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术语的标准化研究
2016-07-22梁思宇
梁思宇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我国体育术语的标准化研究
梁思宇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一个学科发展的完善与否,与该学科是否有完善的术语体系支撑密不可分。体育术语是体育科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也是学术讨论的基础。实现我国体育术语的标准化,不仅是发展我国体育科技和教育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支撑,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规范体育术语,对新学科、新理论的建立与开拓、国内外的交流与行业沟通、最新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实践应用、外文文献的编辑和出版、资料检索和数据库的建立,特别是对日常的训练和体育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体育术语 ;标准化;对策
1 我国体育术语的发展历程及主要问题
我国体育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建的“六艺”中的“乐”“射”“御”,秦国招贤纳士的“翘关”与“扛鼎”,诸侯贵族间的“赛马”,魏晋隋唐时期的“击鞠”和“角抵”,宋代极为兴盛的“相扑”和“蹴鞠”,清代随满人入关而得以发展的“摔跤”等等。仅以“蹴鞠”为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就有“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不同称谓。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给我国体育术语的统一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近现代以来,我国体育思想理论主要受国内学者研究和国外理论渗入两方面的影响,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影响更为深远。国内方面,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阐述了体育的本质;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对当时体育教育的目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吴蕴瑞与袁敦礼合著的《体育原理》是我国体育界集大成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董守义的《三术》对具体的运动专项进行了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出版了《运动生理学》《田径》等体育教材,陆续产生了体育教育学、休闲体育学等一系列独立学科。随着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化,体育体系越来越庞大,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不断催生出的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对体育术语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机构负责定名,体育术语往往是该学科领域的专家或提出者自行制定,造成我国体育术语现状相当混乱。
国外方面,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曾向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过体育理论和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理论主要向苏联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在学术交流和理论实践上有了更多的借鉴对象和更为全面的发展。但由于各国观念和语言不同,加之我国不同时期的体育学者受教育背景的差异,对国外体育术语的理解和翻译常常会出现一定的分歧。
在我国体育术语的发展过程中,媒体的误用、泛化问题是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也日益加深。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顺利申办无疑使我国体育事业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传播具有卓越的贡献。但随着体育关注度的水涨船高,介入媒体素质参差不齐,为了能够博人眼球,近年来媒体对体育术语的误用和泛化现象日渐严重,报道的频繁转载也导致人云亦云,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随波逐流。例如,鞍马双误中国体操32年首次无缘亚运金牌(新华网,2006-12-6,双误为网球术语),罗马vs国米穆里尼奥在场边推铅球?(新浪,2008-10-20,推铅球为田径术语)。媒体本身具有的传递效应和引导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广泛地影响受众,对我国体育术语的标准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体育术语的概念与命名原则
2.1 体育术语的概念
术语学加拿大学派的创始人G.隆多(Guy Rondeau)在其所著的《术语学概论》(1985)一书中给术语下定义为:所谓“术语”在本质上就是所定义的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语言统一体。即:当某个概念有了明确的定义(所指)后,就试图确定用哪个语言符号(能指)代表这一概念。术语学是从概念(所指)出发去思考这个概念的名称(能指)是什么,即概念先于名称。即使相同的语言符号(能指),在不同领域中代表着不同的概念(所指),那么他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术语。以此为基础,体育术语的概念则是:在体育学范畴中,用以表示特定概念以区别与其他事物的语言符号。
2.2 体育术语的命名原则
2.2.1 准确性 体育术语必须能够明确反映体育概念本质。同时,在表述上也必须精准,以便与相似的体育概念区分开来。由于概念是学科的核心,能否正确反映概念,能否清晰表述概念直接关乎学科的科学认知和发展。因此,准确性是体育术语的首要特征。
2.2.2 单义性 体育术语必须与其所反映的体育概念一一对应。在体育领域内,每一个体育概念都有唯一的体育教学术语表达,且该术语在命名时应避免选用歧义、同音、同义或多义词汇,即“一词一意”。对一个概念具有多个术语的,应根据概念的相符程度,只选用一个术语,如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training;Sports; Sports activities在翻译时统一翻译成“体育”,在具体使用时再做区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语境下,涉及多个运动项目时,体育术语中存在一些跨项目的“多项术语”,如:在足球运动中,“手球”指的是一种犯规动作,而在手球运动中则是指该项目所使用的运动器材,两者的含义完全不同。由于两者并不属于同一领域,所以即使语言符号相同,也不会对使用造成影响。
