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鸿篇巨制述盛世 建设小康谱华章

2016-07-19陆奇

黑龙江史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十堰十堰市

陆奇

勤羊辞旧千家喜,顽猴闹春万户福。农历丙申猴年春节将过,人们还沉积在过年的喜悦之中。《红楼梦》有一句话:“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时很神奇。3月初的一天,余忽然接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志友的电话:报名李德甫,正在编撰《方志繁荣文化》,欲引用您主编《中国现代方志学》中台湾编纂地方志的2000余字资料,是否可以?余曰:资源共享,当然可以。于是,德甫很快寄来函件,余签名“同意”返回。然后,德甫寄来《十堰市志》(简称《十堰》),余愿意学习研究并发表观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记得住乡愁”,他说:“乡愁就是你去过那个地方,仍然想着那个地方”,还说:“望得见山,望得见水,望得见乡愁”。用《辞海》来定义,“乡愁”是指“思念家乡的一种伤感的情绪”,对我们史志工作者而言,“乡愁”还包括新的内容,比如对人民、对党、对祖国的深情。

笔者于1990年9月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工作时,到过十堰市参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城市问题研讨会”,并随会议考察城市建设,参观“东风汽车公司”,游览过“武当山”,当时十堰展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独特秀美的风光,给人们留下深刻而美好印象。现在阅读《十堰市志》,似有故地重游的乡愁之感。真可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百年沧桑,十堰走向复兴

这部《十堰市志(1866-2008)》(三本)(简称《十堰》)是一个长达140余年,跨达三个世纪的巨型地方志,实属罕见。因此,故究其原因,正如《序一》所言:“十堰地域旧为古郧阳府和古均州地,历史文化悠久深厚。明、清两代,仅《郧阳府志》修纂刊印就有八部。晚晴和民国,因战乱不断,郧阳地区皆未成志。共和国首轮修志时,郧阳地区行署又未修志。故十堰市市级志书自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来皆是空白。此轮修志,十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自觉肩负使命,几步并一步走,完成了《十堰市志(1866-2008)》的资料搜集和编审工作,一部记述十堰140多年行行业业历史的鸿篇巨制,即将公开出版发行。”这样,它既是十堰地域的续志,又填补了百余年历史的轨迹。这无论是历史意义,还是现实和长远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

这是一项编纂浩大的文化工程。它采用章节体,设置34卷、189章、838节和一个专记,另设序、前言、凡例、图照、大事记、总述、总附录、后记等,篇幅约400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印制成书,并编制电子版志书。2014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十堰》记述了十堰地域经历的历史时期有:远古、商、周、春秋、战国、秦、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历史时期体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

《十堰》记述至2008年,全市辖2区(茅箭、张湾)1市(代管丹江口市)5县(郧县、郧西、房县、竹山、竹溪),其下有42乡60镇。全市总人口351.03万人。总面积2368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93平方公里。十堰市气候温润,境内南属巴山,北属秦岭,汉江横贯东西,支流遍全境,山川相间,自然环境良好。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大国,十堰地域也是农耕地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发展成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同样,十堰地域也是如此。正如《前言》阐述:“志书断限内140余年时间,是十堰地域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新旧体制交替,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

改革30多年来,十堰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其中,东风汽车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车城创造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神话,十堰人写下了再造一个二汽和南水北调大移民等波澜壮阔的史诗,完成了汉江、堵河水利梯级开发和一江清水送北京的伟大壮举。现在的十堰,是世界商用之都,是国际旅游目的地,是国家交通枢纽城市,是全国卫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人民生活或上小康。像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昌盛一样,十堰从一个局部演绎了我国历史大变迁。真可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按照规范,力求编纂精品

《十堰》《前言》昭示:“新编《十堰市志》(1866-2008)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纵观古今,横陈百科,翔实记述地区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全貌,客观展示全市各行各业的发展脉络”。它时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08年。这样分类与设置时限,符合2006年国务院颁发《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湖北省地方志规定》要求的:“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十堰》的编纂质量较好地达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编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总体要求,即“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刷规范”,以及使用方便、应用性强等高标准要求。它可称为一部质量上佳的地方志文化作品、百科全书、学术著作。例如其一、观点正确,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其二、体例严谨,即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综述历史,述而不论。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内容记述的要求;其三、凡例关于编纂志书的指导思想、原则、时空范围、体裁、人物收录标准、资料来源、行文规范、特殊问题处理等要求,清楚明确;其四、资料翔实,引用数据取自以业务部门为主,包括正史、方志、档案、专著、报刊、考古、调查等,经鉴别核实使用。当代经济数据,以统计部门或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准;其五、应用性强,发挥“存史、资政、教化”的地方志性质和功能,要“借助志书,了解一地之自然禀赋,洞悉一方之民情风俗,总结过往经验教训,借鉴前人治域方略,从历史的嬗变中寻求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自然与人文的练习中发现共建和谐的方法,从英杰的业绩中汲取开拓未来的动力,推行善政,发展经济,光大文化,造福百姓。”

