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机制探讨
2016-07-25丁武东
丁武东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作为生产与流通领域集群模式的融合体,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是集群化发展的延伸,同时也是强化专业市场与集群化共同循环发展的过程。结合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联动性作用,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发展,即诸多企业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发展及集群化聚集,才出现产业集群。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本质上是自我强化、渐进式的积累过程,其根本的动力源自于专业化的分工。商贸流通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关联性。本文将结合当前商贸流通专业市场的现状,对其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耦合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商贸流通 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 发展
引言
随着商贸流通专业市场的信息知识与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在我国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路径中,商贸流通专业市场带动了区域产业的结构升级与不断发展。一方面,在区域产业聚集过程中,商贸流通专业市场加速了同类企业的聚集,为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知识创新奠定了有利基础,进而使得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规模越大,各个产业的发展更为稳定。另一方面,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下,商贸流通专业市场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保障,有利于加强区域产业运营效果,同时降低产业间的交易成本。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进程中,各省市纷纷加快商贸流通专业市场发展,以期带动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所谓商贸流通业,即以商品流通以及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为经营内容的产业,其主要涵盖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仓储业以及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等。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商贸流通业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质量、运行速度及生产效益,是引导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且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商贸流通业通过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经营管理形式,对传统形态进行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即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规模档次明显提升。
依据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的特点,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够反映商贸流通行业的市场规模。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周期性的增长规律,并且自2010年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商务部数据资料显示,201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7%左右,而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万亿元。在快速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市场也逐渐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构建了以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业态为支撑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尤其在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更是带动了网购物流配送及批发市场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的发展,还呈现出了流通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形势,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大量国际型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在国内开设门店。
产业集群要素及发展形态
(一)产业集群要素
Porter (1990) 指出,产业所处的地理区域与环境对它的竞争优势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提出“钻石体系”来解释这个现象。钻石体系用四个因素来分析某国或地区所具备的特殊条件,是否使的某一产业能够蓬勃发展。因此为了了解一个国家中某种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从每个国家都具备的四项环境因素来讨论。此外,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除了上述四项因素之外,还包括了机会和政府两个变量。钻石理论是一个动态体系,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影响,产业若能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将可能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本文将针对六项因素逐一说明,如图1所示。
1.生产因素条件。泛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具备了良好的生产基本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及知识资源、基础建设等。
2.需求条件。所谓需求条件,即带动产业发展的动力性要素,其有助于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纵观国内市场,其需求条件的影响力,主要是从客户的特质与形态而来,在市场压力下,本地的厂商往往需要创新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3.相关性支持产业。相较于两个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如果其中一个地区的相关支持产业更完整,则其地区的专业市场也就更具有竞争优势,其相关产业的支持性,有助于带动专业市场的创新与国际化发展。
4.企业策略、企业结构竞争情况。采取适当的竞争、组织与管理策略,会让企业在相宜的环境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如果地区内有着良好的奖励与创新策略,可以引导企业进行长期资本投资或技术创新,则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在良性竞争中,推动产业发展。
5.机会。对于产业集群发展而言,机会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革新,企业与产业的发展会迎来不同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可以加速企业发展。错过时机则会导致企业被淘汰,机会与市场整体环境与企业的适应性相关,而与政府的影响与企业内部的变动没有太大关联。
