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北踢鼓秧歌武术特点与发展探析

2016-07-20赵迎辉

运动 2016年15期
关键词:秧歌表演者武术

赵迎辉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基础教研室,山西 朔州 036000)

晋北踢鼓秧歌武术特点与发展探析

赵迎辉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基础教研室,山西朔州036000)

踢鼓秧歌是极具我国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起源发展皆在山西,踢鼓秧歌是山西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踢鼓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宋朝时,已经形成了踢鼓秧歌的原型,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不断的完善,形成今天的踢鼓秧歌艺术形式。本文以晋北踢鼓秧歌武术特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晋北秧歌武术特点进行分析探究,加深人们对踢鼓秧歌的认知,促进踢鼓秧歌的推广和传承。

晋北;踢鼓秧歌;武术特点;探析

山西省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的省份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更是具有“民间舞蹈的故乡”的美誉。踢鼓秧歌作为晋北地区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自身粗犷刚劲的艺术特点,深受广大人们群众所热烈追捧。相传从宋朝发展至今,踢鼓秧歌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在节庆时期重要的表演节目。踢鼓秧歌是一种集合式的艺术表演形式,其集合式主要表现在踢鼓秧歌集合了舞蹈、武术以及戏曲艺术等多种形式,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民间舞蹈形式。本文以晋北踢鼓秧歌武术特点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对晋北踢鼓秧歌的武术特点进行全面地了解,对晋北踢鼓秧歌能够更好地进行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踢鼓秧歌的起源和发展

踢鼓秧歌是起源和流传于山西省朔州地区的民族舞蹈,是山西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代表。踢鼓秧歌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根据从事踢鼓秧歌表演的老艺术家介绍,踢鼓秧歌最早起源于宋朝,是当时群众为了纪念梁山英雄劫狱成功,在每年的元宵节举办的欢庆活动。表演者通过简单的装扮,扮演着不同的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以锣鼓伴奏进行表演,一方面为了纪念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另一方面为庆祝元宵佳节而营造气氛。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表演者的舞蹈表演形式,逐渐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成熟的踢鼓秧歌舞蹈艺术形式。

踢鼓秧歌民族舞蹈盛行于山西省的众多地区,和当地的人文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山西省各地区的地理位置来看,山西省处于北温带,根据地理知识可知,纬度越高的地区,所经历的冬季时间就会越长,漫长的冬季也是劳动人们的农闲时节。在闲暇时节,人们需要一定的娱乐方式满足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这就为踢鼓秧歌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山西省处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名的交汇处,当代居民具有典型的汉族人民的粗狂、豪放的特质,也具游牧民族质朴刚毅的性格特点,两种民族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当地人的性格特点,也为踢鼓秧歌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奠定了基础。

晋北人民对踢鼓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民警舞蹈艺术形式地继承和发展,同样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地继承和发展。根据踢鼓秧歌老艺人对传说的述说可以看出,对传说中故事的纪念,也是踢鼓秧歌能够经久不衰,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踢鼓秧歌经历长时间的时代发展和变迁,逐渐在原有的舞蹈艺术形式中,融入了武术形式,使踢鼓秧歌形成一种特有舞蹈和武术相互结合的刚柔并济的美。

2 踢鼓秧歌的表演特征

踢鼓秧歌是一种包含了舞蹈、戏曲和武术多种艺术形式的山西民间舞蹈,其自身刚柔并济的艺术形式,深受晋北人们所喜爱。踢鼓秧歌具备比较鲜明的表演特征,首先从字面意思理解,很明显“踢”是指舞蹈者的腿部舞蹈动作,“鼓”是踢鼓秧歌中比较重要的道具,踢鼓秧歌就是因为舞蹈者的表演动作中,包含用脚踢鼓的舞蹈动作而得名。但是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的发展,踢鼓秧歌表演中,已经不再用鼓作为重要的道具,而是转变为以锣鼓点作为舞蹈的伴奏。

