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谱写“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篇章
2016-07-19孙舒凡
孙舒凡
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相互认同、增进共识的客观需要。国之交源于民众,民之交始于相知。丝绸之路作为沿线国家共同铺就和共同建设之路,其建设必然基于国民之间的深入交流和相互认知,否则就难以形成牢固的社会民心基础。“一带一路”涉及国家、覆盖人口众多,涵盖人类几大重要文明区域,能否形成思想的共识和感情上的维系,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把沿线各国有效地凝聚在一起,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就成为必然选择。从文化交流与合作本身的特点看,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体和交往对象非常广泛,能够扩大到社会各界和普通民众层面;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也更贴近民众,容易拉近民众之间的情感距离,达到增信释疑、沟通民众的目的。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沿线各国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客观需要。文化交流总是与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的交流融合在一起,先进科技文化的引进往往直接促进一个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从历史上看,一种有价值的发明在一个地方出现后,再传入其他地区,有效地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通过引进新的技术、新的信息,不仅能够激发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活力,而且能够缩短社会发展的进程。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来看,应该说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知识积累和发明创造。沿线各国都有必要借鉴其他地域的文明成果来推动本国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沿线各国加深文化融合、实现共同繁荣的客观需要。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拓展单一民族性文化与地域性文化的功能,因为文化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丰富某一地域文化的内涵,而且能够激发出一种内在的活力,从而有效推进其文化的更新和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觉醒。反过来,中华文化西渐后,对西方的文化更新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的事实启示我们,推动沿线国家实现文化融合和共同繁荣,就要大力推进文化交流和互鉴。只有这样,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源泉和动力。
弘扬丝路精神,坚持文化多元共生,不断拓展和强化文化认同和思想共识,努力锻造“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纽带
坚持自主发展,积极塑立主导交流与合作的文化主体。文化交流与合作发生在不同的文化源之间,只要存在不同的文化源就存在交流与合作的可能。但要实现文化交流与合作,必须首先保持各自的自主性,否则就失去了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对沿线各国来说,保持自主性,一方面要求文化交流合作主体始终坚守自身的文化传统,保持自身的文化基因,维系自身的精神血脉,使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在牢固的文化根基之上;另一方面要求文化交流合作主体具备分析判断能力,保持独立眼光,对接受什么和拒绝什么作出精心选择,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失自己文化的特性。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都有对自身文化的定位和认同,只有在文化交流合作中合理把握和体现主体性,才能奠定文化交流合作赖以形成的牢固基础。就我国文化建设而言,早在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曾指出,中华文化应“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因此,在自我建设上,我们不但要坚持继承传统,还要坚持文化创新;不但要坚持自主发展,还要广泛借鉴,努力形成和发展出自身的话语体系,从而牢牢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权。
坚持尊重差异,推动形成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正确理念。丝绸之路沿线是一个文化多元共生的广阔区域,沿线各国文化相互之间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才形成更多的参照系;也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收借鉴,成为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力的源泉。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上,我们只有尊重沿线文化的多样性,做到包容互鉴,才能不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发展。在如何对待差异问题上,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而不同”的含义表明,各文化主体虽各有不同、互有差异,但在一个共同体中却可以和谐共处、各展所长。我们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才能推动沿线文化交流与合作顺利发展。
坚持平等对话,努力确立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科学方式。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对话是解决文化间各种误解和冲突的基本方式。实现好对话,一是沿线文化主体之间要处于平等的地位,能够相互理解并对对方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对话的主要目的不是“说服”对方、同化别人,而是在对话中达成共识和理解;对话的方式当然不是“自说各话”,但也不是灌输,更不是喊话,而是中国一再提倡的“切磋”“如琢如磨”,通过对话形成共鸣,从而增加理解和信任。二是沿线文化主体之间要切实转变思维方式,即从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转向互动认知的思维模式,即交流主体之间要从对方的视角观察和反思问题。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不仅确保了交流的顺畅,也能够获得对方的尊重。三是要围绕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挖掘各自的文化资源,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和答案。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遭遇过或将遭遇某些共同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由于沿线各国文化传统不同、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角度不同,会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方式。比如面对共同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泰戈尔所阐释的印度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观念就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法。通过这种不同体系文化观念的会通和比较,使这些问题能得到较为科学的解答,同时人们的思想感情也由此得到了加深。