2.2.3 系统性 在体育学中,各个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普遍联系的。不同的体育概念遵照其概念体系和逻辑相关性相互关联,形成具有体育特征的系统体系。在命名时,应充分考虑上位与下位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以及时间、空间和因果的联系。在构词上,命名体育术语也应当是成系统的,且每个体育术语只有在体育概念系统中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被表述和使用。
2.2.4 实用性 体育术语应简明扼要,易读易记并通俗易懂。术语命名本身往往来自于一些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在实际使用中易与一般词汇混用,造成描述、理解上的混乱。而在命名术语时越是准确,术语中所含的概念特征就越多,术语本身也就越复杂。因此体育术语在命名过程中,应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保证准确性的大前提下,避免使用一些繁杂、晦涩、冗长的专业术语,从日常用语习惯出发,尽可能使术语好理解、易记忆 ,甚至可以采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词汇命名。如采用文字翻译(篮球—Basketball)或采用读音翻译(麻将—Mahjong)。
对于一些翻译后很复杂的体育术语,可不做翻译,依照国际惯用缩略语直接命名,如NB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3 我国体育术语标准化的发展对策
3.1 组织机构的建设
从我国体育术语的现状不难看出,我国体育术语混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机构负责对我国体育术语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把控。由于体育学下属分支学科繁多,这就要求体育术语编纂人员要有较为综合的体育知识背景,因而编纂难度较大。此外各分支学科大多只注重本研究领域,对体育术语态度较不严谨,在体育术语的命名和使用上常常“想当然”“图方便”,这无形中也加大了体育术语标准化的难度。
我国的体育术语理论研究趋于空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研究体育术语的著作或翻译国外学者的专著。现体育界学者大多关注体育术语翻译准确性和使用混乱问题,对体育术语的理论架构,发生、发展规律,汉语术语特点,如何建立术语库等问题涉及较少,对国外相关研究的翻译整理和术语翻译的具体梳理工作也是进展缓慢。这应是我国体育术语标准化下一步工作的重心。
2009年7月31日,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体育大学正式成立,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担任主任委员,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体育标准化的重视,也标志着我国体育术语标准化已进入新时期。
3.2 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术语研究
由于体育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应用学科,所以体育术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往往是一线的运动员、教练员,而不是理论研究者。无视实际需求,仅仅是在科研和理论上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术语的命名,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只有考虑到了在体育理论上是否完善,在语言方面是否合理,在实际应用中是否便捷等诸多要素之后才能确定。这需要体育研究者、语言学家、体育工作者等方面人才相互合作,携手共进。
4 对我国体育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4.1 建立健全统一的体育术语权威机构,注重体育术语的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我国目前尚无专项负责审核、制定体育术语的机构。可以考虑依托高校,与国家体育总局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共同发起和组织建立体育术语方面的研究机构。一方面可以对体育术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随时对新命名的体育术语及时进行系统化。
4.2 向国内体育界介绍国外体育术语的研究成果。我国体育术语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可以通过翻译和引进国外体育术语研究成果来促进我国体育术语研究的发展。借鉴国外的现有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汉语特征,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境况的体育术语标准化体系。
4.3 整理我国现有体育术语。分批收集、整理我国现有的体育术语,去伪存真、去粗留精,将可取部分归入体育术语库,规范我国体育术语的使用。
4.4 开设体育术语课程。通过与高校合作,开设体育术语课程,培养体育术语专业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可以到相关机构进行体育术语研究或留校任教,势必会大大加快我国体育术语研究和标准化进程,及早解决我国体育术语遗留问题,形成良性循环。
4.5 申请相关课题,召开体育术语研讨会。可以向相关机构申请立项,以取得经费上的支持,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定期召开国内体育术语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提高学术水平。保持与国外研究机构的联系,可以不定期召开国际体育术语研讨会,以扩大我国体育术语研究的国际影响。
[ 1 ]G.隆多.术语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9.
[ 2 ]体育词典(第1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 3 ]杨红.体育用语泛化小议[ 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 4 ]龚益.社会科学术语100年(19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G80
A
1674-151X(2016)06-14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1.079
投稿日期:2016-05-05
梁思宇(1988—),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