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选派“第一书记”的若干思考

2016-07-19郭松民

中国扶贫 2016年14期
关键词:乡绅老支书机关干部

郭松民

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改善农村社会治理结构正发挥着空前作用。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风云激荡的百年史,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村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朝廷委派的官员只到县一级,县以下主要是乡绅自治,也就是由告老还乡的官员、考上秀才或举人的读书人等依托宗法制度进行乡村治理。乡绅自治应该说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并非全是温情脉脉,如田园牧歌一般美好。因为许多乡绅同时也是大地主,动辄田连阡陌,他们在农村是压迫性的力量。到了近代,乡绅更蜕变成压迫农民的地主恶霸、土豪劣绅。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总结的那样,土豪劣绅在农村通过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等四大权力,残酷压榨剥削农民,是农村凋敝和农民苦难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迟迟无法启动的主要障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推翻的三座大山之一的封建主义,主要就是指向这个阶层。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的完成,原有的乡绅、地主阶层被彻底粉碎了,治理农村的权力转移到了农村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手中。这些人大多是翻身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中许多人都有当游击队员或民兵的经历,跟着党出生入死,解放战争时他们积极参与土改、组织支前,推着小车、抬着担架跟随大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了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对象,我们可以形象地把他们称为“老支书一代”。

“老支书一代”的特点是政治觉悟高,跟党一条心,经验丰富,在农民当中享有崇高威望。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主要通过他们实施。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承担了国家工业化的大部分成本,当时的一化三改造、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等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民为把新中国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切,没有老支书们在基层农村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没有他们带领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战天斗地,是不可想象的。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老支书一代由于年龄的原因逐渐凋零,但硕果仅存的一些老支书,仍然在新的形势下带出了全国瞩目的明星村,如吴仁宝之于华西村,王宏斌之于南街村,霍金河之于周家庄村等等,他们的成功经验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了思路。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治理农村?如何才能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这些年来,在农村治理机制方面主要进行了两种探索,一是“能人治村”,即鼓励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回乡担任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二是“海选”村民委员会主任。这两种做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驻村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就具有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去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指出:“实践证明,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改进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实乃英明之举,将在未来几年里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在笔者看来,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际上也是向我党的优良传统回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向情况复杂、工作落后的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的农村工作的成功经验。工作队到农村之后,紧紧依靠广大贫苦农民和一些靠拢党的积极分子,通过组织民兵、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动员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很快就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如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及同名电影,都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

现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与当年的工作队有很大相似之处,比如,都得到了上级党和政府的支持,都负有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使命,都有更加开阔的视野等,因此,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

不过,担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虽然拥有种种优势,但要做好工作也并不容易,如何才能迅速打开局面,促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要端正态度,要抱着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驻村任职,绝不能有镀金思想、候鸟心态,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才能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在农村开展工作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基本法宝。对于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最简单明了的概括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做群众的先生”。

如何做好“群众的学生”?在笔者看来,“第一书记”至少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明了群众的真实需求,即农民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又是什么?二是要把握当前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对本村本地的状况要进行客观分析,这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可以说,进行调查研究是“第一书记”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部分。每位“第一书记”到村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应该向上级提交有分量的调查报告,这也应该成为上级考核他们工作能力和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于“到群众中去”和“做群众的先生”,则是指“第一书记”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要在制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政策后,下力气向农民群众宣传、解释,如果农民有不理解的地方,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做思想工作,把政策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而不仅仅是“第一书记”案头的装饰物。

最后,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全部目的,都是为了使农民的主体性得以实现,因此,绝不能满足于拉一两个项目,修一两条道路。若干年之后,当“第一书记”离任时,衡量其工作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不是留下了一个坚强有力、有威信的党支部?看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是不是被调动起来?看坏人坏事是不是被打压下去?歪风邪气是不是明显减轻?等等。因为乡村社会的治理,最终还是要靠内生于乡村的、坚决跟党走的健康力量来领导,而不可能永远靠选派的“第一书记”来领导。为农村繁荣、农业兴旺、农民幸福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才是“第一书记”的根本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乡绅老支书机关干部
乡村老支书
抗击疫情 志愿同行——记通州区总工会机关干部王亚军
司法部建立机关干部荣誉退休制度
高等院校机关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文化分裂与秩序失落:《好兵》对英国乡绅文化的反思
老支书
嘉定区人大代表、常委会领导、机关干部 摄影书画作品选登
画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