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问题与出路研究
2016-07-22向钇锰庞之东王怀华
向钇锰,庞之东,王怀华
(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问题与出路研究
向钇锰,庞之东,王怀华
(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我国电子竞技运动面临着公众对电子竞技运动缺乏正确的认知、我国电子竞技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乏对电子竞技的宣传推广、电子竞技人才呈现出非主流趋势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宣传,厘清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关系,为电子竞技正名,同时通过完善产业链和电子竞技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来促进电子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
电子竞技运动;发展问题;发展反思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将电子竞技确定为我国第99个体育运动项目,对于电子竞技运动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相对于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电子竞技运动同样具有体育竞技的对抗性、竞争性和观赏性,深受青少年的欢迎和喜爱。我国不乏优秀的电竞选手,“从魔兽争霸到DOTA,再到现在的DOTA2,来自中国的战队在世界赛场上成绩越来越好。”但国内电子竞技竞赛市场混乱无序的尴尬境地,却阻碍了该运动的发展。为此,我们不能不对国内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进行反思。
1 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历程
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自2003被列为正式体育运动项目以来,在国家层面开展了一系列发展探索。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2004年6月举办了全国电子竞技运动会。2005年4月,我国首个职业电子竞技运动俱乐部Team World Elite战队(WE)成立,WE的成立表明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职业化的正式开始。2006年加盟全国电子竞技运动会有10支A级队伍、8支B级队伍,约200人电子竞技运动选手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目前,全国已有100多家注册的电子竞技运动俱乐部,6 000多人注册成为电子竞技运动员,培训出了一批国家级电子竞技运动裁判员,组建了电子竞技运动国家集训队。目前,我国电子竞技运动队伍在人数上超过了传统项目如国际象棋、保龄球、体育舞蹈和围棋。这说明电子竞技运动成为新时代体育运动与时俱进的代表。
2 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问题
2.1 固有的认知偏差
在世人眼中,“电子竞技,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是充满神秘的一个领域。充满争议,是因为社会对它一直存在着某种误解和怀疑,由于人们对网游和电子竞技的混淆,加深了人们对电竞的误解。说它神秘,是因为那些不懂得电子竞技的人基本对它一无所知”。由于电子竞技与游戏在形式上的某些相似性,使得国人对电子竞技一直缺乏正面的认知,大多数人更容易将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不加区分,将其视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游戏。这一负面电子竞技负面形象认知,使得这项运动在国人心中一直没有得到承认。虽然,政府对电子竞技运动有着明确的态度,但世人固有的认知偏差,对于这项运动发展还是带来了认知与认同障碍,缺少群众基础,电子竞技未来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2.2 未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不同的是,我国电子竞技一开始就步入了职业化发展进程。2005年起开始实行职业俱乐部制度,正式走上了职业化道路。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职业化发展,主要是效仿韩国,无论是俱乐部管理、培训及运动员训练等方面都借鉴了韩国的模式,但这一模式的借用,并没给中国电子竞技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众所周知,一项成熟悉的职业体育运动,是一项产业链完善的商业运动。电子竞技运动的职业化发展,也需要依托完整的产业链条。这包括竞赛价值、运动俱乐部运营、运动员及相关器具信息供给等产业链。如果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电子竞技运动产业更需要上游的竞技运动游戏开发,中游的竞技运动赛事运营、下游的电子竞技相关产业的开发等。具体到职业运动员,需要有相对完善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培养与选拔等体系。这些链条整合在一起,成为电子竞技运动的产业体系。而我国电子竞技职业化发展,缺乏的正是完善的产业链。国内电子竞技运动的开展,主要得益于一批职业电技选手,“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电子竞技相关产业链的缺失已经成为了横亘在电子竞技这一朝阳产业健康发展大路中的巨大绊脚石”。
2.3 电子竞技人才的非主流化
任何一项职业运动的发展,除了强大的商业价值外,其职业选手,特别是顶尖级职业选手,通过优秀的比赛成绩,还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反视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相对于其他职业运动员,一直处于社会的非主流地位,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首先,我国的电子竞技运动员大部分是“玩家”演变而来的半职业或者完全业余的运动员,没有电子竞技高水平运动员选拔体系,优秀运动员退役后不能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导致了高水平运动员培养链条断裂。其次,由于我国电竞教练员管理制度、培养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考核制度,使得电子竞技教练员人数稀缺、整体水平不高。国内大部分俱乐部都没有自己专职的教练。再者,优秀的裁判员是维护赛事体育属性所不可或缺的,国内的电子竞技比赛大都没有专业的裁判员执法,这使得赛事缺乏公平性、规范性的保障,存在着徇私舞弊的现象。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是开展电子竞技不可或缺的,而缺乏相应的运动员选拔制度、教练员培养制度、裁判员考核制度是我国电子竞技发展道路上的尴尬之一。
2.4 缺乏正面的宣传导向
