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基地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2016-07-25张佳佳季盼军王大龙

浙江体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后备人才田径

张佳佳,季盼军,王大龙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3.魏都路小学,河南 开封 475000)



·运动训练学·

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基地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张佳佳1,季盼军2,王大龙3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3.魏都路小学,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我国田径单项后备人才基地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田径单项基地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青少年训练和竞赛管理机制不合理、人才流动大、后备人才输送效率较低、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等问题。在剖析单项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发展策略,为今后我国田径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帮助。

关键词:田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青少年业余训练不仅是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根本前提,更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田管中心”)决定在全国建立一批国家田径单项(群)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单项基地”)。单项基地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两个奥运周期的发展,日前单项基地正处于第二个奥运周期发展的关键时期,2013-2016奥运周期共计122所基层体校达到国家田径单项基地评估标准,但单项基地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问题:青少年训练和竞赛机制不合理、人才流动大、后备人才输送效率较低等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梳理单项基地发展基本情况基础之上,剖析单项基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此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3-2016奥运周期单项基地的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对其展开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总局相关报告等,以“体育后备人才”、“田径后备人才”、“单项基地”为关键词,搜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与书籍,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专家访谈法。本研究访谈8位专家,主要包括:田管中心青少部负责人、单项基地督导专家; 访谈40位单项基地教练员。通过访谈主要了解训练、选材、招生、人才输送、教练员岗位培训、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等情况。

1.2.3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及任务,借助参加单项基地训练营及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机会,对其展开调研工作,发放教练员问卷122份,回收103份,回收率为84%,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5%;发放运动员问卷120份,回收104份,有效问卷104份,回收率87%,有效率100%。

借助调研工作同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经检验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计算两次测量的信度系数R=0.92,证明问卷具有很高信度。

1.2.4数理统计法。通过Excel软件对回收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田径单项基地建设基本情况分析

2013-2016奥运周期达到单项基地评估标准并给予挂牌的基地共计有122所,相比2009-2012奥运周期的109所增加了13所,单项基地的整体布局取得较大改善。总体来讲,单项基地创建数量与当前我国田径优势项目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充分体现了田管中心在创建基地时以“田径项目夺金为主、突出传统优势项目”的创建目标和设想,基本符合我国传统田径运动优势项目发展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共有26个省(市)建立单项基地,从全国整体布局来看,江苏、山东、辽宁依然表现出田径传统大省的优势;从各省市单项基地数量分布来看,仅有江苏、山东、辽宁、河北、河南、浙江、广东7省(市)设立了5个以上项目的单项基地,可以看出,各省(市)单项基地创建数量比例差距较大。

从单项基地在全国的地域分布来看,其分布基本符合各省市的传统田径运动项目优势特点。但单项基地的发展仍需进一步调整,跳跃项群、女子投掷项群发展相对滞后,在规模以及后备人才的数量上仍需进一步完善。

表1 调研基本情况统计

2.2单项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2.1教练员执教经验不足。在对单项基地教练员执教经验的调查中发现,具有10年以下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占总人数的50%,具有11~20年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占总人数27%,具有20年以上执教经验的教练员仅有占总人数2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练员执教年限参差不齐,执教经验较为欠缺,教练员年轻化较为明显。在访谈中了解到基层教练员缺乏学习和交流,特别是与专业队、高水平教练之间交流较少,教练员知识更新较慢,训练理念陈旧,训练科学化程度不高,基本采用传统的单一训练模式,训练效果不佳。因此,发展以老带新是提高教练员执教经验的重要手段,同时教练员应加强沟通交流,积极主动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学习先进的训练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2.2.2教练员选材手段缺乏科学依据。“选材是成材的基础”,如何选拔出天赋较高的运动员苗子是成材的关键。在对教练员选材基本情况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练员的选材手段主要依赖自身经验,依然把运动员比赛成绩及其训练和比赛表现作为选材依据;对身体机能、遗传因素、生理生化、骨龄等指标测试运用甚少,大部分教练员选材很少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在访谈中了解到,多数单项基地并不是没有先进的选材设备,只是教练员觉得操作过程比较麻烦不愿意学习掌握;只有少数单项基地因资源条件的限制而采用传统的选材方法。因此加强教练员选材知识培训,是提高选材成功率的重要手段。

