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稳科技创新的“风口”

2016-07-25宋怡青

财经国家周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科工风口双创

宋怡青

专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

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洪流,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

当下的全球竞争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驱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军工科技的水平,最能反映一国的科技力量和水平。它既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代表,又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还是催生新一代高技术战略产业的摇篮,而且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特点。

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用,须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为此,《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高红卫,探讨中国军工企业的科技创新之路。

抓住科技创新不放松

《财经国家周刊》:在最近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你作为国企唯一代表作了交流发言,航天科工是如何把握科技创新,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

高红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努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大安全、大防务”领域以及军民融合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系统性创新。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快“五个新一代”、“四个基础性支撑技术领域”的技术攻关及应用。把握智能经济时代特点,以“产品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或产品性能不变,成本降低50%以上;或导致产业重构的原始技术创新;或导致产业颠覆的跨界技术创新”作为新一代技术的定义标准,发展新一代武器装备技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装备制造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及应用。确定微系统、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智慧产业“四个基础性支撑技术领域”,重点突破其核心关键,支撑“五个新一代”产业发展。对社会上可获取的一般技术,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依靠创新,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技术与集团化运用、强激光与信息激光、太赫兹、量子器件与应用、增材制造、社会安全体系等一批战略前沿与应用基础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财经国家周刊》:企业生命力在于科技创新。管理也是要靠创新改变,靠科技提升。航天科工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

高红卫:航天科工一直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积累经验。

我们运用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建立了以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实现层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管理架构,完善有利于推动创新举措落实的规章制度体系。

2011-2015年集团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1.5%,重点支持前沿技术独立创新、跨研究院的联合创新,以及自由组合的“双创”团队创新。特别设立自主创新基金,支持各类有独到之处的技术创新概念先导性研究。注重采取新措施,进一步拓宽员工成长通道,挖掘各类人才潜能,激发创新活力。目前,集团45岁以下重点项目总指挥、总设计师、总研究师占比超过30%,建立了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支持若干个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关与研发。

抢占创新高点

《财经国家周刊》: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的体制环境,有能够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还需要有必要的经费投入。请谈谈这方面工作的进展。

高红卫:航天科工一直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小环境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成功率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实效。

航天科工创新体系建设的总原则是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同步创新(简称为“三创新”)。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武器装备重点型号任务以及涉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实施14个“三创新项目”,并按照“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原则,设立17个“三创新特区”,通过实施骨干人员持股、高端人才特殊薪酬、投资审批权限适度下放等政策措施,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目前,在智能机器人、企业征信平台、激光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已投资近百亿元成立若干创新创业型公司,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目前,获得有效专利近1.4万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6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整合国防军工资源,推动军工创新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相结合?

高红卫:航天科工集团主动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洪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航天科工研发、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和产业链配套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创建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向全社会开放部分科研、试验、制造资源与知识产权资源,并对接国际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业。

目前,入驻航天云网的企业超过13万户,涉及制造业的各个门类,汇聚社会“双创”项目近1000项,有力提升了我国制造业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全集团现有近2000个各类“双创”团队,其中前沿基础探索团队100余个,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技术应用创新型团队1600余个,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团队300余个,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迎接“互联网+”新挑战

《财经国家周刊》:在你看来,制造业应该如何与互联网更好结合?

高红卫: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以德国工业4.0为标志,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运动如火如荼,不仅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甚至一些传统制造领域在普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也出现回流现象,表明新一轮制造业地图重绘的过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启动。

在一个越来越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世界里,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渗透到制造业的所有关键领域与环节,泛在的深度协同制造、威力无比的资源共享、高度自适应的物流、体贴入微的生产性服务、直通用户体验的市场营销,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环境,将淘汰工业经济时代自然成长繁衍的制造类企业。互联网技术首先改造了消费领域,目前已经开始改造制造领域,议论已久的互联网经济时代真的已经到来。

《财经国家周刊》:互联网经济大潮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变革的方向在哪里?

高红卫: 当前,面临着互联网时代全球经济再分工、全球产业地图再分布、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再平衡、全球环境承载力强约束的巨大考验。因为,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显著增强传统企业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人才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市场优势,而忽视它的存在,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传统制造业变革的方向在哪里?宏观地讲,企业的转型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引领,企业的创新向互联化、智能化靠拢,企业的发展理念向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看齐,企业的运行模式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转变等。

微观而言,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量身定制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营造“双创”环境

《财经国家周刊》: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航天科工在这方面有哪些进展?

高红卫: 发挥资本优势支持“双创”活动开展。

一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双创”项目发展。航天科工所属专业机构发起设立若干专项基金,支持具有较高商业价值或产业化前景的“双创”项目。在专有云平台方面,首期出资1亿元设立准公益性的专有云“双创”基金,支持内部“双创”项目;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依托航天科工军民融合创投基金等,支持社会化“双创”项目发展。

二是建立“双创”项目与航天科工产业融合发展通道。在专有云平台方面,支持对符合航天科工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创”项目进行投资,“双创”团队所在单位具有优先控股权;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加大对符合航天科工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创”项目公司的收并购和融合力度,为航天科工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是为“双创”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在专有云平台方面,由所属企业创投公司提供财务、投融资等服务;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依托所属企业的线下辅导中心提供一揽子服务,确保创新团队集中精力创新创业。

《财经国家周刊》:“双创”工作的有效推进,“双创”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长效机制的保障。请谈谈这方面的实践经验。

高红卫:建立“双创”运行长效机制,以专有云众创空间为平台,初步形成“小团队、大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并通过建设专有云众创空间运行机制,实现创客团队线上线下协作、跨院多地联合创新。

一是建立“三期三池”专有云众创空间运行机制。“三期”是指航天创客“双创”中的创意种子培育期、创新产品孵化期和创业产业加速期三个时期,“三池”是指创新创业形成的创意池、种子池和产品池。此外,建立“双创”项目团队成员人事管理机制,鼓励其采取在岗创业、两年内离岗创业方式开展“双创”,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并将其创新创业贡献度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定、公司经营团队选聘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是鼓励创客团队跨研究院联合开展“双创”,创客在专有云众创空间发布信息,在线招募创客团队成员。在2016年度自主创新项目中特设“院际联合创新及成果转化项目”,提供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创新团队联合开展项目研发与技术攻关,并对知识产权输出方和推广应用方给予经费支持。

航天科工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将从体制机制上推进“双创”常态化,保持航天科工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优选平台的优势,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为社会创新不断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科工风口双创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高炉炉前风口用电动葫芦改造实用技术
高炉风口辐射图像滤波与分割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风口论”吹死了多少“猪”
“风口论”吹死了多少“猪”
人物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