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侯门深似海
——与魏明居先生忆侯宝林在吉林往事
2016-07-25巩玉文
巩玉文
一入侯门深似海
——与魏明居先生忆侯宝林在吉林往事
巩玉文
一
在相声界乃至整个曲艺界,侯宝林都是被称为大师级的人物。他的“一户侯”自称带给亿户人的欢乐,足可以称为“亿户侯”了。侯宝林的成功除了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客观环境的熔铸与造就外(比如“话匣子”的诞生,比如新中国的成立),最重要的恐怕还应该是他的艺品、人品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侯宝林生于1917年,一直不知道生身父母是谁,也不知道老家到底在哪里。四岁时,刚刚记事的他,就被舅舅领到北京的侯家做养子。他只记得上了火车坐了不久就到了北京,为此猜想自己可能是天津人。八岁时,侯宝林一度获得就读“义学”的机会,但仅仅三个月后就被迫辍学。为了谋生,他十一岁开始学艺。初学京剧,十六岁改学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曾经在北京的鼓楼和天桥一带撂地演出,1940年赴天津表演并一炮打响开始走红。建国后进行相声改革,去掉“荤口”,净化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相声艺术获得新生。他善于模仿各种方言、市声、戏剧表演;他吐字清楚,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他的相声具有寓教于乐的独特艺术魅力;他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广受观众的喜爱,也因此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大师。
侯老生前曾两次来过吉林市,也因此与吉林产生不解之缘。我和曾任吉林市文联主席的魏明居先生多次谈起侯老在吉林的往事,魏先生说:“在我的记忆里,侯老第一次来吉林市是1956年5月,他和郭启儒、郭金宝、刘宝瑞、马增芬等,在吉林红旗剧场演出。第二次是1984 年1月9日,应《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社长邵守义先生邀请,来吉林讲学,由吉林市文联出面接待,在吉林剧场举行了报告会,会前侯老与吉林文艺界人士在松花江畔合影留念。”
对侯宝林1956年5月来吉林,魏先生除了进行一番描写与评论外,还特意拿给我两卷本《孔令保文学作品选》,并告知我:在吉林市文联,作家孔令保对侯老那次来吉林记述得比我详细。而侯老第二次来吉林,受邵守义先生的委托,我们文联负责接待他。这次我近距离接触侯老,从侯老一言一行的大师风范中,受益良多,也从此对侯宝林的艺术人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魏先生翻出十几年前写的《侯宝林是怎样红起来的》手稿示我,这篇手稿是魏先生饱含深厚感情的心血之作,通过对侯宝林建国前在北京学艺演出、天津演出成功、被毛泽东等领导人请到中南海演出等的记述,探索、研究了大师获此殊荣的原因。魏先生的讲述和文字感染了我,我用一个晚上将这篇六千余字的手稿打印出来并配了编者的话,发表在《吉林名人》2014年第三期上。这篇文章发表后,社会反响很好,相关媒体纷纷转载,而我也开始对侯宝林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研究、思索和总结侯宝林大师的成功之道、艺品人品之时,我生发了无限敬仰之情。他对被他称为衣食父母们的充满深情的热爱和对尊严不遗余力的保护;他对艺术神明般的热爱和圣徒般的取经及一丝不苟的研习;他对人生和艺术的哲学“宁可不够,不可过头”、留有余地的恰到好处的表述;以及他在平常生活中精致认真的点点滴滴,在平时语言中常出名言的锦心绣口,在对待事物上爱憎分明的明确立场,让我觉得侯氏思想和艺术像大海一样,不得不放下了正沉醉的另一份爱不释手的研究。这“不得不”,只有两句唐诗——“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最能表达我的感受。侯宝林的人生与艺术,如浩瀚渊深的大海,越走近越感深奥,越探索越痴迷。通过魏先生的讲述、和对各种书籍与影像资料的阅读与研究,我如一条鱼儿,一条尽情翱游在渊深浩瀚的大海里的鱼儿,沉醉不知归路!
