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解的赣南情

2016-07-19马丽文

中国扶贫 2016年14期
关键词:国土资源部赣州赣南

马丽文

赣州是江西的“南大门”,又称赣南。这里历史悠久、山川秀美、资源富集,素有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和世界橙乡之美誉。同样,赣南还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毛泽东思想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可以说,赣南在党和国家建设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然而,这片饱经沧桑、贡献卓著的红色热土,至今在经济上仍较为落后。“十一五”末,赣南贫困人口达215.46万人,全市18个县中有11个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1419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实为罕见。

土地整治问道深山

1987年,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满怀对赣南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向苏区人民做出了庄严承诺:“赣南老区不脱贫,我们扶贫绝不脱钩。”这一诺,就是29年。

29年,9000多个日夜,国土人踏遍赣南山山水水,叩访千家万户,出实招、办实事,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实施了近千个项目,付出了万般辛苦,帮助赣南老区人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一任接一任的领导、一茬接一茬的扶贫工作队员,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相聚、一双双热情的双手相握,从矿产勘查开发到地质灾害防治,从矿业发展到土地整治,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优势产业开发,从科教培训到新农村建设,国土资源部带给赣南儿女的不仅是财富,还有新的观念、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生活方式……当年艰难的扶贫之苗,现在已经结出丰硕之果,犹如生机勃勃的赣南翠绿,溶进了整个红色故都。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说的就是赣南的现状。山多田少,人均耕地不足0.7亩,耕作条件差,土壤肥力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村脱贫,还从根本上制约着赣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就是说,耕地资源对于赣南来说弥足珍贵,而保护耕地的任务也就异常艰巨。

为此,国土资源部在赣州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修建机耕道、提高土壤肥力,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使农民耕作更为方便,水利排灌更加畅通,土地和水利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幅增加了优质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累计为赣州安排土地整理项目60多项,项目资金达8亿多元,整治土地规模30余万亩,23万多群众直接受益,新增耕地能解决4万多人的生计。

“翻箱倒柜,倾囊相助”,是赣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邓海鹰对国土资源部定点帮扶的最贴切表述。她告诉记者:“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破解了制约赣州经济发展、精准扶贫涉及的国土资源管理难题,政策含金量高,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国土资源部把创新改革的试点之一放在赣州,发挥项目和资金的合力。如航空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分析土壤元素,扶植了赣州的脐橙产业;稀土开发整合整治,提升了贫困地区的资源综合节约利用水平;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纳入全国保障性住房范畴、应保尽保的政策范畴,将增减挂钩、农民建房、灾后重建指标等捆绑利用,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用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思源社区是于都县上欧移民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下,思源社区通过使用土坯房改造专项计划、“增减挂”建新区周转指标等措施,保障项目用地100亩,建设面积13.5万平方米,新建移民安置房1193套,成为江西省“进城进园”移民搬迁扶贫四大精品安置示范区之一。

“同地段商品房均价为4000元/平方米的房子我们以1400元/平方米的价格卖给贫困搬迁户,一套房子能比市场价少花28万余元。同时,贫困户还可以享受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1.5万元,并叠加享受深山移民补助1.6万元,易地搬迁政策性贴息贷款10万元……”思源社区党支部书记孙菊英向记者晒出了来自深山的建档立卡扶贫搬迁户王书荣一家移民搬迁的账单。

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古嶂片区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距县城17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落,133户656人。其中,贫困户66户264人,占总人口的40.24%。古嶂片区村民住房条件差,特殊困难群众多,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且结构单一,耕地林地少且产出效益差,是典型的“靠山不吃山、靠田不吃田”。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于都县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所下达的国家移民搬迁专项用地指标120亩,用于建设大桥古嶂移民新村,规划安置深山移民56户,地质灾害区移民86户,配套建设幼儿园、卫生所、休闲场所和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配备留守儿童托管、居家养老、购物、托幼、农民培训、产业发展等服务功能。

62岁的郑地秀一家3口原先住在古嶂片区的危旧土坯房内,每当刮风下雨,就会担惊受怕,屋外下大雨,屋内落小雨,整夜睡不着觉。屋外的土路泥泞不堪,想到田里去摘菜吃,一不小心就会摔跤。2015年春节前,郑地秀一家搬迁到大桥新村,丈夫在移民安置点从事保洁工作,月收入500元。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帮助下,郑地秀一家还向中国农业银行全额贷款2.8万元、财政全额贴息5年发展光伏扶贫产业,现已发电1615度,平均每天发电12.5度,全年发电4500度,电费收入约5400元,5年可收回成本。照此测算,郑地秀一家2017年便可脱贫。

总体看,在用地计划保障上,国土资源部连续四年保障赣州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项目用地,累计下达专项计划1.98万亩。赣州近300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精准派人矢志脱贫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

29年间,中央扶贫政策几经调整,“精准”成为当下的新方向标。2015年4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张德霖赶赴赣州调研,并主持召开国土资源部支持赣州扶贫工作专题调研座谈会。以这次座谈会为起点,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工作进入了精准扶贫阶段,打响了全面建成小康消除贫困的歼灭战。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国土资源部为定点帮扶赣州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将选好配强致力于研究、开发本地资源的“精准”带头人、领头雁作为精准发力的主要抓手。

