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作学习视角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
2016-07-22郝昱琳
郝昱琳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探究的引导。在此过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尤为重要。其不仅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学习的乐趣。然而现阶段,在合作学习视角下,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对此,初中生物教师有必要对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近年来,随着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探究过程是获取知识结论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目前,基于合作学习视角,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所以,初中生物教师有必要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以积累成功的经验,推动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目前,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应用,但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发展。首先,部分教师将合作学习模式视为一种形式,未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实践活动。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致使课堂教学纪律混乱,而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成果相对不够理想。最后,在合作学习中,部分学生未能参与其中,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效率。
二、初中生物有效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
1.合理分配小组
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必须合理分配小组,使各小组实力均衡,能够营造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氛围。首先,在分组过程中,六人一组,注重男生和女生的混合搭配,且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等,能够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合理性。其次,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定期调整位置,使每位学生都能组织学习活动,有助于锻炼小学生的能力。再次,小组分配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因素,进而进行合理调配,以均衡小组实力。最后,定期对小组长进行培训,使之能够更好地组织合作学习活动,以提高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率。
2.教师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
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对自我进行合理定位,扮演好角色,以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策划者,对活动设计有决定性作用。例如:在“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合作学习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基于此,不仅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策划作用。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既引导小组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又对学生给予适时指导,引导合作学习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合作学习视角下,师生之间能够加强沟通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3.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合作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而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小组成员对生物教学问题的探究,因而问题设置必须具有可探究性,要求生物教师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对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充分考虑,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调整,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确保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应用。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体”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展示草履虫的视频,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草履虫是如何呼吸”“草履虫如何逃避敌害”等。基于此,各小组学生能够针对系列问题而开展合作学习,对增强生物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4.建立完善的反馈评估机制
要增强初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率,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反馈评估机制,不仅能够使小组学生对问题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而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制订“教学反馈表”,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情况,探究中的不足问题等进行总结。首先,完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探究分值进行评定,以团体成绩而决定“最佳表现小组”的评定。其次,建立反馈机制,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探究学习内容进行反馈。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利用合作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初中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探究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出问题的结论,体验学习过程和增强认知。可见,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尤为重要。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加强合作学习的实践,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沙晓红.凉山州初中多民族班级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马丽娟.基于生产实践活动改进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孟诚.初中生物课堂中体验式教学、合作学习的教学细节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