好在有魏先生,在和他共同缅怀这位曾经照耀过吉林文坛的巨子的过程中,沿着《侯宝林是怎样红起来的》;《孔令保文学作品选》中对侯宝林来吉林的描述;尤其对与侯宝林有过真切接触的魏先生记忆的不断挖掘,我渐渐地感觉到“德艺双馨”这个词用来评价侯宝林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魏先生在《侯宝林是怎样红起来的》一文中说:“1929年,由于不停的内战和天灾,使北京人民陷入了贫困的低谷。十一岁的侯宝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了艺人生涯的道路。”他分析侯宝林从京剧转行相声的原因时,确认侯宝林并不是没有京剧天才,而是因为京剧的收入少——一场戏几十人分“戏份”,而说相声两个人就可以演出了。他的这个分析得到了侯宝林的关门弟子师胜杰的印证。在师胜杰做客央视谈到侯宝林的京剧唱功时说:有一次侯宝林请全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吃饭,在饭桌上清唱了四大旦角和四大老生的代表唱段,在外面的饭店工作人员竟误认为是四大旦角和四大老生分别表演,更令同桌吃饭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折服。
魏先生说:“二十多岁的侯宝林为了养家糊口,只好辗转于北京的各个闹市,连看别人的演出带偷学别人的‘玩意’。为了吃碗饭,他脚踏两只船,边唱戏,边说相声。但好景不长,剧团的领班把他赶出了剧团。”侯耀文生前对父亲侯宝林偷学别人的“玩意”讲到了这样一段往事:大冷的天,为听一段相声,在演场旁边的馄饨摊上买一碗馄饨,不为吃馄饨,为了学相声。等“玩意”学到手,馄饨已经成了冰冻的了。由此可见,侯宝林在生活极为艰辛的情况下,对艺术的赤诚之心和孜孜以求的执著。
魏先生在文章的结尾说:“侯宝林说、学、逗、唱无一不通,而‘柳活’(唱功)是他的一绝。他不仅会唱京剧、还学唱评剧、越剧、梆子、大鼓、民间小调等等。他发挥特长,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风格。侯宝林在坎坷的学艺过程中,终于摸索出自己成功的道路。”天津演出成功的侯宝林,潜心研究如何将难登大雅之堂的相声表演,推进到大剧院和比较高雅的娱乐园子,如何在当时的演艺圈里以及后来的文艺舞台上,抬升并确立相声的地位。由于他的努力,使相声由过去的最好只能排在整台演出的“倒二”位置,一跃而成为可以最后“攒底”的“大轴”节目,他本人也成为当时相声界能拿“攒底”包银的第一人。
当然,旧社会生活的逼迫和环境的复杂,侯宝林的所有追求和努力,除了谋生,艺术上能做到的只有“独善其身”,这距成为全国观众热爱的艺术家或艺术大师还有一段距离。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新中国的成立,给侯宝林提供了成为艺术大师的必要条件。
二
在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的《孔令保文学作品选》里,收录了孔令保先生作于1992 年8月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在吉林》一文。文中,详细记述了1956年5月侯宝林在吉林第一场演出时的精彩场面。当时的政治背景是,美国侵略古巴。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带领古巴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者,中国给予古巴经济支援和强大的舆论支援。孔令保用一段极为传神的文字,记述了这位大师在吉林舞台第一次出场时自己的所见所感:“当时参加这场晚会,我坐在前三排,看得真切呢!侯宝林从上场门一出来,眼梢一吊,两眼一眯,那两眼就像用快刀割了一条缝,看不清眼仁儿在哪儿。到了台上,把眼睛睁大,那眼睛非但不小,而且黑白分明。”
接着作家用一小段这样的文字,把侯宝林、郭启儒上场“顶杠包袱”一字不差地引录下来——侯宝林看了看郭启儒:
“你见过美国总统吧?”
(4)题库自测模块:提供学生自行检测的题库。通过菜单链接到比较知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自测系统中,以供学生课外复习。
“我……没见过。”
“你们俩不熟?”
“没见过,当然不熟。”
“你知道美国现任总统叫什么名字?”
“我不会英文”
“五个字母吗?”
“哪五个字母?”
“爱伸耗子腿儿……”
“啊,想起来了,人家叫艾森豪威尔……”
“不,爱伸耗子腿。都伸到古巴去了!”
“古巴没粮吃,他伸腿儿干嘛?”
