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度计的实验教学
2016-07-25陈丽丽荆莹苏福河
陈丽丽 荆莹 苏福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60-01
现将“温度计”的实验教学简介如下,用以跟同行交流,并期望得到各位师长指教。
一、探究制作
1、用图1替代课文里图3.1-1:E瓶装染蓝的水,其余瓶均装染红的酒精;C瓶胶塞插有擦净油墨(下同)的粗废油笔芯管,其余胶塞上均插有规格相同的细废油笔芯管(替代图3.1-1的细玻璃管);管上均套有从粗导线上截取的塑料环(图3.1-1没有的),用以显示管内液柱起始位置;实验前要调节管内的液柱等高。图中薄壁药瓶A容积稍大:容积稍小但相等的薄壁药瓶B、C和E、厚壁药瓶D;废油笔管一端用刀削成斜尖,插入原药瓶胶盖亦可。
2、实验前要指出:凡是涉及多因素的物理问题,人们常用“控制变量法”:首先使其它因素保持不变(或“要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逐个研究其中1个因素变化时,看它对要研究的物理问题有何影响,最后再加以综合归纳并得出结论。
3、实验:用两只手做“热源”。实测表明:当手温比室温仅高出5℃,两只手同时分别握紧小瓶观察1min,从A至E各管内液柱升高顺次约为:14mm、8mm、4mm、6mm和3mm。若把各瓶同时置入50~60℃热水中,10~20s各管内液柱升高的高度更为明显。然后再把它们同时置于室温水中,各管内液面又会降至接近起始位置。至此不仅能够得出“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而且还有如下额外收获:
①A与B瓶比较:可以得出玻璃泡容积;②B与D瓶比较:可以得出玻璃泡壁厚薄;③B与C瓶比较:可以得出管径粗细和④B与E瓶比较:可以得出液体膨胀大小等,对制作液体温度计各有哪些影响。注:每组要配置4个B瓶;学生选中两个不同编号药瓶一定要弄清:它俩保持不变的因素和要探究变化的因素各是什么?防止稀里糊涂地做实验。
二、使用规则
关于液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有3个问题值得商榷:
1、会观察:使用前除了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外,还要特别注意观察并剔除“管内液柱有断裂和管内上端有残留小液柱”等温度计!
2、会修正:实验用的煤油温度计,其允许误差为“±2℃”,而劣质的温度计误差会更大些。故实验前一定要以误差较小的水银温度计为标准,把实验用的所有温度计的玻璃泡,先后全都置于“冰与水互相交融的部位”(冰水混合物)和浸在常压下沸水中,待各支温度计管内的液柱稳定后,要认真记录它们的误差,并把修正值写在白色的“即时贴”上贴在该温度计的上端,再包扎一层透明塑料胶带防湿。以使学生在探究“冰的熔化”、“水的凝固”和“水的沸腾”时(参看拙文“浅谈‘物态变化的实验教学”),读取的温度值大致相同。
3、“会读数”:
(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什么时机读数”?p50课文写道:“.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而p54在“探究海波熔化实验”中,要求学生“待海波温度升至4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 min记录1次温度”、p59在“探究水沸腾实验”里,又让学生“当水温度接近90℃左右时,每隔0.5 min记录1次温度”。众所周知,在上述两个要求学生记录温度的时间里,温度计的示数不可能稳定!因此不应该把“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列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正确方法”之一。故建议课文要修改为:“在测温度不变(或温度变化不大)的物体温度时,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数时应该怎样观察”?p50课文写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并配有插图(如图2所示:我们认为,当眼睛从正确观察点A,向下移到B点读数时,不应该读出O与B的连线、跟温度计外壁的交点C℃,由于光的折射作用,应该读出D℃正确!此时O点的虚像在E点)。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的水温,即使学生把头低到下额触到桌面上,也难达到“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的技能要求。我们还认为: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只有在竖直方向上测力、观量筒(杯)和压强计时,“视线才要跟……相平”!读数时如图3所示:要保持温度计玻璃泡的位置不变,让温度计的上端远离眼睛,直到视线跟温度计的玻璃管垂直、且能通过管内液柱表面所对的刻度线时再读数,即正确又方便。可简述为“视线要正对管内液柱的液面所对的刻度线再读数”。
顺便提及体温计:课文p50.下数3行:“……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下去……”,建议修改为:“……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的上端用力向下甩,直到细弯管处水银柱相连时才能使用……”。注:“细弯管”旧教材里称为“缩口”。
因受篇幅所限,其他浅见不再赘述。向提供图片和提出很好修改建议的王秀峰高级教师致谢!以上谬误难免,敬请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