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游戏活动中分享交流的“三度”

2016-07-21吴锦梅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鞋店小桥轮胎

吴锦梅

游戏中的分享交流是幼儿们一种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游戏还给幼儿。通过交流分享使幼儿们的游戏越玩越丰富,越玩越有创造。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角色游戏中的分享交流环节,发挥交流分享的作用。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汲取养料,积累经验,推动游戏情节不断地发展,促进幼儿多元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组织好游戏中的分享交流环节呢?

找准分享交流的角度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不是所有的游戏内容都适合拿来进行分享交流。那么,在分享交流环节,到底该分享交流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和分辨,将游戏活动中的有价值的、积极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相互交流与探讨,从而提升幼儿的游戏能力。

1.游戏中的矛盾点

一天,娃娃家同时吸引了五个幼儿,不一会他们却为“妈妈”这个角色开始争吵了起来。杨艳艳说:“我是第一个拿到节目牌子的,所以,我来当‘妈妈。”然而,其他四人却不同意。曾刚说:“我们觉得不公平,因为你的位置距离牌子最近。”这时,刘益阳说:“不如我们剪刀石头布,谁赢了,谁当‘妈妈。”只有一个人赞同,看来第二个办法也行不通。最后,吴玲开口了:“我觉得还是由艳艳当,她上次当‘妈妈就当得非常好,我同意这次她先当。这次谁演得最好,下次就选谁做‘妈妈。”这个主意似乎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其他三个人也不再反对了,刘琴自言自语地说:“这次我一定要演好,下次你们就会选我了。”

谁来当“妈妈”这个角色?谁能当好这个角色?这就是游戏中的矛盾点。当发现幼儿自发产生矛盾,并在逐层的讨论中解决了的时候,教师没有干预,只是在最后交流分享环节,让他们分享介绍了整个事情的过程。最后,老师做了提炼性的归纳:“‘妈妈这个角色是通过商量、提议和表决的公平、民主的方法选举出来,这种有了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的小组,真棒!”这样的分享交流不但激励了做得好的幼儿,而且给了其他同伴一种良性的提示,传递一种有问题要学着商量解决的信号。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矛盾时有发生,所有的矛盾都由教师解决,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消弱或剥夺他们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教会幼儿解决矛盾的方法。

2.游戏中的创新思维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并不会全部按照教师的预设开展游戏,他们常常会在游戏中爆发出新的点子,进行创新型游戏。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游戏中的创新点,在分享交流过程中进行点评,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打乐高玩具投放进区域之后,小班幼儿一直都保留在玩“花园”“家园”式的建构层面上,万变不离其宗。而今天,小智宇居然能跳开桌面玩具的建构性能,形象化地将椅背的空档想象成“山洞”,在小火车钻“山洞”的空间感知中,玩出了“火车钻山洞”的游戏。

可以说,此时,桌面玩具已然超过了玩具自身原有的意义,将建构游戏玩成角色游戏是小智宇的与众不同,这是一种游戏能力的提升,智慧而极具新意。因此,在感性而共情的分享交流中,我顺应幼儿们的思维,展开讨论该游戏的拓展项目,以及场地和交通标志的设置等。在接下来的几天,全体幼儿都参与进来,共同收集和制作材料,一个小型的游乐场应运而生,也真正生成了幼儿喜爱的游戏内容。

挖掘分享交流的深度

游戏活动给幼儿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的学习氛围,他们随时会迸发出许多智慧的火花。这就需要教师在分享交流的环节捕捉幼儿有意义的行为,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挖掘其行为背后的东西,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1.善于追问,构建新知识

教师在分享交流中,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告诉幼儿,而要通过开放性问题去追问幼儿的想法,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建构新知识。

