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的庭园

2016-07-20吴昕孺

草原 2016年7期
关键词:狮子林拙政园周庄

吴昕孺

周 庄

1984年,著名画家陈逸飞在与上海接壤的一个苏州小镇上画了一幅油画《故乡的回忆》,这个小镇就是周庄。第二年,油画上的“双桥”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图案,从此一炮走红,成为闻名世界的明星景点。各种肤色的人纷至沓来,眨眼间,冷清的小镇就热闹了,热闹得再要想冷清都不可能了。

周庄的确好。周庄的好还不能用好来形容,那是一种佳妙难言的感觉。泽国水乡的风情,一栋栋古雅的明清建筑,充满着诗意的桥梁……都值得久久玩味。从某种程度上说,周庄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文化都是历史的沉淀物,周庄是一个代表。无情的岁月流水冲走了远远比留下来更多的东西,但幸运的是,周庄留下来了,就像长城、故宫留下来了一样。

我担忧的是,岁月的流水依旧在不停地流着,依旧在不断地洗刷、冲荡,乃至席卷。北京曾经留下了多少东西啊,但现在又剩下了多少呢?中国曾经留下了多少东西啊,但现在又剩下了多少呢?这个问题同样可以向世界发问。

我第一眼看周庄,仿佛看见一个被蹂躏着的美女。而不幸的是,我也是蹂躏着她的一个。商业化沉重地压在周庄的身体上,让她全身发抖,让她喘不过气来,让她命若游丝。商业化这个怪物,正是旅游带来的。因为在中国的这个初级阶段,旅游的背后总是要带上“经济”二字。在我看来,“旅游经济”可能是经济的神童,但它绝对是旅游的怪胎。

坦白地说,周庄这个地方是不适合旅游的,它是文人、艺术家、民俗学家的乐园。它迈着与匆匆岁月完全不同的从容而优雅的步履,在现代社会的幽秘庭院里散步、吟诗、赏月。正如陈逸飞所揭示的,周庄对每一个人的意义都在于,它只是故乡。它是游子的归宿之地,而不是“一日游”的熙熙过客们为照一张纪念相而搔首弄姿的地方。

然而,一旦当人们发现,只要凭周庄本身,而不需要花其余的一兵一卒、一砖一瓦,就可以赚到大把票子,美轮美奂的周庄就不得不被人涂上各种媚俗的脂粉出来接客了。进入古镇之前,得经过大面积威风凛凛的商业区;古镇里几乎所有的民居都成了店铺,兜售着与其他各地旅游景点没什么差别的赝品。商业化弄坏了民居,也弄坏了民风。那些元明清时期建的桥,以前一天也只有几十人的足迹,如今每天要承载成千上万人的践踏,如此重负之下,它们还有娴静的风神吗?它们还有旖旎的梦境吗?它们还能那样悠然自得地走进画中吗?

总听说盛名累人,不防周庄受盛名所累,竟也以至于斯!呜呼。

同 里

与去周庄相比,游同里就轻松得多。没有那么多人跟你抢一座桥,跟你争一个照相的位置,你的心情就会舒缓下来,沿着自然的节奏,走进自然之中。

同里不像周庄那么规整。周庄的规整本是“人工的自然”,但在商业化的装扮下,好像“做”出来的一样,周庄像是在演戏,粉墨登场。而同里街道散乱,水巷曲折,虽然也有像明清街这样的“赝品街市”,但同里的整体风格是民居化,是居民化。你的旅游恍如置身于一种“生活”当中,百年前的生活,几百年前的生活。正在溪边捶衣的那位大嫂好面熟哦,端着脸盆扭着腰肢迎面走来的村姑好像就住在我们邻家……同里,以她朴实而真挚的面孔,唤起,同时也卸却你的乡愁。

耕乐堂是同里唯一一处明代私家园林。该堂临水而居,共三进。前两进堂楼和绣楼团结紧张,惜地如金;进到后花园则蓦然开阔,池宽楼耸,生动活泼。尤其造型独特的燕翼楼与年过三百岁的白皮古松互较风采,燕翼楼冲和澹荡,飘然欲举;白皮松苍劲沉着,枝荣叶茂,丝毫不见老态。它们的较量还长着呢。

