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井台空间在徽州传统聚落中的场所意义
2016-07-25邱蔷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邱蔷(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浅析井台空间在徽州传统聚落中的场所意义
邱蔷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井台空间是徽州传统聚落中独特的文化意象,它超越了人工水源的本意,用来表达一种居住的意象.在徽州传统聚落中民居之间密度极高,作为公共交往场所的空间十分有限,除了祠堂、戏台、庙宇等礼制建筑满足聚落中人们的社会交往,井台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公共交往场所的作用.本文从水井在古代中国的文化意象入手,力图分析徽州传统聚落中井台空间的场所意义.
关键词:井台空间;传统聚落;场所;居住;公共交往
0 引言
徽州古建筑以民居、祠堂、牌坊为中心,辅以巷道、桥梁、绿化、井台、水口等,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一方地域建筑文化.徽州传统聚落,并不只是徽州建筑简单的相加,同时也是它们在空间中构成的结构关系,聚落中的节点空间为人们的交往行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而在其中,井台空间也早已不仅仅是人们日常使用的生活水源,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场所意义.
1 井的文化意向
自从远古的河姆渡时期开始,井就与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1].首先,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逐河而居的基本模式,减少了人类选择栖息地时对河流的依赖,让人们的栖息范围大大扩展至内陆,也因此孕育了中华几千年的农耕文化.
古代多以井指代家乡故土,比如成语“背井离乡”,古代诗文中常常以“井”指代村庄,比如《全唐文·卷210》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中所写:“三军叶庆,万井相欢”,《全唐诗·卷150》刘长卿《奉送贺若郎中贼退后之杭州》中“双旌谁道来何暮,万井如今有几人”,表现战争对村庄的破坏[2].
2 井的场所意义
徽州的古水井,除了作为聚落中的公共水源,还具有防备火灾、洒水运货、贮藏保鲜、军事探听以及公共交往的作用.井台空间在古徽州形式非常丰富,按照形状区分,有四方井、圆井等,按照井圈数目区分,有单个井圈、两个井圈、甚至八个井圈的,其布局位置也多变,有的在溪边,有的在街巷中,有的在街巷的末端等等.相较于传统聚落中的街巷空间而言,为了同时满足多人活动,水井边的空间都较为开阔,为村落的居民们的邻里往来提供了活动场所.
2.1 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
在古代人们凿井而饮、畔井而居,聚合而成了村落,于是井就成为了村落的标志,进而发展为象征故土.由于掘井不易,水井的开掘位置常常位于村落的中心区域或道路的交叉处,便于全村居民使用,村落的民居与井形成中心辐射形式.因此乡与井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水井更是聚落的中心标志.李白曾在《陈情赠友人》中写道“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正是古时人们在井边聚居的真实反映.
传统聚落中,为了既不影响交通又能方便居民取水,通常在井台周围让出空间.徽州街巷空间往往狭长而单调,点缀在其中的井台空间可以起到丰富街巷景观的作用,消减街巷空间的封闭感、单一感.
2.2 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徽州传统聚落通常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聚居,通常按“家庭—房支—宗族”的人际交往结构辐射,聚落成员之间具有相同的信仰风俗、较高的认同感,因此通过血缘维系的聚落之间公共交往行为更加频繁.
水井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是传统聚落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标志,也是传统聚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徽州村落中,井台空间不仅仅是主要的饮用、生活用水来源,也承担了聚落之间邻里交往的重要作用.井台空间尺度宜人,适合在井边汲水洗衣的村民三两相聚,边劳作边交谈,尤其是古代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井台空间为她们提供了难得的社交往来,交流信息的场所.而水井在聚落中所处的中心位置,也为它成为重要的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的场所提供了必要条件,使井台空间成为村落中最富有生活意趣的场所之一.
2.3 夏祭灶,冬祭井
“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处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汉代班固所撰的《白虎通义·五祀》详细记载了民间关于五祀祀井的传统[4].
五祀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祭祀传统,而作为五祀中的五处祭祀场所,井是其中唯一一处公共场所,其余四处均为私人的居住空间.由此可见井在传统习俗中的重要地位.在现今留存的徽州古水井边,也常能见到祭祀所用的神龛,或奉龙王,或祭井神.
《清嘉录·卷12》记载:“置井泉童子马于竹筛内,祀以糕果茶酒,庋井栏上掩之,谓之封井.至新正三日或五日,焚送神马”.各地地方志中均有把龙神、童子当作井神来祭祀的记载.井在古徽州人的邻里活动中具有了一层重要的场所意义:用来共同进行重要祭祀活动的场所.