6.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影响无疑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无法直接参与到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透过政策刺激,例如政府的补贴政策、资金投入与战略部署等要素,都会影响到产业的生产因素。与此同时,政策的支持、产品规格的变动及创新的发展等,都将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发展形态
集群诱发型。在区域化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集群诱发型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态即产业集群先于专业市场出现,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出现,带动了销售网络的需求,激发了专业市场的产生与可持续性发展。随后,专业市场又再一次催化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共同向前发展。客观而言,集群诱发型是生产的集群对流通企业的刺激,两者最终取得同步发展。以20世纪80年代的浙江绍兴纺织产业为例,最初是在柯桥、华舍、东浦一带,出现了乡镇纺织企业,慢慢形成绍兴纺织工业产业集群。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绍兴纺织专业市场的形成,并且从原始的路边市场形式,逐渐过渡到正规的绍兴中国轻纺城(安桉,2015)。
市场衍生型。即“先有市场,后有集群”的基本模式,专业市场的形成在产业集群之间。当区域内的某类产品贸易活动不断快速发展,形成了专业市场,便会吸引大量同类生产者与相关贸易者渐渐融入到专业市场中,刺激了区域相关产业与要素需求,当区域内专业市场的发展形成生产基地,便形成了产业集群。所谓市场衍生型,即流通专业市场带动产业集群市场的发展型态,例如浙江的“义乌模式”,就是通过这种模式发展而来。
共生发展型。所谓共生发展型产业集群发展形态,即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发展,始终处于同步阶段,没有彼此的前后之分,在产业集群形成之时,专业市场也随之而产生并发展,两者在共生中相互促进,彼此携手向前。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通过生产与流通的交互作用,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可以彼此强化,共同向着更高层次发展。例如:浙江桐乡濮院的羊毛衫产业,便是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同时出现,家庭作坊与生产企业、销售环节形成闭环。而在区域性的乡镇范围内,大多数家庭均以此为生便产生了产业集群,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形成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
我国商贸流通专业市场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支持力度较弱,配套落实效果不佳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为了体现经济的发展,只追求GDP的增长,将发展高产值的制造业放在首要位置,而将基础性、低产值的流通产业放在次要地位。因此,我国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政策支持较弱的问题。比如在资金的扶持上,流通业远低于工业和农业;在政策的扶持上,“重外贸、轻内贸”,使流通企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在配套资源的支持上,水、电等价格的不一致使零售企业的运营成本要高于企业。此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政策的落实不够甚至是落实偏离了原方向。配套政策的缺失使政策权责不明,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往往推卸责任,制定的政策落不到实处。
(二)市场分割严重,供应链理念淡薄
体制不健全、政策缺失等因素造成了中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分割严重,比如内外贸割裂使国内流通企业很难走出去,而外向型企业对内市场的流通能力逐渐丧失;区域市场的分割使资源难以在全国进行优化配置,高效率的大市场难以形成。此外,中国农产品流通企业缺乏供应链的理念往往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单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供应链其它成员的利润,不利于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如当前,以农业龙头企业、超市等为代表的核心企业主导构建的供应链已逐渐完善,但是在这种买方主导下的供应链条及不完善的制度下,农产品生产者尤其是小农户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核心企业所制定的各种条件,使本来有利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模式变成一种自上而下压榨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产品生产者的系统。
(三)企业配送率低,商业连锁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中小型零售连锁企业还没有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大多选择第三方物流模式推动企业的发展。虽然部分企业构建了连锁分店,但是却并没有在流通方面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商品流通方面,依旧存在着机械化水平较低、配送效率低下、技术落后以及信息化技术水平有限等,这些都是我国大多数商贸流通企业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表明农产品尚存在较多问题。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往往要经过五道以上的环节,包括采购、产地批发、集散地批发、销地批发、零售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较少,导致农产品流通费用的增加和流通效率的低下。另外,中国农产品和食品检测检验体系仍不健全,导致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混乱、食品质量检测标准不统一。往往会造成假货较多,以次充好,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此外,基础设施尤其是现代化冷藏储运设施设备滞后使得鲜活农产品难以通过运输、加工等实现其价值,造成巨大的在途损失。
商贸流通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耦合机制
基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的内容,分析商贸流通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机制,需要先来分析其外来性问题,即从事相关活动的企业,在外部性的聚集作用下,可以产生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主要涵盖专门的资本投入、人力资源投入与专业化的服务等。在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路径中,非正式信息可以在专业市场内不断扩大,最终帮助专业市场的良性发展。例如在产业集聚后,会不断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大专业化的投入。
从价值链视角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需要兼顾上下游的价值体系,以流通业的发展作为保障,通过联合更多的企业打造庞大的市场网络,发挥更大的产业效能。在此进程中,企业专业化的大量集聚,为流通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流通网络的先进与否,又将决定集聚产业的运转效率,集群企业比其他企业拥有更低的成本,并支持流通企业的发展。通过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的直接连接,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将有所降低。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时代,随着销售环节的减少与交易成本的降低,企业所得的零售效益将大大增加。