大班自由游戏“玩轮胎”中,尼尼和微微将一些轮胎随意地重叠或平铺起来,可可搬来3个木梯随意搭在轮胎的不同位置上,变成了一座小桥。“我们过小桥吧。”3人排着队爬梯子过小桥。可是没玩两次,意外发生了,当微微踩在小桥的最高处时,轮胎发生了倾斜,梯子滑下来,微微也差点摔倒。大家将询问的目光投向我,我仅向他们摊摊手。可可说:“小桥没搭好,我们再试试吧!”这一次,他们将梯子放到轮胎上时,特意用手压了一下,微微说:要仔细检查,看看会不会滑。尼尼迫不及待地开始过桥,一次、两次,三次……小桥又开始倾斜。我说:仔细观察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可可思考了一下,大叫起来:我发现问题了,轮胎,轮胎。微微也立刻赞同,一定要将轮胎重叠好,是轮胎滑下来了。大家又开始行动,将轮胎两个一起或三个一起垒起来,并且垒整齐,再将梯子搭上去,“并且要搭在轮胎的中间。”微微说,“这下可以了吧!”重新调整后的小桥稳稳的,再也不会倾斜了,大家都很高兴,玩得十分尽兴。

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再次将问题抛给了幼儿们,正是有了真实的生活经验,参与的幼儿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没有参与的幼儿也在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处理?教师层层追问,将讨论推向了高潮。

2.深入讨论,构建新起点

分享环节中讨论的各种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信息反馈,以这些问题为起点,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提供、经验分享等方式提供支持,做出调整,使得幼儿的经验不断得到拓展。

中班上期区域游戏“小鞋吧”中,小鞋匠陈陈接待了一名新顾客小瑶,陈陈非常仔细地帮小瑶擦皮鞋,当服务结束时,小瑶突然发出一声惊呼:“哎呀,我的鞋底断了。”陈陈说:“没有啊,好好的。”小瑶指着鞋子:“看,明明断了,我都不能穿了。”她说着就哭了起来。陈陈脸涨得通红,手足无措。我走过去,了解情况后,问道:“鞋底是怎么断的呢?”陈陈说:“不是我弄坏的。”小瑶说:“是鞋子自己断的,可是我没鞋穿了呀。”我想,小瑶一定有鞋底曾经断过的经验,并迁移到了游戏当中,于是,我继续说:“鞋底断了怎么办呢?”小瑶说:“买新鞋呀。”我说:“可是没有鞋店怎么办?”小瑶说:“办一个鞋店吧。”我说:“那我们一会讨论讨论。”区域游戏结束后,我将问题抛给全班幼儿:怎么办鞋店?办鞋店需要什么?到哪里进货?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后,我们又创设了新的区角:鞋店。投放了新材料:各种鞋子、袜子、袜垫等。

通过讨论问题,教师采纳了幼儿的想法,帮助他们梳理做法、明确分工,将讨论结果变成下一次活动的起点,增强了他们操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关注分享交流的效度

游戏活动具有满足个体幼儿发展需要的功能和价值,在分享交流环节中教师如何判断这种特征、思考它的有效性呢?游戏内容只有不断延展,提高难度,才能促使幼儿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持续不断地深入探究。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游戏内容,找准切入点,在分享活动中适时抛出话题,让幼儿延展游戏内容做准备。

中班数学区角活动“按数取物”,复习数字5~10。卡片投放后,幼儿根据卡片上的圆圈数量取物,幼儿较容易掌握。“这个游戏我们还可以怎么玩呢?”教师抛出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幼儿们的思考。教师和幼儿共同协商进行材料调整,投放卡片,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取物。从直观的圆圈数量到抽象的数字,增加了难度。再过一段时间,教师又投放小动物蜗牛、小猫、蜘蛛等6种,每个小动物身上暗藏着数字5~10,如将6颗黄钮扣藏在小猫衣服各部位,蜗牛身上盘旋的圆圈有5个等,请幼儿将数字5~10的卡片分别与小动物相匹配,匹配的方式有多种。

这个游戏从单一的数量与数量匹配、数量与数字匹配到后面的发展儿童多种感官复合匹配,延展了游戏内容,增加了游戏的挑战度,也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鞋店小桥轮胎
MTS潮鞋店
脚没醒
小鸡开鞋店
小桥
鞋店“店外销售”方案
胖瘦自如的轮胎
大轮胎,玩起来
我变成了小老头
轮胎业未来数年将现并购潮
固特异Fuel Max系列新增LHS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