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凤尾菇栽培关键技术*
2016-07-25张其坤汪学明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张其坤 汪学明 雷 欣/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夏季凤尾菇栽培关键技术*
□张其坤汪学明雷欣/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凤尾菇是春夏秋季食用菌栽培中常见的一个侧耳属品种,中高温型,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35℃,最适为23~28℃;子实体形成的温度范围10~30℃,最适为15~22℃。凤尾菇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当气温高于25℃时,需要较强的温差刺激,凤尾菇原基才能形成和分化。
在夏季高温期间,微生物生长速度快,菌蝇、菌蚊等害虫繁殖周期短,培养料易酸化,杂菌污染和虫害明显加重,凤尾菇生产中的制袋成功率降低,导致鲜菇产量大幅下降,甚至不出菇。
凤尾菇主要在四川省盆地及周边地区春夏秋季进行栽培,出菇期在4~11月,但在6~8月高温期间,正常出菇与否受气候变化影响巨大,产量极不均衡,要不没有鲜菇上市,要不鲜菇过多而烂市,使得凤尾菇栽培规模受限,不能周年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所需。夏季凤尾菇能否正常生产,最重要是能否实现凤尾菇均衡出菇和鲜菇均衡上市,只有实现了这两个“均衡”,才能让市场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使栽培者获得稳定收益。笔者通过多年的栽培技术研究和归纳总结,提出夏季高温期凤尾菇均衡出菇的两大关键技术。
1 缩短凤尾菇生产周期
凤尾菇生产周期是指接种至采菇结束的整个时间,由菌袋菌丝培养时间、潮间培养时间,每潮菇的出菇时间和出菇潮次等决定。较短的凤尾菇生产周期能有效降低病虫危害和营养无效消耗,对提高鲜菇产量和质量有重要作用。
1.1缩短菌袋菌丝培养时间
菌袋菌丝培养时间是指接种至菌丝满袋的时间。缩短菌袋菌丝培养时间有下列几种方法。
1)采用折径较大、长度较短的菌膜作包装材料,以缩短菌袋长度和菌丝培养时间。常规栽培一般使用22~23 cm折径、48 cm长的菌膜,装好的菌袋长度在27~28 cm,菌丝培养时间在30~40 d。凤尾菇需要在菌丝满袋后才会出菇,菌丝培养时间越长出菇越迟。在保持菌袋装料量不变的前提下,可采用折径24~25 cm、长44 cm的菌膜,使装好后的菌包长度在20 cm左右,从而将菌丝培养时间缩短到30 d之内。
2)培养料配制时提高大颗粒料的比例,以改善培养料透气性,促进菌丝生长,缩短菌丝培养时间。
3)打孔接种可显著缩短菌丝培养时间。打孔深度和接种时操作对菌丝培养时间影响较大,操作好一般可提前满袋5~10 d。打孔接种对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均适用。为减少接种污染,可在装袋时插入一根直径约1 cm左右的竹竿(或木棒、塑料棒等),接种时拔出,在孔洞中接入菌种。由于菌丝由内向外生长,不易辨别杂菌污染,需要积累丰富的生产经验。打孔接种应在菌袋中的培养料充分冷却后进行,以免高温烧菌。
4)采用木签菌种、液体菌种等。木签菌种在接种时直接插入培养料中,菌丝在培养料中的生长距离较短,可显著缩短菌丝培养时间。但木签菌种在接种后的生长前期,菌丝较稀疏,不利于污染的排查。液体菌种可随液体进入培养料中,萌发点多,萌发时间短,也能显著缩短菌丝培养时间,但生产液体菌种的要求较高,不适宜凤尾菇的小规模生产。这两种菌种都要求培养料冷却后接种,菌丝满袋时间可提早5~10 d。
1.2缩短每潮菇的出菇时间和潮次
出菇期间菌袋袋口是开放的,湿度也较大,极易遭受菌蝇、菌蚊危害,是夏季高温期凤尾菇栽培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缩短每潮菇的出菇时间和潮次,对减少虫害作用明显。
1)适当湿度下的后熟培养。菌丝长满菌袋或采摘上一潮菇后,将空气湿度提高到85%~95%,继续培养7~10 d,有利于营养积累。后熟培养期间应加强害虫防治。
2)搔菌、催蕾。后熟培养7 d后,搔菌(将袋口的老菌种或残菇搔掉),使每潮菇的原基形成更集中、出菇更整齐,从而缩短每潮菇的出菇时间。潮间搔菌主要清除残留的死菇,可防止虫害大规模发生。
2 诱导出菇
由于凤尾菇在25℃以上需要较强的温差刺激才能正常出菇,因此在自然条件下栽培凤尾菇会形成“要么不出菇,要么都出菇”的现象,从而导致鲜菇市场供应不均衡,凤尾菇生产者风险很大。要实现均衡出菇,就要有适当的诱导技术,最为有效的就是低温诱导。通过12~15℃的低温处理,凤尾菇原基在3~5 d即可形成,然后分化成幼菇,这时即使温度超过30℃,只要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都不影响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另外,低温处理对害虫的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降低虫害。
从第1次低温处理至整个栽培期结束,应控制在45 d左右,一般采收3潮菇即可。后期虽然能出菇,但产量低、质量差、虫害严重,甚至影响其他菌袋的出菇,得不偿失。低温处理方法主要有2种,应根据自身生产规模和实际条件灵活使用。
2.1地下水降温法
夏季地下水温一般在15℃左右,比气温低10℃以上,处理得当可使菌袋得到有效的温差刺激。将待出菇的菌袋集中,成行或“井”字型堆放,在堆顶安装喷头,以地下水喷淋降温,使所有菌包受到均匀处理,连续喷淋2~3 d即可达到低温刺激的目的。此法适合地下水丰富和生产规模小的菇农使用。
2.2制冷设备处理法
1)冷库降温法。将养好菌待出菇的菌袋运到冷库中,在12℃左右温度中处理12~24 h,然后运到出菇场,提高空气湿度进行出菇管理。由于菌袋搬运费用高,而且搬运后菌膜易与培养料分离而在袋内出菇,产量损失较大,故此法更适合生产规模较小的菇农使用。
2)组装式移动制冷设备降温法。此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移动冷库,优点在于一次性处理量大,适用于每天处理量在2 000袋以上的大型菇场,无需单独搬运菌袋,避免菌丝损伤而减产,降低搬运成本,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具体方法是,将菌袋放在菇架上,通过菇架的整体移动,将附近需要降温处理的菌袋集中在一起,统一进行低温处理(如图1),每次处理量应与制冷设备配套。
图 1 菌袋集中统一降温处理
采用上述技术措施,能使凤尾菇在夏季均衡出菇,不仅满足了市民对凤尾菇鲜菇的需求,而且能为凤尾菇生产者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稳定了凤尾菇的产量。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食用菌体系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