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文化对贬谪士人的影响浅析
2016-07-19周艳舞
周艳舞
[摘 要]自唐宋时期以来,赣南因地处偏僻,为瘴疠之地,自然环境恶劣,而成为了朝廷贬谪士人的容身之所。被贬之后,士人们以其学识人品和为官之道,影响了赣南的文化发展,同时,赣南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了贬谪的士人们。
[关键词]赣南文化;贬谪士人;影响
贬谪赣南地域士人以他们的学识和人品以及为官的清正廉明深深地影响着赣南人民,使赣南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他们在影响推动赣南发展的时候也受到了赣南文化的影响。王水照在其自选集中说“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条件的制约;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也不可能在完全封闭自足的心理结构中进行创作,必然接受社会环境、时代思潮的深刻影响。”[1]其实不单是文学,其他方面也是这样,贬谪士人置身赣南,赣南文化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理学思想的影响
自周敦颐在赣南创立理学,二程在赣南从师周敦颐以来,许多理学家都纷纷来到了赣南,传播理学,使赣南的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贬谪士人也因为身遭贬谪之难流落在此,他们在这里受到了周敦颐理学思想的熏陶,“近世推本周程,以为授受之源在此。乃若名贤自比而南,往返去留,士皆得亲其謦咳。”[2]周程的理学思想经理学家和贬谪士人的努力而逐步地发展。
张九成,字子韶,是理学家杨时的学生,曾谪居南安十四年,“在南安十四年,每执书就明,倚立庭砖,岁久双趺隐然。”在南安的这十四年里,他著书立说,他的大部分著作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南安古称横浦,所以张九成自号横浦居士,并把他在南安所作的集子取名为《横浦集》。张九成在赣南学习、传播理学思想,并且在二程“格物穷理”的基础上,提出“仁即是觉,觉即是心。因心生觉,因觉有仁”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心即理”说,将心与理结合起来,充分融合了儒学和佛学的思想,援“佛”入“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开辟了自己在理学思想的新领域,将“心”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从而开启了心学。张九成心学思想的形成,与周程、与赣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周程的理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形成基础,而赣南则是萌发地。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南宋末年,因得罪权臣丁大全,刘黻被贬至南安军。刘黻来到南安也深受理学思想的熏陶,“黻至南安,尽取濂洛之书,摘其精切之语,辑成书十卷,名曰《濂洛论语》。”并在此留下了大量的作品,除了《濂洛论语》,还有许多的诗文。他熟读周程之著作,并摘录成集。在他贬谪赣南的作品中,也在许多首中多次提到周敦颐理学思想的影响:“千派万流同一水,来从濂洛洗人心。“(《道源》),“此邦风物多淳古,曾识濂溪与二程。”(《横浦有感》),“儿童游里巷,犹喜说周程。”(《周程三先生书院》)刘黻一再地提及周敦颐理学思想,周敦颐理学思想在赣南已经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对刘黻自己也从思想上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二、当地士人的影响