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十堰》正是体现了国家的要求。真可谓:“豪端岁月评古今,腕底风云话废兴。”

改革开放,全面协调发展

《十堰》较系统完整地记述了本地域,自古至今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沧桑巨变,是一部十堰地域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史的资料性文献。体现十堰地域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最新成就的集大成者,它涉面广、内容实、数据全、资料精、图片美,全景式地展现了十堰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画卷。

这30多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带领各个区县及广大人民群众,贯彻执行中央、省精神,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发展的局面蓬勃向上,发展的势头欣欣向荣,发展的成果令人振奋。其中,笔者认为有特色的突出方面体现在:

第一、经济建设全面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秉持“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方针,采取“农、林、牧、富、鱼、工、商、运、建、服”十个轮子一起转的措施,经济建设成就显著。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集体生产组织中开办农业、采矿、运输、加工和商业服务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86年,随着郧阳地委“兴工富县”战略的实施,乡镇企业勃兴。至9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个体、联营、集体一起上,工、农、商、矿、运、建六业并举的格局。至2005年市乡镇企业管理局撤销时,全市有乡镇企业8.8万余家,从业30万人,总产值118亿元。

1952年,陨阳地区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94.9:0.5:4.6,属于明显的“一、三、二”型产业结构。到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57.7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4.96忆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4.92亿元,为11.8:46.1:42.1,形成“三、一、二”格局。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487.64亿元,是1952年的58.7倍,年均增长7.8%。尤其改革开放30年,属十堰发展最快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是前30年增产率的两倍。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642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22.6平方米,农民居民人均住房30.19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1元。

第二、城乡建设焕然一新。各坚持城乡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城镇、农村的建设、发展大体三个阶段。其一、50至70年代,各县城逐步进行市政建设。1958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郧县、均县两城迁建;1967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在郧县十堰区建设,1969年12月设立十堰市(县级)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其二、80年代起,个县城及农村集镇、乡村建设发展较快,面貌焕然一新。到1994年,十堰城区中等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近4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0万人;其三、1995-2008年,地市合并后,随着西部开发、南水北调、中部崛起等政策项目在境内实施,带动地方工业和城市快速发展,十堰城区逐步建设为以汽个车城、旅游城为主要特色的鄂西北地区中心城市。2008年,十堰市区建成区59.5平方公里,城市主干道路51.41公里;给排水设施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居民休憩、园林、照明设施齐全,建成山、水、路、街布局合理,整齐有序,绿化美化,环境优雅;其四、到2008年,十堰交通已经形成铁路、公路并举,水路、陆路互补,航空建设启动的局面。

第三、环境保护绿色环抱。坚持环境保护与治理污染现结合,城乡环保大体五个阶段。其一、60年代以前,此地以农业为主,工业、交通设施较少,污染较轻。以后随着工业、交通发展,人口猛增,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保护环境尚未被人们关注;其二、1974-1982年,十堰市、郧阳地区、二汽相继成立环境保护机构,开展环境宣传、监测、治理、保护,进行环境意识启蒙教育,启动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其三、1983-1991年,开展工业、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查,制定规范性文件,逐步完善环境保护体系。推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对严重污染源进行治理,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其四、1994年地市合并后,强化环境治理,开展综合整治,实行总量控制,使环保与城乡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创建情节无害工厂、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其五、2002年后,加大环保投资■力度,逐步建立起以节能减排、治理市区江河水库工业废水、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重点的生态环保体系,开展清查放射源等专项治理活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2004年,十堰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到2008年,全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在优良水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达标率90%以上;地表水质总体量好,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类水环境标准范围内,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真可谓:“谱群星辉全志苑,书伟绩壮我中华。”

突出特色,三张名片闪光

《十堰》《前言》昭示:“志书力求各种体裁着力反映各类事物的历史与现状,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行业特点。特设‘东风汽车公司、‘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武当山卷,浓墨重彩展示十堰的自然禀赋、历史机缘和经济特色”。

