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渤海国遗址随感
2016-07-19陈龙江
陈龙江
久闻渤海名,今幸见真容。近日,有幸赴渤海国遗址一行,探访古迹,遥想当年,抚今追古,感慨良多。
一行人先来到了镜泊湖中的城墙砬子古城遗址。船行镜泊湖中多半个小时,来到一座小岛,山峰耸立,树木阴翳,一条石阶小路蜿蜒其间。沿着小路穿行而上,枝条拂面,野花拦路,空气中弥漫着世外山林的隐秘。终于登到山顶,于悬崖绝壁之间,苔藓藤蔓之下,齐整整的露出一带石墙,这便是古城遗迹了。据学者考证,这里曾是渤海国上京路湖州城,石垣壁立,城高地险,千载之下,风貌仍见。
遥想起渤海国初兴的时光。公元698年,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年份。阿拉伯帝国与东罗马帝国的战争仍在持续,迦太基再次沦陷。东方大唐帝国的则天武后年事已高,武氏宗族开始觊觎大位,久废的庐陵王李显终于恢复了太子之位,帝位之争初现端倪。东北亚的局势一样不平静,日本在大化改新后狼顾东亚,新罗统一三韩后瞩目辽东。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在今天吉林敦化县敖东城,人在首领大祚荣的带领下定都建国,国号为“震”,这便是后来声名威震东北亚的渤海国。渤海国建立的这一年,吟哦“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和在唐日交流史上留下佳话的阿倍仲麻吕出生了,或许这也注定了渤海国与这两个帝国间割舍不断的情丝。据方志记载,兴起后的渤海国面临着周边民族的压迫和侵扰,特别是契丹,成为困扰渤海国于始终的难题。正是为了抵御契丹,渤海国在镜泊湖中岛上建立了军事要塞。历经千年风霜,留下了这一段屹立不倒的石墙。登墙四望,镜泊湖色,一览尽收,感慨系之,成小诗一首,忝录于下。
记访渤海国古石城
击水镜泊访古城,
石垣湮没密林峰。
倏忽千载谁纪事,
渤海惟在方志中。
离开古石城,来到了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遗址,也就是我省东南部的宁安市渤海镇。自从公元755年渤海国第三代国王文王大钦茂迁都到此,中间虽有反复,但这里作为渤海国最重要、时间最久的都城,成为了渤海国乃至东北亚的中心。走在遗址公园里,只见宫墙高大,宫门巍峨,想见当年渤海王宫的恢弘气势,宫禁森严,或许也会有几许红颜长恨、白首闲话吧。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遗址边随处可见的建筑构件或生活用具的残片,片片断砖残瓦,仿佛从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走来,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岁月。那是公元926年的春天,历时229年繁荣兴盛的“海东盛国”,传到了第15代国王大撰手上,终于走到了尽头。挥舞着野狼旗帜的契丹铁骑飞驰在首领耶律阿保机背后,呼啸而来,踏破京华。渤海国灭亡了,渤海的臣子黎民四散流亡,渤海的城市宫闱一炬燃尽,渤海的文物昌明湮没无闻。随后在渤海故地建立的东丹国,也在“小山压大山”的宫廷故事里为渤海演绎了最后一幕戏剧,大幕落下,曲终人散,只留下这片片残瓦,还记着那渤海的兴盛,大唐的风流。不善文辞,于格律更无研究,只是触目伤怀,感慨难抑,成七律一首,贻笑于大方,聊作以记怀。
访故渤海国东京城随感
断垣残壁旧都城,千载犹记渤海兴。
大王曾传十五世,车书本与长安同。
百年梦华一朝醒,耶律铁骑夜入京。
小山炬火大山覆,只留片瓦忆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