表2 各省(市)单项基地设置及数量情况

2.2.3训练和竞赛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训练和竞赛是反映青少年运动员能否成材的重要环节。在专家访谈中了解到,体育局业务主管部门、田管中心、教育部门三者在对待青少年训练、竞赛问题上,都站在自己立场,政出多门,出现青少年训练和竞赛管理三权分离难以协调,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都对此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竞赛规则的制定不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成人化特征较为显著。还存在部分省(市)竞赛年龄组设置与训练无法接轨,省运会金牌战略高于一切,严重违背青少年训练规律,过早的专项化训练,导致优秀的后备苗子常常昙花一现;同时年龄造假、冒名顶替、“雇佣军”等现象不断出现。

2.2.4单项基地招生匮乏。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单项基地招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每年招收1~5名运动员的单项基地数量占总基地数量的62%,招收6~10名运动员的基地数量占总基地数量的28%,招收10人以上的占基地总数的10%。当前单项基地每年的招生数量与质量每况愈下、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学生未来发展出路较窄、家长支持率较低、独生子女原因、基地办学质量、运动员怕吃苦等因素。

2.2.5后备人才跟踪不足,人才流失加剧。基层运动队一大特点是对运动员掌控难度大、流动性较大。竞走、中长跑单项基地训练营的活动开展相比其他单项基地较好,比赛形式颇为丰富,平均每年举办2~3次的训练营活动,因此对运动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通过对督导专家访问得知,每次训练营的参训人员变化较为频繁,这使得优秀后备人才流失严重。在跳远、三级跳训练营调研中,多数教练员反映,跳跃类单项训练营、集训活动开展比较松散,在2012-2013年当中几乎没有举办过任何训练营和集训,以至于对运动员的信息丢失,跟踪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在投掷训练营中,发现运动员未注册现象频频出现,参加训练营的运动员极不固定,导致对运动员跟踪出现问题,人才流失严重。

2.2.6后备人才输送效率不高。单项基地注册在训人数共计2 735人,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运动员共计563人;2009-2012奥运周期注册在训人数1 610人,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109人,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新一轮奥运周期单项基地规模已实现大跨步发展。从表3可知,各单项后备人才输送情况中,竞走、中长跑项目规模最大,输送人才分别为142人、103人,中长跑的在训人数最多,但其后备人才的输送效率却较低,只有11.2%;短、跨项目在训人数与输送人数比率相对适中;跳远、三级跳、女子铅球、铁饼项目其在训人数相对较少,输送率分别却达到39.2%和34.8%,但输送人才数量与竞走、中长跑、短、跨项目相比还存在差距,这主要与基地的创建数量、后备人才数量有关。扩大田径单项基地规模(尤其是跳跃类、女子投掷类项目),是实现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表3 2013-2016周期单项基地运动员数量及输送情况

2.2.7“学、训”矛盾依旧突出。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曾说过:“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体能技能,而是挖掘运动员的智慧”。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是制约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兴趣调查中发现,5%的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极不感兴趣,63%的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11%的运动员对文化课的兴趣一般,仅有21%的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感兴趣,可以看出,目前单项基地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处于极为不重视的状态,意识不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运动员的调查了解到,造成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训练导致身体疲劳,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自身学习基础差,对文化课学习失去信心;教练员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不够重视;文化课老师对运动员教学效果不够耐心;学校学习气氛较差等。

2.3单项基地建设的发展策略

2.3.1加强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实施者与管理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田径相关部门增加多形式、多渠道的教练员岗位培训,是更新教练员训练理念、提高教练员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业务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教练员考核管理制度,对教练员教学训练实施监督管理,有效的提高教练员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业务培训的内容应满足教练员需求,考核内容应围绕青少年田径训练大纲、专业基础理论等知识展开。

2.3.2继续发展优势项目,加强潜优势项目的挖掘与开发。继续发展竞走、中长跑、短、跨单项基地建设的规模,借鉴这些单项基地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女子投掷、跳跃等项目基地,充分利用我国优势项目基地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完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国家各级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政府的倾斜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省(市)的传统体育学校加入田径单项基地建设当中。

