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书法教学中的点面结合

2016-07-25董立昌

江苏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书法教学用笔

董立昌



论小学书法教学中的点面结合

董立昌

【摘要】在书法教学中,由于书法课程内容、教学课时与大班教学的现状存在较突出的矛盾,所以当务之急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为先。在传统书法教学模式中寻找可以突破的书法教学之“点”,以弥补“面”之不足,以期对当今小学书法教育的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书法教学;用笔;结字法;习字法

在书法教学中,教师面对初学书法的学生往往感到手足无措,尤其是面对人数众多且性格迥异的大班学生群体时。教学中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即在有限时间内引导学生较快掌握基本书写要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按教材教授楷书基本笔画、部首、结字规律等,学生亦步亦趋对照书写,较为系统地学习书法技法。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内容系统而全面,几乎触及到了楷书的所有基本技法,我们可以称此为书法教学之“面”。但由于小学常规班级人数及书法课时的设置,其也有局限性:

首先在教学规模上,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地区小学常规班级人数约在35~45人,教师所面对的是大班教学。同时,由于每周一节的书法课时间仅有40分钟,在大班教学中,教师只能对极少数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而大部分学生能接触到的仅是教师的笼统讲解。因此,即使是悟性较高的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也难以掌握精微复杂的运笔和结字方法。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一般会按教材课程设置逐课教授,即基本笔画、部件、结构特点等。由于课时限制,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熟练掌握当堂课所学技法,尤其是对基本笔画书写方法的掌握。众所周知,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若学生并未掌握其中技巧,其对结字规律的学习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长此以往,看似完备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和书写成就感。

既然书法教学之“面”存在如此问题,我们不妨将某些教学环节突出和放大,并进一步细化。如突出对某些重要用笔法、结字法、典型例字的学习,运用合理方法引导学生实践书写,可弥补教学中“面”的不足,这些教学环节可称之为书法教学之“点”。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些教学之“点”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用笔法和结字法,并能将教学之“面”引向深入。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谈书法教学之“点”。

一、讲究用笔,精而求熟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所以写好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关键,尤其是软笔书法。元代书家赵孟頫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用笔是书法的第一要素,也是对书写水平持续产生影响的核心因素。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教师在教授基本用笔方法时应当使之具象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笔锋出入、顿挫之法一目了然。因此,对于重要且常用的笔画可采用形象直观的讲解和演示方法。如教师可用双勾法先勾勒出笔画外形轮廓,轮廓中间再用单线画出毛笔书写时的运动轨迹,此种做法非常易于学生观察,更易于教师讲解。

以颜体《多宝塔碑》中的横、竖钩、横折钩三笔画为例,教师可用双勾笔画作为示意图,进而做详细阐释。横画起笔时笔锋向右下斜切入笔,铺锋行笔,中间略提且稍弯,收笔时右下顿笔回锋。竖钩起笔右下顿笔,中间行笔略提,行笔至笔画末端向左下方轻顿,顺势勾出小钩。此处须提醒学生“钩”的细微动作,如图,A点为毛笔出钩前笔尖所在位置,B点为笔肚所在位置,此时只需将毛笔顺势向左上方挑出,即可出现短促有力的“钩”。横折钩起笔右下切锋入笔,行笔略有弧度,行至横画末端向右上稍提笔,然后右下顿笔铺锋行笔,行至竖画末端轻驻笔,顺势向左上方挑出笔锋。转折处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横画末端笔尖向右上提起至A点,且笔尖不离开纸面,右下顿笔后笔肚在B点。

教师的讲解应与示范书写相配合,因此需要教师对所示范笔画极为熟悉,精准的示范对学生的书写效果会产生至为关键的影响。教师示范时,可让学生做书空练习,用心体会笔画的起、行、收等动作,进而再提笔书写。此外,较为重要的基本笔画还有横、撇、捺、提等。为了提高学生对几个重要笔画的书写水准,笔者曾制定专项练习计划,设定练习课时,收效甚好。

此类书写实践正如古人对“永字八法”的研习,虽然只有看似简单的几种笔画,但内里所蕴含的是最元初的笔法,通晓了它们即有了书之“法”。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法”之后,方能走上书法正途。

二、重结字法,大小兼习

结字法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用笔法。传唐书家欧阳询就曾撰写结字《三十六法》,明书家李淳撰写《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书家黄自元也作《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这些足以证明结字的重要性。前人总结出的书法结字律,繁若星辰,不胜枚举,往往令教师一时间不知如何选用。事实上,对结字律的学习与用笔法相类似,教师需具备钩玄提要的能力,选取那些普适性较强且常见的结字规律。如楷书中的主次对比、顾盼呼应、开合疏密、穿插互让、参差变化等。下面仍以《多宝塔碑》为例。