如图2所示,基于区位优势、市场要素与集体协作性,商贸流通专业市场能够促使产业集群的升级,并且向产业集群的企业,提供包括性能、价格、供求与质量等低成本的优势。而在区位优势之下,产业集群的升级也将刺激专业化市场的发展,将专业的市场信息迅速反馈给各个企业,让企业更好的把握市场的机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集群弹性的生产优势。这就是商贸流通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耦合机制,两者的发展存在着传递性与相互影响、带动效果。
商贸流通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协调互动发展策略
(一)完善政策,构建协同物流配送中心
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的发展,都需要依托于政府的政策引导。在我国产业升级转型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与扶持政策,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的完善,需要引导市场化的发展,为产业集群与商贸流通专业市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构建协同物流配送中心,是指由批发、生产与零售、连锁企业共同参与,由一家配送中心承担配送业务的商品流通方式。协同配送也可以称之为共同配送,即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由处于产业上下游的不同或相同类型企业,共同打造的配送模式。一方面,这种流通模式可以充分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优势,提升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在外包物流业务的同时,产业集群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改善配送质量。与此同时,在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比较严重,需要通过协作配送的方式提高物流效率。
(二)采用供应链管理,实现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有效对接
所谓供应链管理,即采用互联网科技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共同纳入到协同工作体系当中,提高核心竞争力。例如沃尔玛与宝洁公司的合作,便大大提升了双方的盈利水平,透过供应链管理模式,达成了高效的产销供应链联盟。产业集群与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为了打破传统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机制,进而实现横向一体化的现代发展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我国产业集群的重要发展阶段,更要重视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连锁经营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
发展连锁经营是促进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的重要措施,是改造传统商业、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中,我国商业企业可以通过结合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将现代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相结合,将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金周转;另一方面,则可以透过信息共享的方式,应对市场的变化,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与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发展的关联性,还表现在物流企业与集群企业的电子商务化与信息化两个重要方面。基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系统,可以切实改变传统供应链业务,缩短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高效整合市场资源,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共享与及时传递,有助于企业构建快速反应机制,深化专业发展,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所以在此背景下,建议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企业与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深度,通过融入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电子商务网站,以及计算机辅助采购和物流支持(CALS)系统、电子订购(EOS)系统等电子商务系统,帮助企业将客户、销售商、分销商、制造商、原料供应商等进行全方位的连接,将有助于供应链管理中的每一个节点企业,都可以快速、准确的捕捉市场信息,并透过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的发展,及时反馈给整个供应链管理战略联盟,进而保持供应链管理信息与决策系统、供应链事务处理系统的同步发展,真正实现供应链整体与市场的匹配互动。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效应与良好的耦合机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制造业、产业集群与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的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路径。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实施供应链管理,加强产业合作并推动连锁企业发展,在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中,我国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将不断提高。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四大经济板块即东部先行、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协调发展。而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将对促进四大板块经济区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协调发展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可以实现不同地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间的有效衔接,从而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实现区域联动的目标,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黄琴.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吸纳效应—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8)
2.熊曦,柳思维,张闻,汤春玲.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8)
3.徐春秀.我国物流成本上升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7)
4.沈哲.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能源利用结构特征及行业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
5.罗晓彤.试论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的合理构筑[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
6.安桉.我国中心地体系的商贸流通业规模结构特征研究[J].物流技术,2015(18)
7.范天宇,孙庆祥.商贸流通业对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