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家族的“奋斗史”
2016-07-22韩慧强
韩慧强
在美国,似乎最近有很长一段时间,客居中国深圳、娶了一位中国太太的马克·奥巴马的自传《走出肯尼亚:一个人和一个家族的奋斗》一直高居畅销书榜首。作为现任总统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兄弟,马克的这一特殊身份自然不应忽视,然而倘要对此作一公正评判,我们便无论如何不能抹煞马克本人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不能抹煞他在这部自传中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丰富的思想内涵。西方人有个说法:自助者天助。恰好可以用在此处。
几年前,马克的长篇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即由我译成汉语。马克是个具有开阔视野的勤奋的作家兼经理人,“9·11事件”之后不久即从美国来到深圳,而那时距奥巴马在政坛崭露头角乃至后来登上总统宝座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实在说,马克是凭着只手空拳闯出一番天地的。尤其在来中国之初,他便将自己未来的发展选定了慈善事业,定期到当地的孤儿院讲授钢琴课,用音乐和爱心启迪他们幼小、无助的心灵,扶助这些弱者成长为自力、自强的有用之人。作为一个勤恳、热诚的美国人,马克能够在我们现实生活稀松平常、见怪不怪的事情上发现问题所在,直陈无隐,他在前书和这本传记中表达的许多见解都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或许在一般读者眼中,肯尼亚既遥远又陌生。其实,东非这片古老的土地因其濒临印度洋,很早就与世界东西方各国发生联系。从上世纪海明威《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作品中,我们即可领略到肯尼亚雄奇、壮阔的自然景观,以及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由衷的赞美与眷恋。马克的这部自传更让我们看到了奥巴马家族在近代一百年来发迹变泰的历程。
老奥巴马,也就是本书作者马克与他现任美国总统的哥哥巴拉克的生父,应该说是这一家族走向世界的关键人物。如果说这一家族因其祖父奥尼安戈·侯赛因的奋发有为冲破地域、族群的束缚而具有了世界眼光,那么,到了老奥巴马一代,则因其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凭着卓异的个人禀赋留学美国,跻身哈佛大学这座世界一流学府,完成从非洲一个偏远部落的平民阶层向知识精英的蜕变,终于使这一家族成为当今名副其实的跨种族跨宗教婚姻、多元文化融合的标本。老奥巴马出国前在村里娶了发妻凯齐娅,到了美国先交好巴拉克的母亲安·邓纳姆,再结交马克的母亲露丝,一娶再娶,既是多情种又是负心汉,终至酗酒成性,纵恣无度,给幼小的巴拉克和马克两个家庭带来很大的痛苦,然而斗转星移,福祸相依,如今回过头再看,不知有多少美国百姓倒实实在在成为了获利者。
读《走出肯尼亚:一个人和一个家族的奋斗》,你能够鲜明地感受到作者在其中展示出的人类所具有的非凡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来自文字本身,更来自作者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诚如作者所言:“肯尼亚是我的生地,这里交织着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冷酷、腐朽与新生、接受与拒斥、神秘与超越、神佑与诅咒;在这里,有的爱得到了回报,有的则空劳一场。这样的对比有利于界定肯尼亚的那种独有的混合了非洲之美的性质;千百年来,正是这种美将无数外国人吸引到它的海岸和内陆。有一天,我母亲也被吸引来了;而我的梦想也在这种非理性之中,在神圣的悖谬与各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融会之中发端。”
既然马克与他那位登上美国总统宝座的哥哥同属于非洲这片土地孕育出的两枚出色的果实,那么,无论他身在何地,也无论他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他的脉管中则始终流淌着奥巴马家族的血液,百折不挠、生生不已。马克以其独有的个性和际遇,分别在非洲、美洲和亚洲有过一段非凡的经历,并在犹太、基督乃至东方的古老文明中获得种种宝贵的人生启迪,相信读者各具只眼,自会在阅读中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