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学习
2016-07-19刘秉承
刘秉承
近年来,我区共产党员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脱贫攻坚、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中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特别是受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潘志荣、王秀芝,受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丁新民、郭孝红,他们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本职岗位上作出了显著成绩。他们是我区共产党员的骄傲,全区党员要以他们为榜样,积极主动向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学习,立足本职,奋发进取,为决胜全面小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蒙语的汉族检察官
下决心学蒙语时,潘志荣已过了不惑之年。虽然打小在察右中旗牧区长大的潘志荣在耳濡目染之下也会一些简单的蒙语,但真正与牧民交流起来,还是存在着沟通上的困难,更别说用蒙语精准地表达专业的法律用语、清晰地解答法律内涵和逻辑关系了。说起学蒙语的原因,那是在办理一宗牧场盗马盗绒案中,受害牧民听着潘志荣的表述,只是一个劲儿点头,并不说话。潘志荣明白,对方并没有听懂自己的蒙语,点头这种举动只是那位牧民发自内心的淳朴礼貌而已。“万一牧民没听懂造成严重后果,谁负得起这个责任?”强烈的责任感让潘志荣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蒙语学好!
“蒙语是一把钥匙,通过它能打开牧民的心扉。”在潘志荣总结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四字要令”中,会蒙语被列为头条。2014年,潘志荣接手了一起非法占用草场案件。两个牧民私自在自家承包的150多亩草场上种了葵花和玉米。处罚当事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的牧民认识到破坏草场的严重后果和保护草场的重要性。在潘志荣的建议下,一个由30多名人大代表、牧民代表参加旁听的“草原法庭”开庭了,庭审结束后,潘志荣和牧民们围坐在草地上,用蒙语为大家把这个案子里里外外讲了个透。
对于达茂旗这样一个蒙古族牧民占全旗人口近六分之一的地区来说,用蒙语进行诉讼,不仅仅是能够让蒙古族当事人听得懂,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对于外界给他的“游牧检察官”这个称呼,潘志荣打心眼里接受,用蒙语为蒙古族当事人解释清、解释好专业的法律术语,正是他当初学习的动力,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的职业状态。
浮生只为辣椒忙
1990年初,王秀芝把刚满周岁的女儿交给自己的母亲,独自一人跑遍了东北、华北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请教专家,搜集材料,为之后的辣椒育种搜集到了最基础也是最宝贵的育种资源。
今年51岁的王秀芝是赤峰市农牧科学院蔬菜所所长,她潜心研究辣椒育种29年,把辣椒培育做成了大事业。
辣椒育种是一项繁重而又复杂的工作,从播种育苗、定植、杂交授粉、田间管理、收购验质,每个环节都关系着种子质量,不能有任何马虎大意。每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正是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时期。为此,王秀芝经常牺牲春节团聚时间,到基地指导农民播种育苗。6-7月间是辣椒制种授粉期,也是抓好种子质量的关键时期,每天早晨4点,王秀芝就要到大棚里指导制种户去雄、授粉,中午12点多才能浑身透湿地走出棚来。近30年间,她积累了百余本数据详实的田间记录,摞在一起有半米多高。
多年来,由王秀芝作为第一选育者选育的赤研系列15个辣椒新品种先后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其中赤研1号被专家们认定为居国内领先水平。这些辣椒品种在内蒙古、海南、广东、黑龙江等14个省46个地区得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410多万亩,实现纯增经济效益27亿多元。
对农技工作不熟悉的人可能想不到,仅仅是培育“赤研1号”这一个品种,王秀芝就用了10年的时间。“十年磨一剑”,对于王秀芝来说,“赤研1号”这把“剑”就是用她在闷热的大棚中沁出的汗水与对农技事业付出的心血磨成的。
支部建在联队上
在东方路桥集团创立之初,丁新民就积极向党组织申请,成立了鄂尔多斯第一家民营企业党委。作为党委书记的他,学习毛泽东同志“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宝贵经验,在骨干民工联队中建立了9个党支部,发展民工党员23名,使每年分散在民工中的100余名流动党员重新找到了党组织。2012年9月,丁新民在企业内成立了党建研究会,亲自担任研究会的会长,这也是内蒙古第一家民营企业党建研究会。
支部建在民工联队的效果究竟如何?有这样一件事可以充分说明:2006年8月的一天,洪水在海生卜浪黄河大桥工地上冲出了一条几米宽的深沟,顺沟冲向东方路桥正在施工的14#墩围堰。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白成光联队的5名党员带领50多名民工,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跳入水中,在围堰前拉起了人墙,并配合机械打桩筑沙袋,经过8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保住了14#墩围堰,把施工损失降到了最低。对于在农民工中发展党员,丁新民有自己的看法:“民工兄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基础力量,而党员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把支部建在联队上,东方路桥在修路架桥的同时,更为农民工修筑了一条转变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心路。
社区工作无小事
郭孝红从事社区工作以来,始终把如何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放在心上。郭孝红给自己制定了“五必访”要求,即居民生病必访、结婚生育必访、家庭困难必访、家中或邻里发生矛盾纠纷必访、家里发生丧事必访。她将自己的居住地址、电话和手机号码贴在办公室的玻璃窗上,并保证24小时开机,以备在休息时间居民有事方便找她。
“要做好社区工作,换位思考、微笑接待、认真聆听缺一不可,能做到以上3点,群众就会满意我们的工作,就能打心眼里支持我们的工作。”郭孝红说。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她在包头市率先建立了为居民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的“郭孝红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法律援助、健康养生、婚姻家庭咨询等服务,搭建了服务群众的新平台。
“我现在的打算是充分利用起工作室这个平台,吸引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到社区工作之中,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说起下一步工作打算,郭孝红胸有成竹。
社区工作无小事,每件事都关系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社区可以是矛盾与怨气的出生地,更可以成为和谐与安宁的大家园,“带着感情,用上真心”也许看上去平淡无奇,但这正是郭孝红做好社区工作的“不二法宝”。
责任编辑:田旭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