赣南人好客重礼并不因为贬谪士人们是被贬之身而冷遇他们,相反地,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感情。赣南“为先贤过化之邦,有中原清淑之气”,素有不少“抗节笃志”之士。
苏轼贬谪流寓赣南期间即与这类人士交往频繁,阳孝本是其中之一。阳孝本字行先,赣县人,他学博行高,理学家杨时曾向朝廷举荐他。他隐居于通天岩二十年,苏轼初到赣南即慕名拜访,两人言谈甚欢,有相见恨晚之感。他们相邀同游八境台、郁孤台、祥符宫等,苏轼对阳孝本的高风洁行非常推崇,为其作《玉岩隐居阳行先真赞》,称赞他“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3]并且苏轼还赠诗于他:“空空惟法喜,心定有天游。摩诘原无病,须洹不入流。苦嫌寻直枉,坐待寸田秋。未入麒麟阁,已逃鹦鹉洲。酒醒风动竹,梦断月窥楼。众谓元德秀,自称阳道州。拔葵终相鲁,辟谷会封留。用舍俱无碍,飘然不系舟。”(《赠玉岩翁阳孝本》)诗中高度赞扬了阳孝本远俗养志、一心向学的品格,也流露出苏轼对其能够“用舍俱无碍,飘然不系舟”表示钦慕。
王原是在赣南士人中最令苏轼感动的人。王原字子直,号鹤田居士,他对苏轼的才学人品倾慕不已,苏轼流寓虔州时他“从之游”,后来还不远千里专程探望苏轼于岭南儋耳,并与苏轼相依七十余日。苏轼《东坡志林》记载:“绍圣元年十月三日,始至惠州,寓于嘉寺松风亭,……明年……虔州鹤田处士王原子直不远千里访予于此,留七十日而去。东坡居士书。”王子直的行为充分表现了赣南人正直、重义的精神风貌,苏轼对他心存感激,作了两首诗送给他:“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桔千头。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赠王子直秀才》),“米尽无人典破裘,送行万里一邹游。解舟又欲携君去,归舍聊须与妇谋。闻道年来丹伏火,不愁老去雪蒙头。剩买山田添鹤口,庙堂新拜富民侯。”(《王子直去岁送子由北归,往返百舍,今又相逢赣上。戏用旧韵作诗留别》)第一首诗表现了苏轼对王子直的感激之情及对他的美好祝福,而透过第二首诗又传递出一个信息,即王子直不但远至惠州探望过苏轼,而且还“往返百舍”送其弟苏辙北归,王子直对苏轼兄弟真是仁至义尽。
张九成贬谪南安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闭门苦读、著书立说,他觉得南安是不可久留之地,不但因为它是“瘴疠之地”,而且他还感觉这个地方的人粗俗,没有文化修养,与之难以沟通,这让他在精神上十分苦闷。翻阅张九成《横浦集》,其中一首《有客》是其少有的写与赣南士人交往之作:“春雨止复作,闭门无与居。童奴告予言,有客叩吾庐。束带出见之,颀然一丈夫。手携一尊酒,辞气何晏如。谓言久闻名,曾未瞻簪裾。天寒宜饮酒,一聊以娱。盘飧亦草草,蔬果间溪鱼。颜色温胜玉,言谈贯如珠。岂期有道者,而来警我愚。酒酣意两适,心闲乐有余。四海元有人,君勿轻荒区。”张九成在诗中没有说明来客的姓名,我们今天已无从追究他是何人。但是诗作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他们言语投机,客人的到访让张九成精神愉悦,也改变了张九成对赣南人的成见:“岂期有道者,而来警我愚……四海元有人,君勿轻荒区。”让他对赣南人的看法有了改变,认识到偏僻荒远之地,也许正是卧虎藏龙之地,有世外高人隐逸于此。
三、佛教的影响
唐、宋时期,赣南“佛”、“道”二教渐为盛行,修建了不少寺院宫观,而晚年的苏轼对佛老的兴趣也日趋浓厚,在赣南期间,游览寺观、拜访高僧成了他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与佛教在赣南发展的盛况相应,长期以来,在赣南客家人中有着浓郁的佛教气氛,史称其‘好佛信鬼,殊为事实。苏东坡被贬途经赣州,也颇受这种气氛的影响,他出没于诸寺院,访僧问道,流连忘返。”[4]