坚持共建共享,不断汇聚推动文化共同繁荣的强大力量。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开拓、共同维护,使之成为造福沿线人民的文明大通道。在新丝绸之路文化建设中,沿线各国只有加强合作、相互支持、互信互助,才能实现共赢;只有实现共赢,新丝绸之路文化建设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要树立思想众筹的观念,注重集思广益,无论是在合作思路还是在合作方式上,充分发挥双方或各方的智慧和创意,以共同的力量来推进和实现文化合作共建。要尊重各自的文化权益,改变单纯的文化“输入”和“输出”方式,探索建立符合各国国情的文化合作新模式,使沿线各国文化都有平等受益的机会。要以文化合作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各自的文化优势和潜能,共同推动跨文化项目的策划和建设,使文化交流合作奠定在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上。要积极倡导开放的胸襟,在合作交流中积极为对方提供便利条件和发展空间,同时倡导主动担当精神,尤其是有实力的国家要加大对其他国家文化建设的援助力度,帮助其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要认真研究沿线各国和各族人民的文化习惯和文化需求,把握文化交流的频度和热度,通过双向交流让沿线各族人民共享彼此的文化成果,积极建设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的文化家园。endprint
积极回应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关注,积极拓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平台,不断提升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不断创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交流合作机制是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创新合作机制,首先要突出导向性,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建立沿线各国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全面体现政府间的战略意图,引导文化交流合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要体现系统性,在政府层面要适时建立各层次、各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在民间层面要推动建立民间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在运作层面要着力建立文化资源整合和重大文化合作项目磋商推进机制,在支撑层面要抓紧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共性文化遗产保护及申遗的协作机制、文化人才培育机制以及文化争端解决机制等,形成不同机制的相互配合和互补。再次要注重灵活性,避免单一化和模式化,同时随着形势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对已经形成的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要继续发挥传统型平台的作用,推动和拓展沿线各国互办文化年、艺术节、文化周等,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丰富多彩的艺术成果。要借助信息技术搭建新的文化交流平台,打造网上丝绸之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沿线各国文化资讯的统筹推广和统一发布。要深度拓展文化交流平台建设的层次和范围,既要在国家、省区和地级等多个层次与沿线国家建立对应的对话交流平台,又要在各领域搭建各类专业合作平台,如举办文化展览展演活动,鼓励和支持演出团体、出版机构、文博机构参加各种图书博览、文艺展演、文物展览等;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智库的作用,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举办各种国际论坛、研讨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着力打造文化交流合作品牌。打造文化交流品牌,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艺术精品,是衡量文化交流成效的重要标志。要相互支持对方依托各自的文化资源,发挥各国艺术家的创造力,不断打造和推出各自的文化交流品牌。要推动共建一批文化合作示范项目,特别是要深入挖掘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联合打造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文艺精品,讲好“一带一路”精彩故事,进一步弘扬丝路文化精神。要围绕文化新丝路建设主题,加强版权合作,相互译介出版相关书籍,共同拍摄制作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文艺作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演艺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的文化旅游精品。
全面拓展文化交流合作渠道。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建构不同主体间的对话渠道和途径,包括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对话,不同学术团体的智库对话,以及社会团体的文化对话,引导民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合作,深植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的社会基础。发挥海外侨胞的桥梁作用,支持海外侨胞组织和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把广大侨胞凝聚到“一带一路”建设上来。扩大与沿线国家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拓展媒体交流合作的深度,推动更多广播电视节目落地周边国家。要充分依托边境口岸开展各类跨境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口岸这个窗口让沿线人民加深了解、扩大交往、增进感情。
(作者系内蒙古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张 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