三桥二堂乃同里风物的醒目之处,即使没有耕乐堂和退思园,凭此一处同里亦足可成为名胜之地。长庆、吉祥、太平三桥,或纵或横,或曲或直,或宽敞或逼仄,区区30米水域,于疏桐密柳、小舟渔篷间,尽得风流。三桥两侧各有一堂,东岸为嘉荫堂,西岸为崇本堂,均建于民国早年。崇本堂前后五进,屋基一进比一进高,取“步步高升”之意,令人发笑。归隐民间,仍向往和追求庙堂之高,离本远矣!名曰“崇本”,岂不是南辕而北辙?嘉荫堂风格与耕乐堂相似,布局更随意散乱,也更见匠心。最为可观的是充满着古趣奇情的木雕,熔明清风格于一炉,有的简洁明快,大胆透空;有的抉幽发微,游刃于毫末之间。凭栏抚窗,仍可见精妙绝伦的手法,似于昨夜月影烛光之下措刀而成。嘉荫堂前临街,后着巷,从前门进,后门出;或从后门进,前门出,兴味各有不同,此又一奇妙处。

到了同里,不能不去退思园。这处园林的特点在于集住宅和园林于一体。这个特点江南园林都有,不稀奇。退思园却又园林与住宅分而治之,住宅是住宅,园林是园林,一步跨过去是园林,一步退回来是住宅。退思过,进修身,与崇本堂相比,高明多了。园林部分以水为主体,四周建筑如退思草堂、揽胜阁、水香榭、闹红一舸均贴水临波,近处见远,小中知著,静里感动,退中思进。“水香榭”檐牙高啄,居于水崖之上,它却不是园中最重要的景观,从此望对面的“闹红一舸”,恍如兰舟画舫,见其首而不见其尾,拂风吹花而来,闻鱼游动声,闻香散发声,闻款款行船声,闻舟中人语声。退思园的旷远之怀、深远之义、高远之情,令晚生如我者钦羡不已。

拙政园

去拙政园,先游拙政园的外围建筑——太平天国忠王府、柳如是故居、江南最大的室内古典戏台,还有就是拙政园的活文物:文征明手植紫藤。忠王府宏伟庞大,一侧的柳如是故居低矮清秀,对比强烈。“文征明手植紫藤”不知有没有考古学上的依据,宁信其真吧,毕竟是一件浪漫的事。紫藤后面的《卧虬堂》匾额,系唐伯虎所写,不愧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手笔。看上去,紫藤现在的虬枝仿佛就是按唐寅的书法笔意长起来的。

拙政园的变化较大。连大门都由原住宅夹弄的狭小门巷摇身一变,成了临街占道的威武牌楼。进大门后,园东部是明代侍郎王心一所建“归田园居”的原址,清代大学士钱谦益偕柳如是在此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东部宽敞清爽,由于后来重新修过,所以也和现代的公园接近。山巅立一亭名曰“放眼”,实在太没想法,绝非古名士的创意。

中部是古园林的精华。水面约占三分之一,但拙政园的重点不在水,而在亭。水的开阔是为了凸显亭,水的曲折是为了隐逸亭,水的回环是为了紧凑亭,水的缥缈是为了诗画亭。远香堂、倚玉轩像倜傥不羁的才子,雪香云蔚亭、四面风荷亭如娉婷解语的佳人。“听松风处”幽静,与之踮足相望的“四面风荷亭”则繁喧。可惜中间水域夹着一形似画舫的“香洲”,使得此处顿时显得迫促拥挤,好比生客闯坐,多了一些客气和拘谨,少了许多随意与空灵。

西部叫“补园”。似是候补,却无续貂之嫌,反而益增其幽趣。补园一水环山,形如半岛。最堪玩味的景点是你首先看到的、坐落在水对面的扇形亭——与谁同坐亭。黄昏游园,人少,云多,风微,尘静,与佳人同坐亭中,曲水有流觞之意,翠竹呈般若之姿。朗吟东坡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样的人生瞬间真是弥足珍贵的。

狮子林

狮子林始建于元朝,成名在清顺治以后。狮子林是一个“假山王国”,垒石成山,呈千奇百怪的“狮状”,宛如一个狮子国。狮子国里迷途不知返,怪洞可观奇,以至于乾隆来了,也被逗得乐不可支,连连叫道:“真有趣!”

“真趣亭”现在占据着园中最有利的位置,乾隆亲题的“真趣”二字也写得真气流溢,趣味横生。可惜后人重修,把个“真趣亭”弄得金灿灿的,这座苏州园林中唯一御题的亭子就这样变成了最为俗气的古董。亭北池塘内的石舫本来就显粗笨,再以“接驾”名之,更加俗不可耐,与园林真趣格格不入。我想,乾隆跑到狮子林来是想附庸风雅,做一回文人,不料老百姓还是把他当皇帝,如此不能体会朕意,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狮子林的最妙处不在指柏轩,也不在见山楼,而是园内最西端的听涛亭。此处山间一瀑如练,潺潺有声,寻常水流可作涛听,足见这里的清幽。山顶听涛,涛在脚底;山畔问梅,梅在心中。向东望去,“假山王国”尽收入眼。坐于此亭,眼、耳、鼻五官俱动,舌、身、意六根皆净。