“瞎踹咕呗!”
文章在引录完开场“顶杠包袱”后,接着记述道:“全场一阵哄堂大笑。说完了这段相声,掌声不息,又返场,说了个‘安营扎寨’的小段。”
1960年代,侯宝林、刘宝瑞、马季同台演出。
虽然侯宝林与郭启儒的“顶杠包袱”加在一起才十三句话,虽然每句话也没有多少字,总共不过一百多个字,但恰到好处地甩出的包袱,紧跟时代的包袱内容,引起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心领神会的大笑。文章真切地记录了侯宝林带给吉林观众开怀大笑的历史时刻。这一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侯宝林从北京走向全国过程中,所受到的欢迎程度。
孔令保先生记录的这次侯宝林到吉林,正值建国后在老舍等人的帮助下,侯宝林蛰伏三年进行相声改革,潜心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相声艺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勃兴时期。这时的侯宝林在全国观众心中,是欢乐无忧、睿智幽默的代名词,是活跃在中国人民精神世界里的东方卓别林。他苦心孤诣地让相声艺术起死回生,薪火相传。他努力寻求让相声艺术适应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走向,使在旧中国曾经走红、成为“大轴”的相声,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他盼望着相声艺术从北京走向全国之后再走向世界,吉林之行就是他从北京走向全国的实践步骤之一。
喜爱侯宝林相声的人不分地域不分阶层,从国家领袖到普通大众。1974年,第四届人大筹备时期,毛主席正在湖南养病。周总理飞抵湖南向毛主席汇报四届人大的筹备情况。所有材料都递到毛主席面前,等待主席批示。主席摆摆手说,文件不看了,但我想起两个人:一个是钱学森、一个是侯宝林。你查查他们在不在人大代表名单里。周总理马上理解了毛主席的意思。经查实,钱学森是人大代表,而侯宝林尚在农村下放劳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要求有关单位立即将侯宝林“解放”出来,直送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第四届人代会。一个相声演员,凭借自己卓越的才能,让人民领袖如此惦念,这是何等的荣耀。钱学森是毛主席保卫祖国的杀手锏,侯宝林是毛主席调节精神的灵丹妙药。1979年后,侯宝林退出舞台,专心进行相声理论的研究,为相声的继往开来进行理论准备,并不断发表相声理论以及与相声有关的文章。
1993年侯宝林去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毛主席听我说相声》。书的前言中介绍说,毛主席听过侯先生一百五十多段相声,而这本书收录的只有七十多段,包括传统相声、个人独创作品、移植再度创作和配合政治形势的创作作品。书中,侯宝林回顾了自己去中南海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说相声的经历,其中提及1975年毛主席在湖南养病期间,还特意要自己为他录了十二段相声的事情,这些段子包括《醉酒》、《婚姻与迷信》、《改行》、《串调》、《戏剧与方言》、《戏剧杂谈》、《卖布头》、《夜行记》等。最受毛主席喜爱的相声段子就是《关公战秦琼》,五十年代末刚给毛主席表演结束就获得返场表演的殊荣。
侯宝林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弃旧、敢于图新,敢于把不成熟的、自己把握不准的段子说给毛主席听,从这一点本身来讲,就是一个大师了!其实,早在1949年侯宝林、郭启儒就被接到中南海给毛主席说相声。在中国广播说唱团里侯宝林才说了一百多段相声,而他给毛主席就说了一百五十多段,可见毛主席是多么爱听侯宝林的相声段子。
三
1984年,侯宝林退出相声舞台,进行相声理论研究已经五年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教授陪同侯宝林先生来到吉林后,首先在吉林师范学院做了一场学术报告,他把相声的语言作了五点总结:一是上口顺耳,就是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潺潺入耳;二是朴实准确;三是短小精悍,朴实准确就是用生活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楚,短小精悍。就是注意精简一切不必要的词句和无力的描写;四是生动形象和活泼,要对事物观察得细致、理解得深刻,利用象声词、形容词把外部特征具体地描画出来,经常运用一些比喻或者联想使所叙之事、所说之物形象化;五是结构严密,说一遍就让人听明白,不像书面语言,可以反复阅读。侯大师的总结,不仅对相声,就是对写作也是十分有意义。
