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2016-07-20王常静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现状

王常静

【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只有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才能找到突破制约的有效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6-02

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特征以及新时代条件下出现的宗教新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开展状况亟需进一步探究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现状调查

1.教师疏于讲解引导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部分老师没有将宗教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也很少在教学中进行正面引导。具体表现为:第一,不想。教师潜意识地认为这些都是党政宣传等部门的职责,不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范畴,没有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必要。第二,不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会自动疏远教学中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即便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当中设有“党的宗教政策”一节,许多老师也基本上就是一带而过,至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中基本就没有阐述,就连《形势与政策》课程也是当社会出现突发性宗教事件时才会设个专题讲一讲,平时就没有列入教学计划。第三,不提。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遇到学生的突发提问或主动咨询时也是有意回避、不愿多提,经常是要么简单归于党的政策规定要么建议学生自己去网络查询要么直接转移话题,无法开解学生的内心疑惑、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2.学生存在迷茫偏激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对于宗教以及宗教问题知之甚少,很多学生不明白如何辨别宗教与邪教、区分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何物。但在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中玄幻、神怪、盗墓、占卜、星座、面相、八卦等各种信息充斥着他们的精神世界,由于缺乏科学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他们大多都是在这些精神漩涡里随波逐流、茫然迷惑,即便有些大学生选择了一些宗教信仰也很难说清“为什么信、信什么、怎么信”等一系列问题,只是觉得“信了就信了,信与不信也没多大差别”。基于这种精神世界的认知缺失和迷茫,大学生群体一旦遇到与宗教相关的问题时往往存在着反差极大的两极化现象:要么是表现为无知所以无畏,不结合国际和国内局势对宗教问题的分析肆意评论,不考虑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对宗教事件的解决随意支招,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蛊惑通过网络制造反动舆论,影响社会稳定;要么是表现为无动于衷,认为那些问题跟自己的人生成长和生活现状没有关系,什么科学的宗教观点和理论更是没有一点用处,也没有一分兴趣。总之,大学生群体对于宗教问题的表现或是空白化、或是娱乐化、或是茫乱化、或是偏激化,处于一种亟待整肃和引导的不良状态。

3.教学缺乏具体目标

首先,教什么?实践中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认为只是一句“宗教信仰自由”,别的就没什么了,所以在教学中也不知道应当如何选择、如何安排相关的宗教理论知识,无法突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教学重点。其次,怎么教?由于教学内容的欠缺和教育意识的淡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才能收效甚佳这一问题很少思考,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和打压模式来进行理论灌输,缺乏关于此方面的教学方法改进的动力和方向。最后,教会啥?也就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和实现什么样的能力培养目标。经常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讲宗教到底是想让学生们有宗教信仰呢还是不能信仰宗教呢?”“宗教信仰到底对不对呢?”等等,这就反映出老师们没有弄清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以及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是什么,不知道通过自己的教学需要教会学生哪些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在教学中迷失了目标方向。

4.教育教学相互脱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高校校园的教育和宣传基本上体现为两种路径:一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与宗教相关的活动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宗教观教育的效果;二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阐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和观点引导大学生宗教素质的养成。二者之间本应是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但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们都开展了哪些与宗教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无法将活动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效联系,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作为宣传活动组织部门未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取得沟通联系,也无法提升教育活动的理论高度和教育深度,且毕竟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有限,也直接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度和宣传力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的最终结果就是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而使理论部分得不到有效支撑,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内容空洞,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

二、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现状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之所以遭遇现实瓶颈,是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分不开的,具体包括:

1. 教育主体的认知

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宗教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知之甚少,缺乏对宗教来源、本质、特点和作用等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选择了解不够,政治警惕性不高,没有意识到宗教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深刻影响。

2.教育受体的心理

当下大学生在认知事物方面对于自认为于己无关的未知事物往往会无动于衷,不愿对事物形成科学认知,只是凭借自身的个人喜好和价值观念来判定事物的好坏,选择接受还是摒弃,且一旦形成认知,则会极力排斥其他思想认识的渗入,甚至面对过多的说教还会激发其内心的反叛情绪。

3.教学内容的设置

从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看,现有教材中涉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和观点的内容非常有限,且仅有的这些内容也没有从理论的高度去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待宗教信仰的立场、观点和基本理论,不能使大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现实中发生的宗教问题,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教学活动的开展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各行其是,互不关联,重教育活动轻教学引导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模式极易给学生造成可有可无、急功近利的印象,破坏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平衡关系,难以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最终导致教育效果的大打折扣。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只有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才能找到打破瓶颈制约的有效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

参考文献:

[1]张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5(5)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GH—334)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现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