狮子林与拙政园一巷之隔。两座园林的水域面积均很宽广,而着眼点都不在水:狮子林在石,在假山;拙政园在亭,在建筑,各取其意,各得其妙。狮子林的假山或崔嵬,或灵秀,或持重,或稚拙,都被水的宽狭、显隐、曲直、明暗一一凸现;拙政园的亭台或飘逸,或凝练,或孤傲而立,或倒影凌波,同样都被水的宽狭、显隐、曲直、明暗一一凸现。遗憾的是,狮子林有“真趣亭”和“接驾”这样的俗误,而拙政园也有“香洲”这样的败笔。狮子林一有“真趣亭”,即可见狮子林非隐逸之地;拙政园一有“香洲”,即可见拙政园只是人力所为。既是人力所为,人有俗眼凡心,瑜中之瑕,亦不足怪也。

留 园

留园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很高,确有其独到之处。进入园门,庭院小,巷道窄,以为来到一处寻常民居。直至“古木交柯”处,粉墙上一排漏窗,使山光水色乍然泄入,令人惊艳。

顺绿荫往西,涵碧山房如航船驶入水中,与对面假山顶上的六角可亭遥相呼应。山房朴拙苍劲,可亭小巧玲珑,实际距离不过百米,凭水而望,竟有渺远之感。园林之妙,于小中见大,于平实中见层次,于光影变化里见主人品性情趣,游目骋怀,自可平添胸中丘壑。

留园东部以庭院为重点。五峰仙馆富丽高大,在整个苏州园林中都是首屈一指。但前院略嫌狭小却挤满了假山,假山无水导致干涩枯燥,不仅未给五峰仙馆增色造势,反而削弱了此间风韵。林泉耆宿馆非常值得一看,馆内中隔屏门,屏门上的雕刻刀法精湛之至,创意非凡之至,非旷世之才无以为之。馆北院内清水池中立冠云峰,高6.5米,为江南三大湖石之一,不见此峰便不算进了留园。

留园是一文人之地,忙于俗务者难以窥其堂奥。“还读我书斋”游人少至,却是园中最具气质的地方。其余如“汲得古绠处”“林泉耆宿之馆”“揖峰轩”“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伫云庵”“亦不二亭”等名,吟之即可满口噙香,游之更觉神清气畅。

网师园·沧浪亭

听说网师园小,是个袖珍园林。进得园来,方知其大。吐纳盈虚,徐徐有致,迎来揖往,从容澹荡。网师园里真是小格局、大气象,找不出丝毫不妥帖的地方。中国武术有一句行话,拳打卧牛之地。网师园正是在卧牛之地腾挪舒展,疏朗处可跑马,细密处不透风,好比读一篇美文,跌宕起伏又一气呵成。

建筑主体集虚斋南有“竹外一枝轩”,东邻“五峰书屋”,西接“看松读画轩”,一看就知道是修身养性的佳处。而前边更有“万卷堂”“撷秀楼”当仁不让,砥砺身心。网师园以“网师”(渔父)为名,主人遁迹园林之志,尽在雕栏画栋间。

中部是主园。主园内移步换景,仿佛那景不是早就在那里,而是你的脚步生发出来的。一只脚不可能两次踏在同一个地方,那你的眼中也绝不会出现相同的景色。月到风来亭、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始终不忘园林,始终不忘山水,始终不忘励志!高下相倾,虚实相生,曲直相依,网师一园,又与大千世界何异?

沧浪亭与一个诗人有关,北宋的诗人苏舜钦。苏舜钦因谗言被罢了官,他于是买舟南游,到了苏州,在此修园筑亭,“沧浪”这个名字是他取的,沿用至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谁知道仕途坎坷的苏舜钦大人是在这里濯缨呢,还是在这里洗脚?据说园内湖石,是五代吴越国时的遗存,那就真的值得抚摸一下了。

沧浪亭是苏州从外面看最别开生面的园林。过水才入园,颇有意趣,可惜园内一般。入园后一道假山障目本是好意,但假山那边的园林乏善可陈。沧浪亭亦设于一局促处,进退无据,位置很是尴尬。倒是“闲吟亭”这个小地方处理得不错。园内建筑略显凌乱,好在有“翠玲珑”,一房四周全是竹林,万竿翠竹,挤而不闹,挺而不傲,清香四溢,尽去尘俗之气,乃园中最令人徘徊之处。

怡 园

在苏州诸园林中,怡园的名气不大,但因建筑年代较晚,故能集各代园林之胜。看了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等名园之后,再到怡园转一圈,基本算得上是一次总复习。

