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个性化教学模式探析
2016-07-22龙敏敏
龙敏敏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电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出发,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电大学生学习的现状和特点,文章重点介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次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改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个性化教学;分层次;因人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6-0160-02
Abstract: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s a compulsory public basic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of TV University, and also the forerunner of other computer related courses. To enable studen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of master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other rel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with 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work and lif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 TV Universit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mode of the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hierarchic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in education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早已普及,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式,现在的学习和工作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电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电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公共基础课,课程要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及其应用、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的应用、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几个部分的内容和操作技能进行学习以达到熟练运用。本课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理论与实践上,更加侧重于实践;在知识与技能上,更加侧重于技能;在讲授与动手上,更加侧重于动手操作。基于这种理念,本课程凸显了实用性强、突出技能、互动性强的特点。
2 教学对象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我们电大的成人学生平常对电脑使用程度的不同,新入学的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部分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应用如收发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等,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平常不怎么使用电脑,或者年纪偏大一点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对电脑知识和操作基本不会。针对学生的这种现状,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入了深层的研究与探讨。
3 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水平上层次不同,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和示范操作为主,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觉得老师讲授的内容听不太懂,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也无从下手,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却对老师的授课早已理解,老师讲的都会,对布置的任务也能非常轻而易举地完成,觉得太简单了,从而也会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所以,这种在教学上“一视同仁”的做法确实不可取,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做到因人施教,实行分层次个性化教学。
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个性化教学实施
4.1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制定教学方案
首先,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设置一些合理的案例分析。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突出重点,要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先讲解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性非常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来进行,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任务的设置上,可以分为难、中、易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创新能力。
4.3 加强因人施教的分层次个性化教学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在教学中要采取分层次个性化教学,争取使得我们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虽然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相同的教材,但我们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以及讲授的深度上要有所区别。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好的同学在讲授上需要采取容易理解的方式,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多与学生沟通,布置一些基础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看微课视频及课件,这样学生能及时掌握课程内容;对于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同学,需要对他们设置较高的教学标准,增加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布置一些难度稍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对课程内容进行很好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大家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担任小组长,由其对其他基础不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辅导,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选择难易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完成较易的学生任务后可以向难的任务挑战,总之,小组成员之间一起讨论,互相帮助,相互促进,能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采取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多媒体CAI课件来辅助教学,将多媒体课件在班级中进行共享,学生课后可以进行学习。我们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作一些微课视频,微课视频里体现每个知识的重点及难点,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在课堂中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对不熟悉的内容进行反复观看;或者对于少数无法参加课堂学习的同学,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总之,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共享更多的学习资源,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的选择上,学生自己能有很大的自动性和主动性,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采取信息化手段来辅助教学最显著的优势是有利于个别化教学。
4.4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教学中非常重要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在课程中实行分层次个性化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在课堂中,观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教师对于不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或案例需进行改进;在课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碰到的问题,以此来对下次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更改,以更适应学生的学习。
总之,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实行因人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时,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采用合适的教学思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强化目标教学内容设计,辅以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素质为本的教育,可以使得这门看似简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新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参考文献:
[1] 边巍.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及讲授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8).
[2] 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 张长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创新[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