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综述
2016-07-26杨佳童蕾
杨 佳 童 蕾
(湖南图书馆 湖南 长沙 410011)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综述
杨佳童蕾
(湖南图书馆湖南 长沙410011)
摘要:口述历史资源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硕并逐渐深化。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年份、期刊来源、作者、主题等方面对国内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研究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的相应措施,旨在为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图书馆;口述历史;综述
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是以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处”为标志的[1]。就国内的情况来看,虽然说口述史学的方法很早便得到了运用,但是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大众的视野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的成立,现代口述历史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因其独特的价值,为优化馆藏结构,图书馆业界也开始着手口述历史方面的工作,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态。为了解近十年国内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以CNKI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对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其现状及发展。
1文献统计分析
笔者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图书馆”与“口述历史”为检索词,对近十年来发表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所有学术论文进行检索,剔除通讯报道、年鉴和重复论文,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献43篇。
1.1年代分布
对历年发表的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一定时期内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的发展轨迹。20世纪80年代,口述历史正式传入中国,但其研究薄弱,从检索结果来看,1981年发表论文2篇,1986年发表论文1篇,进入9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普遍开展起来,但依然鲜有研究成果,每一年的学术研究论文数量屈指可数,在1990年至1999年十年间,共发表论文11篇,年平均1篇。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则一直处于空窗期。21世纪,图书馆口述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发文量)有所上升,2000年、2001年分别发文1篇。2004年下半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成立,这为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初步的交流和推动平台。自此,口述历史工作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其研究成果更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2005年至2015年,共发表论文43篇,年平均4.3篇,并在2015年创下新高,达到9篇之多,近十年图书馆口述历史文献年度发文量统计见表1。
表1 近十年图书馆口述历史文献年度发文量统计
1.2 来源期刊分布
对图书馆口述历史论文来源期刊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研究成果的空间分布及分布特点,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从而促进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快速发展。据统计,近十年来,发表过图书馆口述历史方面的论文的期刊共25种,发文1篇的14种,发文2篇的6种,发文3篇的3种,发文4篇以上的期刊1种,另外,会议论文1篇,硕士论文1篇。其中19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口述历史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口述历史与地方文献的关系、口述历史数据库建设、口述历史文献著作权等等,由此可见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和开发尚处于萌芽阶段,其研究成果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说都相对薄弱,这方面的研究还亟待深入挖掘,并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表2 发文2篇及以上来源期刊统计
1.3著者统计分析
43篇学术论文中,同一作者(第一作者或独著)发文4篇者1人(郑松辉),发文3篇者2人(陈俊华),发文2篇的2人(赵惠、刘晓莉、彭燕、蔡屏、苏明强),其余作者均发文1篇。说明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这一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从作者的单位看,汕头大学图书馆获得了香港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是我国最早开始收藏口述历史资料的图书馆,目前该馆以收集潮汕地区的历史资料、极富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民情、俚语歌谣为主题,已经设立了潮汕特藏馆,建立的口述历史数据库也在逐步完善[2],由此也形成了以郑松辉、陈俊华为主的核心研究团队,研究成果颇丰。湖南图书馆《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项目在全国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有不少的图书馆员参与到了项目中,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得以凸显,由该馆主办的杂志《图书馆》在2015年第12期开设了图书馆与口述历史专题,汇集了图书馆界在口述历史研究中的成果。彭燕所在的吉首大学申报了《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源开发利用与永久性保存机制研究》课题,是2011年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批准立项课题,获得了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延续性。
1.4主题研究分析
论文主题分布直接揭示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的重点及热点,是了解相关研究内容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检索得到的论文进行分析可知,目前,此项研究的主题集中在口述历史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或与地方文献的关系、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方法和流程等方面,随着口述历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研究主题也在不断的拓展,口述历史的后期整理、数据库建设以及版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口述历史在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中的作用,郑松辉、马晓辉、李乃冰、赵维景分别在《口述历史及其在现代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口述历史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口述历史——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探索》、《口述历史: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新领域》中均有所阐释,他们一致认为口述历史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述历史资源是使图书馆保持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的重要武器[3]。口述历史对于地方文献具有辑佚、补遗、缀合作用,口述历史资料与文献资料配合可以更加生动全面反映某一事件或某一主题。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作用体现在,一是能够完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突出地域特色;二是能够提升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和开发水平,深化地方文献工作者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4]。刘杭的《口述历史:地方文献工作之新视野与新拓展》、刘晓莉的《口述历史与地方文献刍议》、陈俊华的《创造史料的图书馆——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应用》中作了详细的论述。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的方法和流程基本上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的工作主要有确定采访主题、选定采访人和受访人、收集受访人资料,中期简单地说就是采访,包括照片、视频、音频的采集,后期则是对采集资料进行文字转换、著录、标引、编目等处理工作[5]。