占地9亩的怡园只比袖珍园林网师园大一点,但一进园门,即有一片开阔地,让人感到园子规模不小。这一障眼法直到你游完全园方觉其奇。小小的园林,水域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而环水的回廊与假山更是错综复杂,千奇百怪。从西走,一孔“天眼”泉井洗其目,至玉石舫澡其心;过锁绿轩,渐入佳境,“屏风三叠”悄然而立,一股奇峭之气让你不觉驻足。怡园的高潮在抱绿湾。一池幽碧,假山突兀,仿佛置身狼牙、天都。绛霞出岫,慈云入洞,上上下下间,恍若迷宫。待如愿登上峰顶的螺髻亭,怡园只不过盈盈一握也。向东,延月轩外,一紫薇树寿高610岁,主干容颜苍老,顶端竟有新枝如稚子。它是怡园第一树,奇趣如此,足为镇园之宝。

悠游怡园,观石刻,登假山,窥松竹,揽残荷,赏梅,叹石,游亭,种种景观,半小时足矣。江南园林小乎?大乎?真不可率然而语也。

北寺塔·西园

北寺塔在苏州城北面的报恩寺内。报恩寺是孙权的母亲舍宅而建的,建得那么早,自然留不住,所以,不知道毁过多少次了。直到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北寺塔六层以下基本上就是那时的产物;六层以上就不姓“宋”了,而是明代修的;各层木构外檐和平座栏杆则为清朝建筑师做的作业。一塔汇集三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不容易。苏州名塔众多,76米的北寺塔高度第一,不简单。

塔后有一园林“梅圃”,环水围山,山高水长,山上遍栽梅树,梅间小径暗香萦绕,白云乱飞,鸟不避人,恍如别尘。从北边看水中塔影,更是旖旎有趣。九级浮屠,在镜花水月中,让人体悟生命中的虚幻与永恒。

距留园不远有西园,西园实际上就是一座古刹,戒幢律寺。寺庙部分无甚足观,西部的园林皆为新建,地方倒是不小,但一览无遗,假山、池水轩轾两处,游起来就像走公园,说俗一点,想找个照相的地方都没有。倒是园内草木花径上散步的三两青年僧人,举止秀雅,低声慢语,算得上一景。

报恩寺与西园有一个共同特点,寺庙与园林合一。二者又有截然不同:进报恩寺既得清静佛缘,又赏园林妙致,一举两得,其乐何如!而去西园,看寺庙不是,看园林也不是,那就安静地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坐下来吧,或许,这时你能看见自己。

盘门三景

“盘门三景”依次是瑞光塔、水陆双门和吴门桥。

瑞光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四年(241),后毁于战火,重建于1004年。虽然后来又几经整修,但基本上是千年前那个样子,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宝塔。七层高旷,八面玲珑,加上塔四周全是水网平畴,瑞光塔因而显得神充气足,落落大方。登塔,至第六层,见塔中一圆木高约丈许,粗约合抱,冲然而起,直抵第七层顶部,乃支撑此塔精、气、神的中流砥柱,睹之令人肃然起敬。

苏州城为吴国名臣伍子胥所建。盘门的水陆双关是依稀可见其建城天才的地方。水陆双关攻防俱备,万无一失,极富想象力。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但楚国的国君杀害了他的父亲和兄长,他只好逃到郑国。在郑国又受到怀疑,他只好再次出逃,据说逃到安徽昭关时因无路可走,他一夜愁白了头。不知怎么他就到了吴国,吴王阖闾询之以治国之策。他说,要先立城廓,加强守备,广积粮草,充实兵库。阖闾点头称是,就要他来办。苏州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伍子胥德才兼备,智勇双全,但他平生做了一件最大的错事——拥立夫差为太子。夫差即位后,远君子亲小人,吴国国力一落千丈,伍子胥也被他赐剑自刎而亡。不久,三千越甲汹汹而来,以石击卵,夫差这个草包宣告完蛋。

看伍子胥建的苏州城,知道他的确藏珠怀玉,是国之大器。虽然生逢乱世,又碰上夫差这样的昏君,未能一展宏图,然而能有苏州城这样的杰作流传下来,生而无愧,死亦何憾!要知道,2 500年来,苏州古城的基本格局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一代又一代姑苏人,都生活在伍相的灵心慧质和对和平富足的憧憬里。

(责任编辑 杨瑛)

猜你喜欢

狮子林拙政园周庄
再游拙政园
周庄端午到
“园林之母”拙政园
云林清閟与狮子林仿建
勘误说明
图画与园林的互动—倪瓒(款)《狮子林图》及其清宫仿画研究
梦里周庄
书 画
周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