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客观评价
2016-07-20夏风梅
夏风梅
摘要: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奋斗努力的目标是为了使中国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这是继1956年《论十大关系》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因而客观评价其工业化道路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评价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产生的国内外背景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产生的国际背景
苏共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中揭露了许多斯大林时期的社会问题,并将斯大林的所有作为彻底否定,并引起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员内部的思想混乱,这些国际因素也引发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思考。1956年10月,东欧剧变。那段时间,波兰的局势动荡不安,而匈牙利的局势就更能称得上风雨飘摇了。23日,布达佩斯的几十万群众游行示威,要求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随后成立的纳吉政府宣布退出华沙组织,并呼吁联合国援助。一直被人们认为只有互帮互助同志式关系和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社会爆发出如此激烈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都成了随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产生的国内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三大运动的胜利,随即又快速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以及三大改造等,可以说是高歌猛进,于此同时我国国内也显现出不安宁的因素。在国际形势上收到苏联事件和波匈事件等的影响,国内形势上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了工作过粗、形式太过单一、力求高速等一系列问题,在国内国外双重形势的影响下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外加在经济建设中我们产生了冒进现象,导致了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一系列紧张状态,并伴随着一些新情况的产生。这些新情况的产生恰恰说明国内外部矛盾即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内部层内部矛盾,因此在党和政府将工作重点由革命转入建设之际,怎样正确人民内部矛盾是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大重点。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诞生,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奠基者的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第一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基础,便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1]。列宁认识到社会生产中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两大重要方面,并从这两大方面出发,对上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并对生产资料生产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影响和作用也做了具体地分析后,结合俄国当时国情,列宁提出恢复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于当时的俄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说:“如果不挽救重工业,如果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无法建成任何工业。”[2]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放在重工业的发展上,于此同时必须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不能孤立发展重工业而忽略其它两个。毛泽东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于列宁的这一思想,并在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实践中处理重、轻工业和农业三者关系时加以运用。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
总体来看,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体系中内容比较丰富的一块,作为斯大林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斯大林认为在工业化发展中应将农业作为工业的主要经济来源。他继承并发展了列宁关于工业化思想中应优先发展“四化”和重工业的观点,并指出在工业化发展中的中心和基础是大力发展重工业,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我们共产党从发展重工业来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3]在当时俄国的国内外环境下,从重工业开始是苏联的国家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对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客观评价
(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探索中的伟大成就之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时期工业化道路的总特点就是工业化建设和制度变革同时进行。在探索工业化道路进程中,毛泽东认为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实现三大改造。究其原因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方面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是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必经之路。这两个步伐必须同步,是一个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两个方面。必须使两方面任务密切结合、协调发展。[4]
伟大成就之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坚持重,轻工业和农业这三者的协调发展。作为工业化的核心的重工业,必须给与优先发展,但是绝不能因此忽视生活资料的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水平,所以必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毛泽东从农业国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强调工农业发展必须同时兼顾,并把这一认识上升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毛泽东对农业、重、轻工业关系的阐述为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并且影响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程中的历史局限
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既为当时我国的工业化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今天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毛泽东作为初始阶段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第一人,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而毛泽东的工业化道路思想作为时代产物,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和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其一是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发展工业化没有贯彻始终。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第一年我国取得了自1949年建国以来最好的经济成果,在初步尝到了工业发展带来的甜头后,党内出现了冒进的错误思想,进而将农业发展抛之脑后,并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尤其是在重工业部门。这一错误思想不断滋生,导致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再加上苏联背信弃义,单方撕毁合同。随之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生产连年急剧下滑。其二是在粗放并高速的工业化推进方式下,忽略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毛泽东在初步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继承斯大林的做法,将生产要素的投入作为主要依靠,无可避免地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走上了粗放型的工业化道路。并将速度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标志,大力推行超赶战略。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在重速度轻效益的情况下,单位投资效益和国民经济总体效益一再下降,出现高投低产,最终制约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尽管毛泽东探索工业化道路历程中有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毛泽东工业化道路的否定。正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改变了曾经落后贫穷的面貌。同时这些经验教训也对我们今天科学地探索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列宁.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斯大林.斯大林论工业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4]李连根.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启示[J]黑龙江.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