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厉家菜

2016-07-20木匠

北广人物 2016年17期
关键词:御膳房菜馆肉片

木匠

北京有很多私房菜馆,名气最大的恐怕就得说是厉家菜馆了。其实严格说来,厉家菜并不是厉家的菜,而是宫廷菜。

如果你去后海打听羊房胡同11号,住在附近的人都知道,除了会给你指路,还会好心地提醒你一句:“是去厉家菜吧,去那儿吃饭可贵。”

另外,美国有本畅销书叫《一生要做的1000件事》,说如果你这辈子要做1000件事的话,其中有件事就是要到厉家菜馆去吃顿饭。由此可见,厉家菜的名气有多大。

厉家菜馆的创始人叫厉善麟,他的祖父厉顺庆是慈禧当政时的内务府督统,御膳房就是他负责管理的部门之一。当时,慈禧老佛爷和光绪皇帝吃的每一道菜,都要经他品尝。1908年,他离开宫廷以后,依照记忆,将微多御膳房菜的做法写了下来,这本菜谱就威了厉家的传家宝。

厉善麟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还跟梁思成学过建筑,退休前是首都经贸大学数学系的教授,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有意思的是他的名片上用繁体字印着“厉家菜创办人、顾问、应用数学教授”,老人说之所以要印上“教授”的身份,是不想让别人误会他“只是个厨子”。在他的记忆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是非常富足的,仅下人就有30多个,大大小小的房间一共有90多间。院内不仅种植了很多漂亮的花草,还养了梅花鹿、孔雀、仙鹤等。可祖上传下来的这份家业很快就被他的父亲败光。到他11岁时,家里所有的老宅子就都卖光了,全家人搬到了羊房胡同租来的三间平房里。羊房胡同原是明宫御膳房存放活羊的地方,当年御膳房总管的后人沦落至此,也很让人唏嘘。

厉善麟不但喜欢吃,也喜欢做,从小没事就爱往厨房跑,看家里的厨师是怎么做菜。父亲看他喜欢做饭,就将祖父写下来的宫廷菜单传给了他。

据厉善麟的长女、现厉家菜馆的掌门人厉爱茵说,打她记事起,家里的饭都是父亲做,父亲看不上别人做的饭菜,觉得不够讲究。当年,他们一家七口挤在三间简陋的小平房里,每目的饭菜却是相当丰盛,可谓“三天一小席,五天一大宴”。过年过节,父亲就更有的忙了。和其他老北京人家一样,厉家也会在年前准备许多熟食,像酱肘子、糟鱼、炸丸子、麻豆腐、芥末墩、腌酱黄瓜什么的,在厉爱茵的印象中,厉家就没买过外面的熟食。

厉老先生有三女一子。他在做饭时,很喜欢让孩子们在厨房给他打下手,一来二去,孩子们也都成了名厨。厉爱茵还记得小时候她最喜欢吃父亲做的抓炒肉片了,一次,她向父亲提出想学这道菜。父亲便带她上了街,从选食材开始,一直到肉片出锅,每道工序都讲得明明白白。并告诉她:“抓炒肉片,听起来简单,其实做好不容易,要选猪里脊肉,用剪刀绞去筋膜,切厚薄一样的片,下料后用手抓一下。这一抓就显功夫了,筷子拌的还真不行。炒的时候要下急火爆,这样炒出的肉片才嫩。”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训练,才有了1984年国庆节,在央视举办的“国庆节宴会邀请赛”上,由厉老先生设计菜谱,二女儿厉莉代表厉家参赛,最终在二千多名参赛人员中一举夺得冠军的佳话。

厉家菜出名后,很多人都劝厉老先生开家菜馆,将厉家菜发扬光大。经家庭会议讨论,大家一致同意,从三间平房中腾出一间房来做餐厅。厉家菜馆就这样开业了。

最初,客人来厉家菜馆吃饭不能点菜,做什么吃什么,每人最低200块钱的消费标准,而且每天只供应一桌晚餐,不“翻桌”……这个在现在看来貌似很有个性的规定,其实当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腾出来的那间11平方米的小屋只摆得下一张桌子。厉家菜又很费功夫,不能做到客人点什么现场做什么。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本钱,如果任由客人点菜,进货都进不起。至于只供应一桌晚餐,那是因为当时厉老爷子还没退休。

因为地方偏僻,价钱不菲,很长一段时间,来的客人并不多。直到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老外——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他在吃完以后,兴奋地对厉老爷子说道:“真是太好吃了,你不用做广告,我只要在使馆区一说,你这里就推不开门了。”果然没过几天,各国驻华大使和跨国公司的大老板们就蜂拥而至了,如果不提前半个月预订,肯定是吃不上的。来过厉家菜馆吃过饭的名人还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美国前国务卿贝克、英国前首相梅杰、加拿大总理克拉克、拳王阿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金庸、成龙、张国荣等等。

现如今厉家菜馆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老店还在羊房胡同11号这个窄小的院子里,但已在北京、上海、澳洲和日本东京都开了分店。在北京乘公交车

启功

启功,字元伯,一作元白,生于1912年7月26日,满族,满姓爱新觉罗,是大清雍正帝的九世孙,当代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曾任教十辅仁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和古文学字。1949年以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因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启先生去世前两年,曾多次谈到自己的“白话诗”,称最得意者,是八首《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

其一(写在车站等车不至)

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脑费疑猜。

东西南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

坐不上,我活该,愿知究竟几时来。

有人说得真精确,零点之前总会开。

其二(写许多车一起来,老人无所适从)

远见车来一串连,从头至尾距离宽。

车门无数齐开闭,百米飞奔去复还。

原地站,靠标竿,手招口喊嗓音干。

司机心似车门铁,手把轮盘眼望天。

其三(写车上人多,车门刚开即闭)

这次车来更可愁,窗中人比站前稠。

阶梯一露刚伸脚,门扇双关已碰头。

长叹息,小勾留,他车未卜此车休。

明朝誓练飞毛腿,纸马风轮任意游。

其四、其五(写上车后对拥挤的感受)

铁打车厢肉做身,上班散会最艰辛。

有穷弹力无穷挤,一寸空间一寸金。

头屡动,手频伸,可怜无补费精神。

当时我是孙行者,变个驴皮影戏人。

挤进车门勇莫当,前呼后拥甚堂皇。

身成板鸭干而扁,可惜无人下箸尝。

头尾嵌,四边镶,千冲万撞不曾伤。

并非铁肋铜筋骨,匣里瓷瓶厚布囊。

其六(写到站了,老人着急,越挤越下不了车)

车站分明在路旁,车中腹背变城墙。

心雄志壮钻空隙,舌敞唇焦喊借光。

下不去,莫慌张,再坐两站又何妨。

这回好比笼中鸟,暂作番邦杨四郎。

其七(写老人被人推挤下车)

入站之前挤到门,前回经验要重温。

谁知背后彪形汉,直撞横冲往外奔。

门有缝,脚无跟,四肢着地眼全昏。

行人问我寻何物,近视先生看草根。

其八(写车站站牌挪位,老人眼神差找不到站牌)

昨日墙边有站牌,今朝移向哪方栽。

皱眉瞪眼搜寻遍,地北天南不易猜。

开步走,别徘徊,至多下站两相挨。

居然到了新车站,火箭航天又一回。

猜你喜欢

御膳房菜馆肉片
锅巴肉片
酒后垂钓不幸溺亡 索赔无据驳回诉请
扔出去的球
夏季爽口第一茶——中医御膳房版酸梅汤配方
美味的水煮肉片
夏季爽口第一茶一一中医御膳房版酸梅汤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