从国外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来看,电子竞技作为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但在我国发展中却遭遇了最致命正面宣传导向困境。首先,这项运动的开展伴随我国网络游戏的高速发展,电子竞技运动从一开始,官方就缺乏正面的宣传导向。一开始,2003年4月开播的《电子竞技世界》栏目影响力较为广泛,一时间深受广大电子竞技玩家的青睐,后因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禁止播出电脑网络游戏类节目的通知》被迫于2004年6月停播,一项电子竞技栏目被划入网络游戏类节目被禁止。这说明在国家体育总局之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并不认同这一项目。其次,宣传途径方面。我国电子竞技的宣传途径经历了一个由主流转向非主流的过程。初期它拥有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的和支持与推广,当下则更多地依赖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再者,宣传内容方面。电子竞技在大多数平台上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介绍对抗技法或者赛事新闻,缺乏更为科学的电子竞技常识介绍、规则解释、文化宣传等,宣传内容较为粗糙且太过商业化。这样的宣传内容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该项运动。
3 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出路
3.1 厘清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关系,加强宣传推广
从形式上看,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有着相似性,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最根本的差别,“与网游不同,电子竞技有明确比赛规则,其最大特点是严格时间和回合限制,是遵循体育公平精神的竞技 ”。与网络游戏不同,电子竞技有明确的统一比赛规则,最大特点是严格的时间和回合限制;电子竞技比赛是运动员之间秉着公正公平的体育精神的竞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决出胜负。而网游主要是人机对抗,不是通过人与人的对抗来评判结果。公众对电子竞技的误读多数源自宣传推广不足造成的认知的不充分。虽然“电子竞技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但要真正在群众中得到‘体育’的认同,‘如何克服沉迷’‘如何体现竞技中的励志’等都将是绕不过去的槛”。对此,应该加强电子竞技运动的推广,加大媒体影响,将电子竞技拉出小众圈,扩大其宣传覆盖率,增加更多的宣传途径,调整相关宣传内容,突出电子竞技运动的实质精神和内核价值的宣传与推广,而不是单一地宣传新游戏及对战战况等。
3.2 完善电子竞技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
“目前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人力资本体系不完整,这是行业内部相关职能人员缺失的直接诱因。”首先,在电子竞技运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与选择机制,以满足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其次,作为一项正式体育竞技运动,除了职业选手外,还需要通过业余竞技,培养一大批业余选手,充实这项运动的群众基础。对于出色的业余选手,可通过选拔的方式进入职业选手群体。“电子竞技的职业化发展必须以其完善的人力资本培养体系为依托,制定好人力资源的计划与配置,创造条件深度挖掘人才资源潜力,并完善俱乐部及培训机构建设,帮助从业者做出适宜的职业发展生涯规划以及业绩评估和激励。”只有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相关人员的人力资本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电子竞技运动才能得良序发展。
3.3 完善电子竞技产业链
“欧美、日韩的电子竞技发展史告诉我们,电子竞技产业涉及了体育、软件、娱乐、电信、网吧、硬件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拥有一条生命力极强的产业链,是任何一项职业运动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产业链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脱离政府的干预,单独依靠市场调节。“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市场潜力巨大,TalkingData和SuperData前不久联合发布的2014中美移动游戏对比报告中指出中国的13亿人口,7亿网民,游戏收入可达1.1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因此,我国电了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积极的引导,电子竞技对赛事举办方、运营方、赞助商应予以鼓励,促进大型正规赛事的开展和运作。政府可以在电子竞技运动赛事产业相关运营方面给予扶持,不断完善电子竞技产业链,促进电子竞技产业化发展。
4 结 语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竞技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和韩国、欧美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电子竞技的管理上还存在不规范之处,政策、制度也相对不完善。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有待我国进一步厘清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关系,为电子竞技正名,加强宣传推广,转变大众对此项运动固定有的不良认知。同时,通过人才培养与选拔,国内产业链的完善来促进电子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
[ 1 ]马作宇. 中国电竞玩家:一夜暴富的青春饭[ N ].东方早报,2014-07-24.
[ 2 ]王晓冬. 体育与电子竞技发展“殊途”,岂能“同归”?[ J ].青少年体育,2014(9):28-30.
[ 3 ]京友. 电子竞技:巨奖与逆袭神话[ J ].新民周刊,2014(30):70-73.
[ 4 ]徐静 罗薇薇. 电子竞技,不止是游戏[ N ].南京日报,2014-09-19(A03).
[ 5 ]何晨阳. 电子竞技离“体育”还有多远?
[ N ]. 新华每日电讯,2014-10-07(3).
[ 6 ]阳骏滢,黄海燕,张林. 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3):201-205.
[ 7 ]耿密. 电子竞技对青少年的影响探析[ J ].中国青年研究,2009(10):84-86.
[ 8 ]姜中介,阿细. 电子竞技“资本论”[ J ]. 21世纪商业评论,2014(16):42-45.
[ 9 ]王骏. 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探讨[ J ].体育文化导刊,2011(6):60-62.
G89
A
1674-151X(2016)09-038-02
理论与方法探索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7.020
投稿日期:2016-06-23
向钇锰(1987—),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电子竞技运动、大学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