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决策权的自己曾听话十年
2016-07-25心远
心远
无法实现的自己
我回想起了一位母亲,不远千里来到北京找到我,因为儿子要选择母亲不希望他选择的专业去了日本读研,母亲非常苦恼和担心。这两件事情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我从小就喜欢外语,同时在外语上也显现出了一些天赋。初中高中一直都是英语课代表,在英语分数上从来都是接近满分标准。考大学的时候,母亲顺从我的志愿让我报考了日语专业。毕业后进入外企,几年的锻炼使我的日语突飞猛进,同时在工作中有了很显著的成效。就在我觉得一切顺心如意自信满足的时候,父亲却建议我去日本读研,遵照父亲的说法“外语只能算作工具,不能算作专业”。
当时的我实在不想去日本读研,因为专业的选择让我头疼了很久不知道何去何从。父亲说我一直没有专业,重新学一门专业太难何况又是从硕士开始,还是选择教育学会简单些。父亲找到他当年的同学从京都大学里要了有关教育学科的介绍资料,我看了以后发现有“教育行政学,教育方法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当时头一下子就大了。此时,父亲的关爱和教导与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变成了一株葛藤缠绕开来。
糟糕的结果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欲求分成五个阶段。生理性欲求、安全欲求、社会性及爱的欲求、认可和尊重欲求、自我实现欲求”,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基础是已经实现了其他的四种欲求。当人们遇到选择和取舍时,年轻时因为还未走上社会,以父母的愿望为主是在实现“安全欲求”。但是如果自我喜好和父母希望属于力量抗衡的状态时,外在的纷争和内心的纠葛就必定产生。当时的我就是处在了这种纷乱当中。
为了不让父亲失望,无奈辞掉工作去京都大学当了旁听生。也不懂什么内容,草率地选择了教育心理学专业。心想着心理学可能容易和有趣些吧。第一次在京都大学见到我的指导教师时被问及选择心理学的缘由时,我回答道“因为看上去简单和有意思。”教授马上笑了,说“很不幸,你选择了一个最难的专业。因为心理学是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入学考试要考专业、心理学文章的英日翻译、统计学,以及提交两万字的论文。”听完教授的这番话,我真是如晴天霹雳以至于呆若木鸡。
没办法,上了贼船下不来了,先坚持一年吧。刚开始上课时什么也听不懂,学费和生活费等各项开支已经耗尽,只有去大饭店里的餐厅端盘子。每天的听课和打工实在无法让瘦弱的身体支撑下去。我渐渐地开始逃课,脑子里只想着怎么应付一年后的入学考试和提交的两万字的论文,同时无数次地在心里责怪让我丢下丰厚收入的工作而踏上这般艰难求学之路的父亲。“放弃”“回国”这样的声音时常呐喊在心中。
一年熬过去了,终于对付完了考试和论文。如愿以偿,我落榜了。老师找到了我,问我对今后的预想。思来想去,虽然事已至此,一向骄傲的我不甘心就此放弃,旁听生能上两年,再上一年的旁听生尝试一下自己的能力到底是否能够达到京都大学的标准,即便一年后考不上,也能在日本学到地道的日语。如果一年后再落榜,到那时放弃也不晚。就这样,我留了下来。
放慢速度回归原点
由于诸多因素而无法塌下心来的过往的一年给了我一个启示:“当心里迫切地期待达到目标,而实力与心里预期相差甚远的时候,要做的事情和要补的漏洞就会过多。外在的时间限制以及超越自己能力的诸多事物结合着内在的迫切愿望,形成了心里上的急躁和纠结。其结果就是,要么为了快速达到目标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胡乱抓狂,要么就是害怕失败带来的自卑而逃避现实地永远退出。这两个都是消极的结果,而又一次的失败很可能让自己学习到了自己的失败,“失败者”这个名词就会开始出现在自己的人生手册里。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的就是塌下心来、拉远目标、放慢速度、回归原点,重新再来好好学一遍。即便结果不是成功的,但是能掌握知识和练就本领。
开学后,我辞去了那个消耗体力的打工,留下了一份每周三天去教中文的工作。这份工作能让我用日语把母语教给别人,也是我的喜好之一。每天早起骑车到校,跟着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其中,周一上午上统计学,周二下午上心理学初级实习课,周三和周五跟着硕士和博士生一起上研究讨论课。周二的实习课最让我头疼,因为每周上完课都要写两万字的论文。论文里需要用统计学,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探讨事物的本质。那时我们的学科里只有我一个外国留学生,上课时明显感觉自己由一个国内骄傲的佼佼者变成了一个最后一名的落后生。每当这种心理落差浮现心头的时候,我都提醒自己重新回到原点“能有机会在名校和精英们一起学习,听到地道的专业性日语,平时还能和日本人近距离地练习口语,这已经是最好的机会和最大的收获了。”一年过去了,我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同时努力挑战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在日本和中国的幼儿园做了自己原创的第一篇论文的调查,拿回数据后进行了我最“害怕”的统计分析,完成了两万字的论文和将论文翻译成英文的工作。这次顺利地通过了京都大学硕博连读的考试。
八年的苦学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把无奈的忍耐变成积极的动力,让我学会了踏踏实实地做事。不仅实现了当年父亲对我的期许,也得到了由此而来的自信和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毕业时我斗胆地放弃令人羡慕和机会甚微的日本大学老师的工作而回国教授日语,我已经有资格为了那份只属于我自己的理想和喜好去奋斗了。回国教课期间,我每次都是提前两个半小时到校读书,休假期间回日本买书籍读,看电视记笔记。可以说,我的日语真正开始深厚积淀不是在日本期间而是回国之后。随着读书的广泛和深入,让我那原本的骄傲和自大变成了刻苦和坚持,让我每一天都像照镜子一样审视自己的成长,不断修炼自己,不断督促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如果说前十年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奋斗的话,那后十年就是为了不放弃自己当初的喜好而一直努力着。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会不断地出现超越自己能力的挑战,也会经常出现自己的愿望和周围期待之间的不同而产生的取舍中的纠结。年轻的时候听取长辈的意见可算明智之举,表面压抑了自己的喜好去实现周围人的愿望,本质上更加能够锻炼一个人的心智。但有一些人可能会因此变得消极颓废和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的逻辑往往是这样的:既然我现在听从父母的安排和建议,以后我生活中所有的不顺和失败都可以找到人来承担责任,我可以毫无愧疚地抱怨父母:“都是你们,当初让我学这样的专业,现在找不到工作,还不是都得怪你们!”或者是:“都是你们,当初一定要让我回家,回到家里还不是天天混着,你们还指望我怎么奋斗?我现在这么不开心都是因为你们!”
这些,都是渴望逃避责任的、软弱的自己,不愿意承担选择带来的压力和后果罢了。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