步与对策》(19篇),相较于其他期刊的发文数量,二者占据绝对优势,合计在50%以上。由此可见,国内刊发与科技服务业相关论文的期刊非常集中。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

1.研究方法

在科技服务业的相关研究中,实证研究占37.4%,规范研究占62.6%。这与目前我国社会科学所倡导的实证研究趋势并不相符,说明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实证研究需要强化,同时还要注重研究质量的提高。

2.研究主题

根据研究主题的不同,可将来源文献分为内涵界定、功能作用、评价指标、影响因素、经验借鉴、发展现状及对策六大类。

(1)内涵界定

专门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的有3篇,蒋永康、梅强等(2010年)在其他学者定义的基础上,从服务手段和服务对象方面对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韩鲁南、关峻等(2013年)分析了我国科技服务业行业分类现状与变迁,归纳总结了各国科技服务业分类的异同;徐嘉玮(2013年)从统计口径的角度对科技服务业的界定进行研究,分析与评价了现有的科技服务业统计体系。

(2)功能作用

根据样本文献数据,科技服务业主要有以下三大功能:第一,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王晶、谭清美等(2006年)和陆洋、韩顺平(2009年)均运用现代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将科技服务业分为五个子系统,分析研究各子系统的构成以及功能作用。第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魏江、陶颜等(2008年)率先提出服务创新,从创新的本质出发,以科技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服务创新的实施框架。第三,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秦远建、韩周等(2011年)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3)评价指标

近年,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李松庆、孔莹(2013年)在总结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11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对广东等8个省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对比评价:黄斌、汪长柳等(2013年)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构建一套新的科技服务业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评价了江苏省13个地级市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学者们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选择的分析维度也各有千秋。随着评价内容越来越具体,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越来越精确和复杂。

(4)影响因素

石忆邵、刘玉钢(2012年)以江苏省地级市为例,探讨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市成长力之间的关系。王晓珍(2012年)以苏北欠发达地区为例,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了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各种因素,从中梳理出人才、经费和技术等关键因素,并根据各因素对苏北各市的具体影响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5)经验借鉴

唐守廉、徐嘉玮(2013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对国外科技服务业的经验借鉴还体现在政府激励政策上,如宁凌和李家道(2011年)、李丽(2014年)等从政府角度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对科技服务业的激励支持模式,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政府支持引导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出建议。

(6)发展现状与对策

关于发展现状的文献,一部分从纯理论的角度对学术界现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评述;另一部分则基于区域、产业集聚和市场等不同视角,通过实证分析,揭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发展对策主要从发展模式

和政策内容两方面展开研究。例如:杜振华(2008年)从科技服务业准入门槛高出发,揭示现有制度约束科技服务业发展。

四、国内科技服务业理论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科技服务业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内涵不明

目前,学术界、各级主管部门对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界定尚未形成共识,官方也未颁布统一的统计口径,导致学术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难以直接进行交流和比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实践和政策制定。因此,准确定义行业概念是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指导实践工作的基础,如何根据我国国情科学定义科技服务业是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从研究方法来看,现阶段对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偏理论、轻实证

在131个样本文献中,62.6%的样本均为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仅占37.4%,这说明运用具体数据、设计模型定量研究是未来科技服务业研究需要突破的瓶颈。

(三)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现有研究成果比较零散、不够深入

国内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上,提出的对策建议没有考虑到该产业特点多为供给层面的对策,缺乏系统性以及市场和需求层面的对策。学者们应当将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规律、动力机制,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系统性地提出措施建议。

责编:晓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元分析研究综述
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信任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变迁的元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