2.4 处商必就市井
《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古代人们在市场,用自己有的物品,换取自己没有的物品,早期的商业活动尚未涉及货币,仅仅是以物易物.人们选取井边作为物品交换的场所,与当时的行为习惯有关.早期用于贸易的产品,多为居民多余的农牧产品,选择井边进行贸易活动,便于人们对自己的货物进行清洗.[5]《风俗》中记载:“俗言市井者,言至市鬻卖须井上洗濯,令鲜洁,然后市.案二十亩为一井,今因井为市.”人们到井边进行必要性的取水活动时,常常顺便把物品带去交易,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市场.
市井,代表着“井”和“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居民们在水井边不单单进行日常的取水用水活动,还在井台周边从事商品交易的活动.市井具有了特定的空间场所意义,成为了古代传统聚落结构肌理的重要部分.
3 徽州的井
早期徽州造井非常简陋粗糙,类似于北方的坎井或是窨井,不是沿着井沿盖上条形石块,就是简单以中有孔洞的石板盖之.但随着明清两代徽州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徽州的建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徽州的水井也更加形式丰富,风格迥异,井台井圈多用当地特产黟石石材铺设,不仅坚固耐用,也易雕刻出精美形态.
徽州的古井按照井圈形态划分,可以分为方形井,圆形井,以及多边形井.按照井圈的数目划分,又可分为三眼井、四眼井,甚至按北斗七星排布的七眼井.
徽州的古井按使用性质划分,可分为公共用井与私家用井.古徽州常有大旱之年捐出自家私井捐做公用的义举流传.
3.1 三眼井
昌溪的三眼井凿于唐代,属于徽州十二个有名的古井之一.三眼井的井围直径有1.26米,井口用石板覆盖,上面分设了三个井圈,直径分别为0.66米,0.72米和0.60米.这种一口水井分出多泉眼的手法源自于古代徽州的名门望族.因为家族人口众多,为了防止取水时发生矛盾,方便众人同时汲水用水,在不缩小井围直径的前提下,提高水井的利用率,还能够防止人们不慎落井,这种科学的水井构造后来渐渐由私人宅院传到村落中的公用水井.
三眼井在徽州比较常见,因为三蕴含“三元及第”之意,“十家之村,不废诵读”的徽州人常在一口井上分设三个井圈,表达对子孙锦绣仕途的美好夙愿,名曰三元井或三眼井.
3.2 蛤蟆井
蛤蟆井又被称为“井外井”或“姊妹井”,位于歙县斗山街,造型普通,有一个直径约为0.4米的圆形井圈,井围也为圆形,直径约为0.45米,井边仍保留着古时祭祀用的神龛.
蛤蟆井的由来颇为传奇,相传唐代贞观年间此地久旱不雨,百姓见到蛤蟆聚集,遂凿地挖井,水井水质甘冽,遂为之取名蛤蟆井.
蛤蟆井在徽州形态各异的水井中,造型相对简单,但保存相较于其他古水井,却比较完好,人们对其熟知度也较高,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传说.这也给我们保护古水井带来启示,挖掘徽州古水井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才能有效推动公众主动参与保护与利用水井.
3.3 应公井
应公井位于歙县县城南门内,俗称八眼井,凿于宋以前,是在县志里中唯一记载过的井,也是歙县内有据可查最古老的水井.《新安志》云:“井底有两穴,一通铜井潭,一通釜底潭,落井之物可在练江两潭内见到.”井栏用四个麻石墩按照风车型排布,拼成一个正方形,每块石墩各凿两个井眼,每边横排三眼,井下有石梁.
应公井长宽均为1.76米,井栏高0.5米,各井圈直径约为0.32米到0.38米不等,井围直径达3米,深度达7米.体量庞大,造型精美独特.
图1 废弃多时的应公井
与徽州其他尚在使用中的水井相比,应公井破损严重,已被废弃多时(图1),仅在井边墙上立了文物保护标识.类似应公井这样的造型罕见,造型庞大,具有极高研究与审美价值的徽州古水井还有很多散落在街头巷尾,对徽州传统井台空间进行有效的保护刻不容缓.
4 结论
根据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井台空间作为徽州传统聚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共具有四层重要的场所意义:传统聚落的中心标志、邻里交往的核心区域、传统祭祀的重要场所、商业活动的必要空间.但在徽州传统建筑焕发新鲜活力的今天,传统的井台空间却在传统徽州的街头巷尾逐渐消失.
即使是城市供水系统完善的今天,徽州的古水井依然滋养庇护着一方的居民.深刻挖掘传统井台空间在徽州聚落中的场所意义,对我们有效保护徽州井台空间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崔英杰.中国史前水井发现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求索,2011(4).
〔2〕陈忠来.井字·井·河姆渡古井[J].文史知识,1994(10).
〔3〕蒋述卓,王莹.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J].社会科学,2006(3).
〔4〕吴裕成.中国的井文化[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5〕赵伯陶.市井文化刍议[J].学习与探索,1993(5).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038-02
收稿日期: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