瑃燕 画画是接近自己的一种方式
2016-07-21王晓睿
不同于文字对事件来龙去脉的清晰陈述,画面所能呈现的只是一个瞬间,一个时间切片。但是,正是这所谓的“有限”,促使画家努力寻找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力图突破框架的限制,向无限和永恒延伸。于是抽象的文字在墙燕的笔下变成极具个人特征的画面,画面中人们三五成群或游戏、或捕鱼,那自由晕染开的昏黄背景总是唤起某些来自远古的记忆,又似乎和人的情绪相关。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有意让人的面孔在画面中缺席,而这样的缺席消解了观者对人物本身的过度关注和对于某些故事性的无端揣测,却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画面背后隐藏着的秘密,这个秘密以历史为线索,却指向了人类共同的未来。
艺术汇:之前以油画为主要创作方式,后来为什么转向了水彩?
瑃燕:是的,大学的专业是油画,一直很喜欢它的层次感,质感和独特的体量感。之后开始尝试水彩创作并逐渐深入,开始有了一些不一样的体验,特别是当艺术家有一个预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却显现出不同的变化,最终的效果可能比预设更加动人,那种出乎意料又在控制之中的感觉让我着迷。其实不管是水彩还是油画,都有自己的优势,都需要用饱满的控制力去驾驭。
艺术汇:今后会继续水彩的创作,还是再次回到油画?
瑃燕:材质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每个创作阶段都带给我不同的体会,这些体会很可能决定了之后的方向,但是感受在不断变化,方向也很难预测。这次《宜无邪》的展览让我觉得水彩中的一些感受可以和油画连接,今后很可能会走到一个平行的阶段。在我看来,创作是一条探索之路,每一步都无法被计划,在行走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所启发,进而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不过肯定的是,我在不断地往前走,并且越来越贴近自己,创作也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的过程,画是从心里长出来的,它不可能以别的方式延续,只有付出感情,才能进行下去。
艺术汇:画面中似乎隐藏了一些故事,有很强的叙事性?
瑃燕:文字用逻辑串起了前后相续的片段,而绘画却定格在一个瞬间,它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讲述,一切的秘密都蕴藏在其中。我想,这就是我喜欢画画的原因,它表达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不暴露自己。每个人看到画时,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我不想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艺术汇:作品中蕴含了很多内容,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何处?
瑃燕:我喜欢读些文字,特别是一些有年代感的故事,读来觉得画面感十足,碰到一些精彩的部分,就会有所启发,常常咸了我绘画的理由。比如最近读的《我的名字叫红》,其中有一章写到了“红”的故事,红本来只是一种颜色,小说中却成了生命体,以“我”的口吻讲述自己的经历。你在小说中,甚至能感受到一滴血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张力,这样的描写角度十分动人,给了我很多灵感。
作家用文字抒发胸臆,画家用画面表达情感。相比于画面来说,文字更加抽象,能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于是,便成了创作中更好的理由。我喜欢从一段文字,一个感受为起点,逐渐发展出一个画面,它饱含着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情感。
当然,有很多作品的产生是没有缘由的,只是觉得有一个情景常常在脑海浮现,让你有画画的冲动,却说不清因由。作品《大鱼》就是如此,占据画面中心的是一条大鱼,周围有一些人在割它的肉,我不知灵感来源于何处,只是画了之后,情感得到了疏导。直到我偶然看到敦煌的《大鱼本生》,我的《大鱼》与之不谋而合,大概不管是伟大如佛陀,还是渺小如我,都有一颗悲悯之心,这样的情绪便通过如此相似的画面表达出来。
艺术汇:能否谈谈《公主》系列、《国王》系列的形成过程?
瑃燕:这个系列作品与我的一次经历有关,有次和朋友们一起去奥地利的美术馆,进去之后大家分散活动,我一个人走到了委拉斯·开兹创作的玛格丽塔公主肖像的展厅,当时已经有些疲惫,我独自坐在那里看着画像,心中莫名升起一种孤独的情绪,我分辨不出是画带给我的感受,还是自己觉得孤单。后来才知道,画像中的人物是玛格丽塔公主,她是一位西班牙公主,由于政治联姻嫁到了奥地利,之后就一直生活在这里。我想,也许是画中孤独的感觉和我的状态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这种感受一直难以忘怀,于是便以此为契机创作。
在创作中,最开始并没有“系列”的预设,只是在画的过程中,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具体化,这样一张一张积累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一个系列。这样日常的工作中让我从情感上或者内容上生发了新的动机,就有了另一幅的创作,不断延续下去,在一个相对的时间里,形成了“系列”的概念。
艺术汇:最新的展览名为《宜无邪》,“无邪”是什么样的状态?
瑃燕:无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我在绘画当中侵淫日久,深知无邪可贵。去除功利欲、碎碎念,心无旁骛,又谈何容易。阅历越多,越渴慕纯正的心境,但依旧无法再如一个纯真的孩童一样观看世界。所做只有提醒自己时时拂拭初心,以期历经侵蚀之后,还可以洗去铅华。此时对无邪的理解,又增添了一份厚重。(采访/撰文:王晓睿 图片提供:瑃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