“之、天、是”中的捺画为字之主笔,应当厚重饱满,“塔、时”为左右部件间的主次关系,“名”为上下之间的主次关系。在顾盼呼应关系上,“泊、心、以、求”点画间笔势连带、形态呼应,表现为结字中的生动灵活之美。在开合疏密关系上,“见、光”为上合下开、上密下疏,“有”为上开下合、上疏下密,“纲”为左密右疏。穿插互让关系上,“场、粒、取、圣”表现为左右部件间相互穿插,避就互让,结构紧凑而协调。参差变化关系上,“师、即、相、勤”左右部件间高低错落,表现为书法艺术的参差变化之美。

主次对比

顾盼呼应

开合疏密

穿插互让

参差变化

这些结字特点在楷书中比较常见,且有时在字中交叉出现。笔者在教学中常利用这些具有典型性的例字,着重讲授这几种结字律,并且在每节课都引导学生发现例字中的这些结构特点,借此来强化其对结字律的记忆。这样讲授结字法,十分有利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较快掌握楷书的基本间架结构。清代人唐彪在其《家塾教学法》中提及:“书字下笔有次序,不可紊乱,紊乱则字难工。然其法,须幼时讲究,方能记忆。童子入学一二年之后,先生将此写成式令其取法,习而熟之,则功省而效倍矣。”因此,幼时学书若方法得当,学生心中定能形成先入为主之法,树立对楷书的基本审美原则,对日后深入学习大有裨益。

此外,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看似具备较好书写水平的学生,却表现为久写大字者不能写小字,久写小字不能写大字,写大字者写小字缺乏精巧,写小字者写大字缺乏笔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大小字兼写,此法可使学生在书写中既能获取雄强之笔力,还能习得精巧之结字。唐彪就曾盛赞此法:“余在越中,见童蒙字式,正格中书大字,旁缝书小字,此法极佳。”

三、集字练习,循序渐进

学生掌握基本用笔法和结字法后,还需辅以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才能将用笔和结构慢慢相融合,进而化为尽显法度的正楷。在传统书法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字帖的临写,认为临写久了自然就能掌握书写要领。诚然,这是进入书法的一种途径。但在数千年漫长的书写实践中,前人已总结出多种适于练习的方法,如双勾、单勾法。

经过反复探究,笔者发现利用“选字—双勾—单勾—临写”的练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集字实践,可以极大提高其书写效率。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教师于古帖中找出合适例字,并集成词句,以便学生而后写成作品形式。如选取《多宝塔碑》中的“山清水秀”四字作为例字,字中就包含了点、横、竖、撇、捺、竖折、横折钩等笔画,其笔画构成内容较为丰富。

集字“山清水秀”

其次,利用现代技术将每个例字放大至直径15厘米大小,学生再用较薄的练习纸覆在字帖上进行双勾,双勾时需精确勾勒出每个笔画的具体形态,然后再填墨书写。此处教师应提示学生使用所学笔法精准填墨,且每笔都要一气呵成,直至书写熟练。运用双勾法写大字正是为了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原帖的用笔、结构和内在神韵。

再次,在双勾填墨书写熟练的前提下,可再引导学生进行单勾练习。与双勾相比,单勾仅有一条辅助线,因此可使学生主观能动的记忆笔画的起笔形态、行笔轻重、转折力度等。

最后,经过双勾、单勾练习,学生已然对例字的用笔和结构十分熟悉,即可脱开任何辅助线进行临写。临写时亦可大小字交替练习,最终再将例字词句书写成一幅集字作品。

“选字—双勾—单勾—临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习字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掌握最接近原帖的用笔和结构,还能在作品呈现时提高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书法教学之“面”的特点是广而博,“点”则是精而细,两者不可偏废。因此,当学生有失“法度”时,教师可突出教授重点用笔和结字规律,并辅以科学习字法,此所谓“以点促面”。当学生学有余力时,可授之以更多书写技法和书法常识,启发其宏观书法思维,此所谓“以面带点”。古人云“教无定章,学无定法”,应因时而定,因势而用,在不断探索中定能形成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5-0065-03

【作者简介】董立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097)书法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书法教学用笔
找不同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忙碌的早晨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浅议小学书法教学
小学书法教学中几点困难及解决方案
关于小学书法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