2.3.3对优秀后备人才实施合理化监控,避免人才流失。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是我国田径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源头”。基层运动队伍一大特点是上级主管部门对运动员不易掌控、流动性较大,因此针对优秀后备人才我们应当建立可控的优秀后备人才档案库,并加强与基地的沟通,时时获悉运动员的动态。田径主管部门每年对优秀后备人才要进行至少1~2次的监督检查,针对各单项每年应举办1~2次训练营或集训活动,增加各基地教练员、运动员的交流学习。

2.3.4提高选材质量,优化输送效率。教练员应当贯彻落实“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积极提高、系统训练”的训练原则,切实做好选材、育才等基础工作。教练员应积极扩大选材区域范围,发扬“伯乐寻千里马”的敬业精神,提高后备人才选拔的质量与数量。同时教练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选材手段,保证选材的科学性、可靠性,做到精选优选,杜绝教练员在选材中投机取巧、不按科学办事,造成资源的浪费。

2.3.5坚持走“体教结合”道路,化解“学训矛盾”。狭隘的知识面和单一的专业技能是我国田径青少年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田径单项基地招生规模萎缩、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将体育与教育两大系统联系起来、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单项基地的发展,彻底打破“学训矛盾”。“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即遵循训练规律,保证系统训练;又遵循教育规律,保证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了两大部门的优势;它既可以有效地化解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弊端,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又能顺应现阶段人们的价值取向。

2.3.6进一步完善单项基地管理系统。加强对优秀苗子的跟踪和管理,切实掌握单项基地后备人才的发展状况;加强对单项基地的动态管理,完善田径单项基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单项基地评估标准,采取淘汰制,将不符合条件的单位予以摘牌,将条件好、成绩好的单位不断增加投入。

3结论

3.12013-2016奥运周期共计122所单项基地达到国家评估标准,从全国地域分布特点来看,单项基地分布基本符合各省市传统优势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跳跃项群、女子投掷项群发展相对滞后,其规模以及后备人才的数量上仍需进一步调整。

3.2从单项基地教练员整体水平来看,大部分教练员还比较年轻,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较为薄弱,执教水平不够,加大教练员业务培训是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的重要路径。

3.3教练员的选材手段主要还是依靠经验选材和成绩选材为主,缺乏科学依据做支撑,对先进的选材设备较为生疏。加强教练员选材知识培训是提高后备人才成材率的重要保障。

3.4单项基地招生匮乏,主要是由于田径训练单调枯燥、学生未来发展出路较窄、家长不支持等因素影响,同时部分传统优势项目的省、市级体校还没有完全加入到单项基地大家庭,使得单项基地运动员的选拔存在区域性的缺失。

3.5田径单项基地一大特点是运动员不易掌控、流动性较大,训练营集训人员更新频繁,跟踪管理不够及时,优秀苗子流失严重,从而导致单项基地输送效率得不到保障,各项目之间后备人才输送数量大相径庭。

3.6单项基地后备人才培养中都严重存在“学训矛盾”的现象,这主要与评价标准的单一性、比赛的狭隘需要有关,从而导致学习与训练时间严重失衡。因此“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是解决“学训矛盾”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R].北京,2002-08-22.

[2]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R].北京,2004.

[3]陈道裕,周奕君,陈显健.“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科学,2006(1):82-85.

[4]朱俊玲.我国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3.

[5]王乐平.陕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6]姜传银,谢守玲.上海市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4-27.

[7]王刚,肖幼林.关于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61-64.

[8]马志和,徐宏伟,刘卓,李金龙.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004(6):56-59.

[9]潘前.推进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结合的战略转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4):88-89.

收稿日期:2016-03-08

作者简介:张佳佳(1986-),女,河南新乡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田径教学与训练.

文章编号:1004-3624(2016)04-0050-05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A

Pres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China Track and Field Training Base

ZHANG Jia-jia1,JI Pan-jun2, WANG Da-long3

(1.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2.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3.Weidulu Primary School,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Mainl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rough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ck and field item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base on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of single base in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rack and field in China should be solved, such as youth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was not reasonable,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was low,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athletes were getting wors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single athletics base construc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China's track and field item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base for the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easibility of help.

Key words:track and field; talented; training base

猜你喜欢

后备人才田径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
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篮球联赛后备人才培养与参赛队伍建设研究
云南省投掷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
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发展现状研究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
高校田径中的短跑技术初探
“五性”让学生爱上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