苏轼在赣南所游历过的寺观,有确切资料记载的有光孝寺、天竺寺、景德寺、传法寺、慈云寺、南塔寺、常乐院、崇庆禅院、显圣院、祥符宫等等。其中不少的寺观都留有他的诗作,如景德寺、慈云寺、显圣院、崇庆禅院、天竺寺。他对当时号为“江南壮丽为第一,其费二千余万”的崇庆禅院藏经楼赞叹不已,并作《虔州崇庆禅院经藏记》。而且他与寺观里的僧人频繁往来,如崇庆禅院的僧惟长老、景德寺的荣师长老、慈云寺的明鉴长老,并与他们相互作诗唱和。其中苏轼与僧惟长老的交情最深,僧惟号南禅,居于崇庆院,苏轼过虔州时数与之唱和,对南禅长老十分推崇和敬重,作了多首诗赠予南禅,其中有两首诗《乞数珠赠南禅老》和《再用〈数珠〉韵赠老》苏轼用戏谑的语气表示了对南禅长老的敬重,禅味十足,并作《长老真赞》:“道与之貌,天与之形。虽同乎人,而实无情。彼真清隐,何殊丹青。日照月明,雷动风行。夫孰非幻,忽然而成。此画清隐,可谒雨晴。”苏轼以此禅味极深的赞表示了对南禅修行境界的推崇,也可看出苏轼非常羡慕南禅这样的得道高僧,同时在其内心对佛教充满了渴望和景仰。如果我们审视苏东坡宗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赣南是其中重要的心灵驿站。
四、其他方面的影响
贬谪士人对赣南的风光景物的秀美十分赞叹,“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这是苏轼《江西一首》中的诗句。苏轼在赣南虽然寓居赣南时间不长,但他才情横溢,所到之处必挥毫作诗,其描绘赣南景物、山川古迹的诗作非常多。其他贬谪士人如赵、张九成、刘黻等均有描绘赣南的诗作传世,如赵登郁孤台、章贡台及与周敦颐唱和之作,张九成数次春日出城游历之作,刘黻游历前辈贬谪士人留下的陈迹而有感之作。他们找到了排遣贬谪苦闷心理的方式,自然山水的慷慨赐予转移了他们的视线,使其得到身心的舒泰和解脱,赣南的山川景物令贬谪士人们感触很多,关于这类作品论文前几章已有相关文字论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除了山川景物之外,赣南的风俗人情对贬谪士人影响较大。兹举两例作为佐证。赣南有数地产茶,赣南产茶开始于唐代,经过宋代的发展,明清两代更盛,赣县、南康、大庾等均是赣南的产茶区。宋末以来,赣南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名茶,其中就有南康的焦溪茶。焦溪在南康县西三十五里,源出锅坑,流至浮石,并汇入章水。在贬谪士人当中,不少人提到了赣南南康的焦溪茶,其中就有宋代的苏轼、张九成和刘黻,他们三人并有诗作谈及焦溪茶:“渺渺疏林集晚鸦,村村烟火梵王家。幽人自种千头桔,远客来寻百结花。浮石已干霜后水,蕉溪闲试雨前茶。只疑归梦西南去,翠竹江村绕白沙。”(苏轼《留题显圣寺》),“上有石天下无,霏霏吐出焦溪腴。龟泉二湛康庐如,瓦鼎才跳鱼眼珠。顾我常苦书肠枯,一汲河润九里余。山精木怪不作魔,浇过秦论风生裾。几回唤醒眉山苏,诗句零落樵与渔。向非朔洛
角植党,焦溪安得声价俱。似闻东观罗遗逸,烦君纪上图经书。(刘黻《焦溪茶》),“我谪庾岭下,年年饷焦坑。味虽轻且嫩,越宿苦还生”(张九成《勾漕送建茶》)
他们都在赣南品尝过焦溪茶,对焦溪茶评价很高,刘黻更是认为苏轼的到来提高了焦溪茶的知名度,使他身价倍增,“几回唤醒眉山苏,诗句零落樵与渔。向非朔洛角植党,焦溪安得声价俱。”从另一方面来看即苏轼他们非常喜欢赣南焦溪茶。苏轼《留题显圣寺》诗中“幽人自种千头桔,远客来寻百结花”说到的是南康的另一种物产--南康甜柚,苏轼游历南康时,品尝了南康甜柚后留下了诗句。如今的南康甜柚已经蜚声海内外了,南康也在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甜柚之乡”。
参考文献:
[1]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第2页。
[2]同治版《南安府志》卷20,艺文三,欧阳守道《重修南安军学记》,第502页。
[3]苏轼《玉岩隐居阳行先真赞》,《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075页。
[4]林晓平,《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