2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研究尚不成熟
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广泛,如民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各行各业的人员。但因为口述历史传入我国的时间比较晚,导致我国口述历史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早期的理论研究以译著为主,后期才逐渐增多。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学科有“口述历史”、“口述史学”、“口述资料”等不同的提法,表明这一学科的定义、属性还存在一些争议。针对图书馆的口述历史理论研究稀缺,口述历史实践工作也就缺乏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支撑。
2.2社会重视度不高
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大众对于图书馆从事口述历史工作首先在观念上仍存在质疑和不理解,上级领导机构对图书馆的支持力度不够,致使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阻力。
口述历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为保障,图书馆作为财政拨款单位,很难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专款专项资金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口述历史的专业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专业人才的缺乏致使口述历史成果良莠不齐,可供研究的高质量原始素材的产出比率低下,这都是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
2.3口述历史实践工作需要加强
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任务是抢救历史记忆,还原历史真相,工作人员采集的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让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图书馆并不在少数,但建立口述历史数据库的图书馆却是屈指可数,甚至由于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资源管理制度和专业的管理人员,致使众多珍贵的口述原始资料得不到有效的保管和利用,可见,图书馆口述历史资源的后期整理和数据库建设工作急需加强。从理论与实践活动的交互性方面来说,口述历史理论的引介没有深入到图书馆实践背景和理论情境中,另一方面,图书馆口述历史实践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从而导致了口述历史研究尚处于理论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化[6]。
2.4口述历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拓展
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是由国外引进到我国图书馆学领域的,从这些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对于海外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的研究重在简单陈述和总结归纳,对隐含其中的深层次的规律、影响因素以及针对我国图书馆实际情况如何借鉴等问题揭示相对缺乏。目前,学者们从口述历史对图书馆史研究的影响力也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学者们一致认为口述历史作为重新构建历史的研究方法,为图书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但是关于具体如何操作的问题,即如何开展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的探讨还不是很多,刘晓莉、陈俊华、金文坚等人就口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各自的侧重研究和表述,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在图书馆一些实践领域还处于摸索和总结的阶段,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3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研究方向以及推进措施
作为一种重新构建历史的研究方法,口述历史是在21世纪初由学者引进到我国图书馆学领域,因研究需要,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口述历史访谈,产生了一系列口述历史研究成果,引起了图书馆学界的学者们对口述资料收集、整理、保存的重视,国家图书馆、汕头大学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机构相继开展了口述历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的研究,近两年来口述历史的研究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并且有一定的持续性。口述历史不仅是图书馆业务和开展服务的新领域,更是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的诉求,是一种寻求与社会公众互动、建立社会认同机制,实现自身发展的较为有效的途径。从研究资料分析来看,我国图书馆学领域的口述历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其研究的辐射面也较为广泛,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继续深化和发展,比如数字时代口述历史工作的转型、口述历史文献的检索与利用等,都可以成为未来研究探讨的重要方向。同时,还可以加强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与口述历史的跨学科理论整合和沟通。为推进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工作的开展,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人力物力支持,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4结语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全新的收集史料的方法与技巧,将社会的视角引向普通大众,使平民阶层的生活受到关注。口述历史资源是图书馆馆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补充馆藏文献资源的不足,促进图书馆馆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认识到它是抢救史料和补充馆藏的有效策略之一。对口述历史工作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图书馆快速建立起适合自己特色的口述历史资源采集模式,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口述历史必然会成为图书馆开展征集文献资源与
研究开发工作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得知,近几年,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广度、深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研究更进一步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开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建立并完善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法律规范,同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以为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晓莉.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及其方法[J].图书馆论坛,2005,25(8):59-61.
[2]蔡屏.国外口述历史资源采集流程的共性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J].图书馆,2011,(2):91-93.
[3]郑松辉.口述历史及其在现代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作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1):20-23.
[4]彭燕.民族口述历史:少数民族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亟待拓展的领域[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2(2):62-64.
[5]陈俊华.口述历史——图书馆史研究的新途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5(4):17-20.
[6]冯云.我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2):21-24.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01责任编辑:孙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