在学术报告之后,吉林市文化局、吉林市文联,组织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被邀请参加的孔令保先生对侯宝林大师的语言有准确的记叙:先是侯大师在一般发言中,回答了孔令保提出的“相声改革”和“语言艺术”两个问题。关于“相声改革”,侯大师谈了“从小舞台登大舞台”的问题;关于“语言艺术”,侯大师讲了“语言的精华与糟粕”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孔令保的认识是——“我提的问题不新,他谈得却颇有新意,不愧大师的天赋才能。”然后是有人递条子,侯大师现场解答递条人提出的有关问题。孔令保的认识是——“他夹叙夹议,讲了许多,语言是那么精粹简练,似乎难找废字。”这和侯大师总结的相声语言是完全一致的。
1984年,侯宝林(右四)与魏明居(右三)等吉林文艺界人士在吉林市松花江畔合影。
在座谈会上,孔令保提出了想听听侯大师在文革中是怎么挨斗的,高帽是不是真的能伸能缩。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就引起大家的一阵大笑。侯宝林说:有的是演义,红卫兵小将网开一面,不想斗,想听相声。我那时哪有心思说呀?可他们说,斗我就是想看表演。我和他们逗哏儿,把他们逗乐,我夹着高帽儿回家了……
魏先生曾经详细给我讲了红卫兵斗不了侯宝林的故事。一次红卫兵通知已被专政的侯宝林参加批斗会,并准备游街。侯宝林自制了一顶高帽,这顶高帽有个特点——能伸能缩,伸出去半米多高,缩回来半尺来长。红卫兵说:“你的相声丑化劳动人民,罪大恶极!”侯宝林马上接了一句:“罪该万死!死有余辜!”然后把高帽从头顶上伸出老高,让批斗他的红卫兵笑得前仰后合。等红卫兵头头憋住笑,带头高喊“打倒侯宝林,打倒反动分子侯宝林”的时候,侯宝林立刻把高帽缩回,拦住红卫兵头头说:“你甭喊了,我马上就倒。”说着就把身子向后仰倒,使缩回去的高帽掉到地上——当时就让喊“打倒”的红卫兵们笑得几乎岔气了。侯宝林马上站了起来,用商量的口气说:“往后边倒,我没练过这基本功,我趴下得了!”红卫兵们更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有的笑得就要倒下去了。侯宝林急忙上前扶住:“这可了不得,你们可不能倒。干脆,讲和,你们也别倒,我也不趴了……”
陪侯宝林一同来吉林的许嘉璐教授,在若干年后对大师有个定义——“何为大师?那是这样一种人:凭着勤奋和聪慧,把某一行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而他自己的成就正是这个领域的时代标志。”魏先生说:“侯宝林红起来,就是他把相声从垫场推到大轴的新阶段;相声改革就是他把相声从小舞台推到大舞台的新阶段;进行理论研究就是他把相声从无根向根深蒂固发展的新阶段,而侯宝林每一阶段的成就正是相声领域的时代标志,他是相声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师!”
1984年1月9日,吉林市文联在吉林剧场举行了相声大师侯宝林专场报告会。在三九严寒的雪乡,吉林市各界一千多人参加了大会。寒冷的室外和热闹的会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魏先生说:“两个多小时觉得不一会儿就过去了,会场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声,大师的智慧使每一个与会者的心田感受到温暖,而作为主持吉林市文联工作的我,更为组织这场报告会而高兴,能够让一千多人亲耳聆听大师的教诲,让大师给一千多人带来欢笑,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真正的大师,是高山、是大海。对高山,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仰望,只能高山仰止,无法看到高山的全部面貌;对大海,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靠近,只能望洋兴叹,无法了知大海的全部内涵。用最短最准的文字概括大师何以是大师,大师自己的经验之谈,更能解释这个疑问:“酒喝头盅,茶饮二遍,日发千言,不损自伤。守住口,才会守住自我的万千气象。守口不是说不说话,而是要说到合适。合适的话,说的人说到字斟句酌,听的人听到赏心悦目。”这就是字斟句酌的侯宝林,这就是观众、听众心中赏心悦目的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