踢鼓秧歌的起源来源于模仿,因此踢鼓秧歌表演角色也是起源于模仿梁山好汉,经过时代的变迁,踢鼓秧歌的角色,逐渐演变成戏曲艺术中的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形式。其中“生”对应的踢鼓秧歌表演中的角色“鼓子”“疯公子”;“旦”对应的踢鼓秧歌表演中的角色“拉花”;“净”对应的踢鼓秧歌表演中的角色“落毛”;“末”对应的踢鼓秧歌表演中的角色“大脚婆”“先生”“货郎”;“丑”对应的踢鼓秧歌表演中的角色“赖老婆”“和尚”。在众多的表演中,除了“鼓子”和“拉花”需要数名表演者以外,其他角色则只需要1名表演者,踢鼓秧歌的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大场子、小场子和过街场子三种形式,一般情况下,“大场子”的表演者的人数不能少于16人。在整场表中,“落毛”在表演队伍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整场踢鼓秧歌表演的总指挥,踢鼓秧歌表演,对“落毛”这一角色的扮演着,具有较高的要求,在表演中,“落毛”要舞跳得好,还要歌唱的好,特别是要具有一定的即兴创作和演唱的能力。

投稿日期:2016-06-21

3 踢鼓秧歌舞蹈表演的武术特点分析

踢鼓秧歌的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表演者腿部动作的表演上,在整个表演队伍中,“大脚婆”“疯公子”“先生”“货郎”“落毛”等角色的动作表演很少,有时甚至只有1个动作,大部分时间都是即兴表演,以滑稽搞笑的表演,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男角“鼓子”和女角“拉花”是踢鼓秧歌的主要动作的表演者。踢鼓秧歌的武术特点,也主要是从这两个角色的舞蹈动作中进行体现的。踢鼓秧歌的独特性就是在吸取了戏曲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武术因素,使舞蹈动作表演更加刚劲有力,花而不乱。

男性表演者“鼓子”的舞蹈动作就是直接由武术动作演变而来的,其主要的舞蹈动作的设计,以大、小洪拳为基础。“大、小洪拳”是“少林拳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洪拳”以稳健为主要特点,民间有谚语称“大洪拳打一拳,七步难防”;“小洪拳”以动作灵活的特点占取优势。“鼓子”结合大小洪拳的特点和优势,在舞蹈表演中,以腿部的动作为主,“鼓子”在表演中舞蹈动作主要包括“金刚扫地”“扣步骑马式”“仙人指路”等多种样式,技艺较为高超的表演者,可以完成五脚不落地的舞蹈动作,通过“鼓子”舞蹈动作的表演可以看出,“鼓子”的腿上表演功夫,值得令人称赞,不仅表现出了所扮演角色的男子汉气概,也很好的体现出了踢鼓秧歌的武术特点。

“拉花”是踢鼓秧歌表演中,主要的女性表演角色,由于踢鼓秧歌表演本身,就是舞蹈、戏曲和武术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体,因此在“拉花”的舞蹈动作中表演中,也体现出武术性的特点。在踢鼓秧歌的表演中,“拉花”是配合“鼓子”进行舞蹈表演的重要搭档,二人之间的动作展示,都是相互配合进行的。例如,“鼓”的“踢飞脚”“拉花”的“跌籽”等。“拉花”所表现出来的动作,比较具有活泼、优美的特点。

综上所述,踢鼓秧歌是一种武术的粗犷豪放、刚劲有力,以及戏曲和舞蹈形式的柔美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4 结 语

4.1踢鼓秧歌的传承

踢鼓秧歌不仅是山西地区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踢鼓秧歌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素质、活跃舞蹈者的身心的功能,还具有极高的娱乐性和观赏价值,踢鼓秧歌对于舞蹈者和观赏者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经济时代发展,使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都在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对于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来说,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缺失,因此对踢鼓秧歌舞蹈艺术形式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踢鼓秧歌的创新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踢鼓秧歌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只有在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性发展,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沿承发展下去。

[1]范金荣,踢鼓秧歌的渊源及演变[J].民间文化,2000(11).

[2]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G852

A

1674-151X(2016)08-14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5.074

赵迎辉(1987—),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秧歌表演者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昌黎地秧歌
扭起秧歌,留住记忆
手称扑克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