第一、东风汽车公司。它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其一、十堰汽车工业而设市。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始在此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东风汽车,使十堰从延续千年的农耕社会,步入现代工业文明的光明前景。90年代初更名东风汽车公司;其二、经过40余年的发展,到2008年,已形成“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大型汽车生产与经营企业;其三、2003年,公司总部迁武汉,十堰仍保留着自60年代建立的汽车产业格局、生产规模与产业群体,其汽车地位和内在潜力依旧。

进入21世纪,东风公司提出“建设国际性汽车研究中心”的目标,在市场经济引导下,立足国内,走向世界。东风公司十堰基地,建立东风品牌商用汽车体系。东风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获“中国驰名商标十大标王”称号;2007年,东风载货车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十堰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之都。

第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它位于汉江上、中游连接处的丹江口境内,是新中国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汉江、根治汉江水患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亦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

其一、它于1958年9月1日开建,在当时经济、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条件下,投入劳力10万人进行建设,1973年完工。初期工程淹没区涉及湖北郧阳地区、河南南阳地区,共淹没县城3座,淹没耕地42.9万亩,搬迁移民38.2万人。鄂豫两省淹没区群众为该工程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其二、枢纽建成后,汉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配合中下游民垸分洪,防洪能力可提高100年一遇。自1967年11月下闸蓄水,到2008年底,效益超过560亿元,是枢纽工程投资(包括汉丹铁路在内)的56倍;其三、南水北调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总干渠全长1245.6公里,供水范围包括京、津、冀、豫、鄂五省市,近期可调水量95亿立方米,远期130亿-140亿立方米。以解决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已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武当山。它自古为中国道教名山,在一千多年的道教发展史中,武当道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唐代就被道教界尊为“七十二福地”;宋代以后,更有“南武当,北少林”之称。

武当山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不仅有以道教为主的宗教流派,还涉及武当武术、音乐、建筑、造像、雕塑、养生、文物、政治、军事、信仰、民俗、绘画、书法、诗文、楹联、工艺等各个方面。在古带典籍中,记载武当山者,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留下了丰富的武当山文化及道教发展演化的宝贵文献。

武当山,尤其是人们寄情自然、畅游山水的旅游胜地。20世纪80年代,国家恢复正当的宗教活动,尊重人们的信仰,大力修复古建筑,建设景区道路,大力发展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事业,武当山从景区规划、交通、建筑、管理、宗教、宣传、交流等方面各项配套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郁,宗教活动自由,深受国内外广大游客青睐,每年游客数以百万计,已经成为全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胜地。

1994年,武当山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玉亦含暇,毋庸讳言。笔者认为择其大要:其一、《序二》称:“地方历史只能是地方志记载”,此定义似乎“地方志包揽一切”。记得国家文化部有一文件讲,我国历史是由正史、方志、家谱组成。志虽然出于史,确有自己的体例。所以,志书也就成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被称为史家“三宝”之一;其二、《前言》称:本著“翔实记述十堰地区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全貌”,但忘记了还有“文化”这一部分;其三、述体只在各“卷”的前面阐述,而各“章”中没有阐述,当然这似乎无可非议,但各章阐述有概括内容似乎更清楚。一是有很多志书是如此,二是国家发布《十三五规划》不仅各篇有简述,而且各章亦有简述;其四、《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体裁中先设置“述”体,再设置“记”体,一般的志书都是先设置综述或总述,因为它是统领作用的,而此著则将“大事记”排列在“总述”之前,显然不妥;其五、《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体裁中设置检索体列,此著没有设置“检索”部分,这无疑是一个硬伤,故体列不全且读查不便。以上意见不一定妥当,仅供参考。真可谓:“纵观千秋,横分百业;流传四海,资质一方”。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地方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是人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开辟未来;指示要统筹协调包括地方志在内的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力量,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方志问道,以启未来;要直笔著信使,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之记述。总书记、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屋建瓴,内涵丰富,要求明确,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落实。

最后,赋诗词:

清平乐·莺歌燕舞绽新貌

——喜读《十堰市志》感赋

历史记述,阔步复兴路。奋起同心城乡舞,梦幻小康就铸。

汽车品牌开发,丹江水利灌发,武当游览胜地,明珠闪烁华夏。

赋楹联:

贯通古今志苑精品;

彰显特色盛世明珠。

2016年4月

作者: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史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社科联巡视员、副主席,北京地方志学会两届副会长,《中国现代方志学》主编,《北京社会科学年鉴》编委,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十堰十堰市
“先劝后罚”,该赞!
"竹溪物语,问漆武当"漆乡十堰首届当代漆画展作品展
A Very Scary Trip
Natural Environment in My Hometown
My Favorite Hobb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