与此同时,为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保障赣州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年度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定赣县五云镇“一区三点”项目作为精准扶贫试点项目,派驻了驻村“第一书记”,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产业扶贫,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蔬菜、甜叶菊、油茶、果业、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了积极成效。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干部邱少俊便是五云镇夏潭村的第一任“第一书记”。夏潭村位于赣县五云镇西南部,距离乡镇8公里。2015年,全村人年均收入5000元,贫困户61户197人,贫困发生率14.9%,高于赣州乃至全国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

2015年7月,邱少俊背起简单的行囊进驻夏潭村,开始了他的驻村经历。来自福建龙岩的邱少俊,不仅会说客家话,还有曾在四川凉山州任职的基层经验,很了解老百姓的诉求,很快便与村民打成一片。在夏潭村的扶贫工作中,邱少俊和当地村干部们将“输血、造血、活血”充分结合,大力发展甜叶菊育苗和种植产业,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方式,流转土地集中开展甜叶菊种苗繁育和种植。这样一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每户都可以获得国土资源部“出借”的4000元人民币启动金,这些钱以入股方式作为合作社股本。参股农民大致获得三部分收入:每年合作社分红、土地流转收入,以及每天70元的务工收入。此外,国土资源部还对村民进行育苗大棚、灌溉设施、仓储收集点等配套设施的“兜底”帮扶,降低了合作社运营风险和成本。

73岁的郭厚生一家5口人,只有儿子一个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土地无人耕种。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媳妇生活起居还需要他人照顾,自己几年前又做了心脏手术,医疗花费巨大,生活极度困难。如今,在邱少俊的帮助下,郭厚生不仅能收入每月300元的公益性岗位费(负责村容村貌整洁),还能不用自己掏钱就入股甜叶菊合作社,第一年分红800元左右。此外,郭厚生还将自家两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去年一年收入“地租”1980元,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眼下,邱少俊的一年期驻村时光即将结束,“要真说起农村那些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邱少俊感叹。比起之前在北京工作时,邱少俊“乡土”了很多,也晒黑了很多,但他却骄傲地为夏潭村实现了多个“第一”:建起第一个合作社;搭起第一个大棚;带领村民第一次跳起了广场舞;组建了第一个青年微信群;第一次邀请返乡大学生参与村务。

29年间,不管机构如何变动、人事如何调整,国土资源部对赣州的扶贫从未停歇。据统计,截至今年,国土资源部已派出40多名干部前往各个地方,超过部机关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而整个国土系统先后组织3000多人参与扶贫工作,直接投入近10亿元扶贫资金,实施了上千个扶贫项目,帮助30余万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照单配菜”一举两得

国土资源部扶贫办副主任郑子敬告诉记者:“其实经过多年扶贫,整村贫困的情况已经不多,贫困主要发生在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农户中,如因老、因病、因残,因缺乏劳力致贫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扶贫工作要更加地精准。”

事实上,除了精准派人外,国土资源部还在赣州打出项目、资金、政策扶贫组合拳,内容涵盖土地管理、矿产管理、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等20多项具体政策和措施。

如赣州农村破旧土坯房多而且分布在地质灾害区,生活环境恶劣。国土资源部提出将农村土坯房改造用地列入全国保障性住房用地范围,实行应保尽保。

再如,钨、稀土储量和产业发展在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发展现状,赣州市提出了在钨、稀土资源地质找矿、开采指标倾斜等方面予以政策、资金支持的请求;针对贫困山区条件恶劣的情况,赣州提出了推进整村扶贫、移民搬迁扶贫计划,争取用地指标等。

近日,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通过十三条“订单”式扶贫政策,助力赣州市赣县、于都、兴国、宁都等4县的脱贫攻坚。为此,赣州市建立需要支持对象的政策清单和项目库,提出“订单”,分年度上报国土资源部,争取支持。国土资源部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和需求用足政策,“照方抓药”、“照单配菜”。

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移民新村就得益于这个政策,获得了120亩移民搬迁专项用地指标。现在古嶂村民大都搬出了深山,在家里安上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每年仅并网发电一项就能有5000元人民币左右收入。“以前,儿子娶媳妇都很难,姑娘一看我们那个土房子,就不想待了。”古嶂移民新村老汉陈佛生现在已经住上了崭新的三层小楼,水电气一应俱全。据于都县干部介绍,陈佛生所购买的小楼一共需要139800元,政府补贴、奖励大概4万多元,自筹2万多元,农行给予移民搬迁贷款5万元,基准利率,期限3年,到期后可以继续贷款,政府贴息。

在陈佛生家的屋顶,记者看到,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整齐地安装在整个小楼的屋顶。据悉,根据国家的政策,于都县给每户搬到新村的贫困户安装了5000瓦的光伏电站,使用寿命20年。光伏电板所发的电最终会卖给国家电网,一度电能赚1元多,一年平均能够发电5000多度,再加上种养殖等其他产业的收入,普通贫困户两年便可基本脱贫。

可以说,赣州的每一步发展,都凝结着国土人的心血和汗水;老区的每一个变化,都镌刻着国土人倾力倾情的深深烙印。

29年,坚执如初的扶贫大接力,是国土资源部对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战略部署的有力实践。眼下,虽然赣州仍处在后发展、欠发达阶段,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在国土资源部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下,这场跨越时空的大接力仍在继续,这部恢宏的乐章仍在奏响壮阔的旋律……

无论过往,无谓今天,抑或将来,赣南儿女都将深深铭记这份真情,这份厚意,这份义举,并且历久而弥深……

猜你喜欢

国土资源部赣州赣南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国土资源部分布10项行业标准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国土资源部正式成立不动产登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