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演进

2016-07-25许晶晶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31

学周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晶晶(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高级中学,江苏 昆山 215331)



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演进

许晶晶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31)

摘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发展和演变也经过了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个问题在古代哲学中已经萌芽,在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被尖锐地提了出来,而德国古典哲学对其进行了奠基性的论述,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最终正确地解释了这个基本问题,实现了哲学的质的飞跃,本文意在向读者简要展示这个基本问题的历史演进过程。

关键词:古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学生遇到的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但是在阐明这一问题的时候,学生总是觉得很突然,总有很多疑问,这主要是囿于课堂时间以及知识积累,所以不能很好的对此进行展开。本文试图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阐述这一基本问题之前,古代哲学、近代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向读者展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古希腊哲学以及经院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人们开始了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他们认为“世界的可知性或可理解性,就在于找到这类客观的绝对普遍的东西。而且,他们都自以为找到了这类绝对的存在,各自为这类东西起了不同的名字,或叫水、火、原子(以上属唯物主义)或叫理念、太一、单子、绝对观念(以上属唯心主义)等等。”这个时期的思维和存在这两个概念并不存在“对立的意思”,巴门尼德认为“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一切存在都是可思维的,一切思维或思维的东西也都有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说假使没有任何思维存在,存在本身仍可以自在地存在着;假使一切存在都消失了,思维也可以存在”。而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他借助于最高现实存在同时又是最纯粹的思维的上帝使得思维和存在的根本对立仍然得到了消除,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基督教神学以及经院哲学中。这个时期的哲学基本问题还处于萌芽阶段,是朴素的、有的也是形而上学的,关键在于没有对思维和存在的概念或者范畴进行区分,思维发展的阶段还不足以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当然这也跟这一阶段的哲学重心是探讨世界的本原以及上帝的存在有关。

二、近代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近代表现为两个方向,即英国的经验论和大陆的唯理论。

培根否定的是思维的主体,成全的是认识对象即自然界,将思维统一于存在。而当询问这个存在又来源于什么的时候,培根又不得不求助于无所不能的上帝来帮助他,可见培根的唯物论带有“神学的不彻底性”。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存在之所以存在,原因就是由于我思考了,他认为理性直觉和演绎推理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道路,从而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笛卡尔根本否定了思维的一切对象和客体,确立了认识的主体,是存在统一于思维。

休谟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但他认为人们不可能超出知觉去解决知觉的来源问题。实际上休谟已经即放弃了存在的客体,也放弃了思维的主体,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但是这也反映出“思维和存在的矛盾亟待解决的迫切性,因为如果听之任之,那就无法避免像休谟那样坠入彻底否认整个知识论和一切人类知识的深渊”,可见,在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之前,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思的关系问题在近代哲学中就表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反复较量,最终还是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截然对立和不可相容性,而且最终陷入了休谟的不可知论,将人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最低的知觉水平。近代哲学解决的中心还是在于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对于人认识是否可能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基本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德国古典哲学接过了前人的火炬,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三、德国古典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康德首次提出了主观能动性,并将此引入到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去了,在康德这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的:一个是思维着的主体和思维的客体(实际就是思维自己建了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思维建立的知识与物自体之间的关系。而第二个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但是康德却以不可知的结果草草收局,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客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他所提出的主观的能动性对于后来的哲学家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黑格尔肯定了谢林的“主客绝对同一”的思想,并从这种绝对同意的思想中发展出了辩证法思想,在绝对精神那里,主客体的绝对同一“不是一种无差别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包含内在差别、内在矛盾性,因而包含内在冲动和动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逻辑上必然的过程,又是一个绝对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客观本体自由的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过程”。所以在黑格尔那里,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通过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达到了同一,也通过唯心主义辩证法,认识成为了可能。但是,黑格尔的主体只不过是人的思维活动,它脱离了人的感性活动,主客之间的同一其实是一种纯思想的同一,与外部现实世界的客体“处于异化性的对立关系之中”。

费尔巴哈认为真正的同一应当是思维和现实的感性存在达到同一,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费尔巴哈的进步之处在于将思维与现实的感性存在同一建立在感性存在本身之上,即人的感性存在。但是他将人的存在抽象化为人的“类存在”,而人类的“感性存在”又成了人类的最高理想,成了哲学家头脑里的抽象名词而已,与人类的现实活动没有任何关系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或者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充分汲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成果,批判吸收和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可以说只有它才真正的解决了思维和存在或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并以人的主观能动性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开始的,在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中被正式提了出来并进行了初步的解释,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充分的自觉地论述,最终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予以科学的解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对哲学基本问题认识的质的飞跃,时德国古典哲学发展中的根本质变,开始了哲学发展的全新时期。

[责任编辑张景贤]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Basic Issues of Philosophy

XU Jing-jing

(Lujia Senior High School,Kunshan Jiangsu,215331,China)

Key words:Ancient western philosophy;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Marxist philosophy.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existence is the basic problem of philosophy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has also been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This problem has been sprouting in ancient philosophy,and sharply raised in modern 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 in philosophy.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made the groundbreaking treatise,and only Marxist philosophy finally correctly explains the basic problem,to achieve a leap in the quality of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the readers a brief display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basic problem.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7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5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善用科学理论解决改革发展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