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一样”的老师
2016-07-22马伟
马伟
当我把教师这个职业做到第25个年头的时候,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面对一个个、一届届个性鲜明的学生,我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如何做一个“不一样”的老师。
当朋友把《不一样的T老师》放在我面前的时候,出于礼貌,我勉强表现出一些热情。但心里想:能怎么不一样呢?不一样又如何呢?难道书中内容还会超出一个教师25年的职业经历和认知体验?——但我还是打开了书。
这是一个老师和七个孩子相处十个月的一段经历。无论中外,传统、稳定的家庭结构模式,更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这已经成为共识。但在中国的当下,很多家庭的状况也越来越变得如书中这帮孩子的家庭一样复杂;或者也因为宽松和纵容,更多的孩子变得任性、自我,拒绝管束。而因为当过多年的班主任,在繁杂纷乱的事务中,我知道自己在一点点地失去耐心,职业的倦怠让我渐渐麻木,工作中我更多地依赖经验,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发挥热情和创造力。
正因如此,T老师的“不一样”让我敬佩。用孩子们的话来说,这种“不一样”表现在遇到学生捣乱的事情“没有发飙,而是用他那既严肃又搞笑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表现在“他也知道让我们在外面疯玩也不太好,可是他还是让我们玩,他本来可以制止我们的,他应该凶一点”……但是T老师一直不凶,除了对亚莉希有一次较为严厉的批评外,他对孩子们的过失表现出足够的温和乃至纵容。虽然他知道这种温和可能会有一个不好(但不至于失控)的结果,但他一直希望孩子们能在挫折、过失和争执中自己反省、领会、成长。应该说这些“不一样”表现出了T老师的爱心、耐心和用心,但我们知道一个有智慧有热情的老师,一般也都会采用艺术婉转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教育目标。如果本书的意旨只限于此,则虽让人起敬,但终流于平常。
启示不止于此。
当大家不听老师的叮嘱打起雪仗,皮特的雪球误伤了T老师,致使其在医院昏迷不醒的时候,孩子们陷入巨大的伤心自责之中,很大程度上,这种反省自责催发了同学们的成熟、懂事,但杰西卡的妈妈则对T老师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质疑。
虽然T老师对同学们犯的错误一直选择包容,或者即便知情也不制止,是因为“他同意你们在雪地里疯玩,希望你们知道分寸——把握分寸这件事变成了你们自己的责任,他什么也没有干涉”“确实这也是T老师显得特别的一个原因,但是你们总归还是孩子,要让你们承担这些责任是不对的。不可能让你们总是自己处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是他的错”。
对于 T老师的“不一样”,孩子和家长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至此,我似乎有所明白,原来这不只是一本宣讲独特教育方式的教科书,也不是关于一个教师先进事迹的介绍,它想引发——或可以引发我们思考的东西有许多:在孩子的成长中,老师和家长给予的空间究竟可以大到什么程度?对孩子的过失,要不要实施干预,干预的尺度和范围多大为宜,以至既有利于孩子的自我成长,又不至于风险失控?当过失带来自责,而自责又促进成长,那么这种过失和自责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正面的价值?是不是就值得全部肯定,可以任其发生?每一个教育者(老师或家长)本质上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该如何恰当把控自己的“不一样”,从而给孩子最好的引导……
种种问题隐含书中,虽然作家并没有给出答案,或者说答案并非显而易见,但它引发每个读者去思考,在心中给出回答,而每个人的回答又会间接地对孩子或(学生)产生“不一样”的作用。这也许是本书的另一层价值,也是作家的用心所在。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学生期盼着那个“不一样”的我出现,是不是已经等了很久,我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再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