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徒笔能勾虚谷魂

2016-07-22

老年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任伯年螺蛳文人

□ 熊 炜



徒笔能勾虚谷魂

□ 熊 炜

海上画派发展百年,有一人之功绩不可磨灭,他便是受誉“晚清画苑第一家”的虚谷。虚谷的画,孤高冷峭、苍秀并茂,又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对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直至数十年后,有另一位画家步其后尘,同样以清秀之画格驰誉画坛,他便是江寒汀。

《花蝶》 江寒汀

1920年,17岁的江寒汀跟随父亲来到上海。父亲和朋友合办了一个花边出口公司,江寒汀一边协助父亲打理业务,一边跟随老师陶松溪学画。学习之余,他常去“九华堂”“朵云轩”等笺面扇庄观赏海上名家的书画,心追手摹,乐此不疲。久而久之,使他对传统绘画有了十分深刻的感悟,技艺也随之不断提高。19世纪20年代,年轻的江寒汀在上海“大世界”开了生平的首个画展,反响十分热烈,展会上的画作被争相订购,各路好评也纷至沓来。从此,江寒汀在沪上画坛崭露头角了。

《螺蛳壳里做道场》 ( 局部) 江寒汀

民国的海上画坛名家云集。在学艺的过程中,江寒汀结识了吴湖帆、张石园、高野侯等大家,他们大多为江寒汀所仰慕,得此机会正可向他们虚心求教。期间,江寒汀也看了不少古画真迹,他很珍惜这样的机会,皆一一悉心临摹。当时,张石园对江寒汀格外照顾,指导他山水画中的奇峰异石如能配在花鸟画上可增加奇趣。江寒汀听后,便细心揣研山水画中的各类皴法,还留意各种嶙峋怪石的奇特造型,又从历代名家名画中取经,以此丰富自己的创作经验。

这一时期,江寒汀一心专注作画,而生活则完全依赖于父亲的支援。然,天有不测风云。1931年,父亲不幸患痈症去世,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在了江寒汀一人身上。为了养活一家人,28岁的他不得不正式靠鬻画为生。但以此营生也并非简单的事,他常常要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古怪要求。比如,曾有藏家要他画一张《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求在方寸尺幅间画上七个螺蛳壳,并在其中画上近七十位僧人,而且各类法器、布幔、火盆、磬儿、钹儿、铙儿,甚至灶头上煮着的饭食、人群间穿梭的狗,也要一应俱全。江寒汀前后共花了一个多星期,才将这幅奇作完成。画上人物神态各异,完全一派热闹的水陆道场景象,栩栩如生。而江寒汀得到的仅是十块银元的报酬。还有藏家点名要他作《倒翻字纸篓》,一个倒翻在地上的纸篓里,要画上电车票、糖纸、月份牌残片、被烧焦的报纸碎屑......这种画法是明清后绘画的新式创格,被称为“锦灰堆”。江寒汀也一一认真画来,惟妙惟肖。可这种游离于传统文人绘画的作品,也使江寒汀内心十分矛盾。他曾不止一次无奈地对堂弟江石说:“若非生活所迫,这样的画是断然不会画的。”

尽管技艺超群,但在上海因人生地疏,江寒汀的鬻画生涯一时还难以打开局面。于是,张石园便介绍他去为海上大藏家钱镜塘修补任伯年和虚谷的画,以补贴家用。在钱镜塘处,江寒汀接触到了不少虚谷和任伯年的佳作,这也让他对任、虚两家的风格颇有心得。江寒汀临摹的任伯年和虚谷几乎达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就连友人张石园看后也暗自叫绝。可惜文人的清高无法换来口粮,江寒汀全家的生活依旧困顿。于是张石园替他出主意,不妨仿拟虚谷之笔赖以糊口。为求生计,如同张大千仿造“石涛”一样,江寒汀便画起了“虚谷”。

为此,江寒汀对虚谷的用笔、施墨、设色和构图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慢慢总结出一套规律。他曾对学生富华说:“虚谷用笔线条很有韧性,拧得弯,可折不断;设色常用朱砂、白粉、赭石、石青、石绿,这些颜色若弄得不好,容易俗气,朱砂和石绿要会衔接,要和谐。”

虚谷的画风冷峭、萧逸,用笔施墨则多枯渴焦干,尽显一股刚健凝练;而江寒汀表现出来的,则多了一点丰腴和秀气,又有江南文人独有的稚巧,很得人喜爱。除此之外,他还苦练虚谷的书法,只是不如画来得自信。据说,他每次仿拟虚谷前,总是先写款,如果满意了,才开始落笔作画。这也足以说明他心中对这位前辈的尊崇和敬畏。

于是,“江虚谷”的美名不胫而走,而江寒汀的生活,也由此逐渐走出了困境。生活上有了起色,他便坚持文人操守,不再仿造虚谷的假画;偶尔仿写虚谷,也全是落自己的款。江寒汀所展现出的技艺是有目共睹的,好友唐云对他所画的“虚谷”评价很高,曾有诗赞曰:“寒汀饮得酩酊后,徒笔能勾虚谷魂。”他在题《寒汀先生戏仿虚谷笔意》册页的跋中也写道:“虚谷画多枯笔涩笔,微泛丰润之致。故友寒老兄偶拟其意,不仅得其笔法,华茂之气,活跃纸上,有过虚谷。”

江寒汀擅绘花鸟,尤以描写各类禽鸟著称于世。他的绘画内师传统,外师造化,注重写生,广泛地从传统中汲取养料。他认真研究历代花鸟画的技法,上溯宋元诸家,下至明清白阳、青藤、南田、金农、八大、新罗等,对双钩填彩、没骨写生,均有独特的领悟。他仿写的虚谷画,是他艺坛生涯里极为出彩的一笔,将虚谷的稚拙清雅与江南文人的濡厚笔墨糅鞣于方寸之间,亦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奇石游鱼图》 清· 虚谷

猜你喜欢

任伯年螺蛳文人
螺蛳树
螺蛳粉
“在神不在貌
——从任伯年到徐悲鸿”展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卖假画获良机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任伯年
宋代文人爱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