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发展应用型高校的新途径

2016-07-18于凤张侃刘良琨虞淑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

于凤+张侃+刘良琨+虞淑君

摘 要 随着高校的改革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日趋壮大。然而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所谓的整体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同质化的高等教育还有没有扩招的必要?高等教育以何种方式转型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而这些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教育 应用型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日趋壮大,我国逐渐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马丁.特罗的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人才供给和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而与此同时,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间于研究型大学和技能型高职院校的应用型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用型大学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它具有与传统大学一样的高等教育属性,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是一种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面向工作生活,培养本科甚至更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的教育类型。但新形势下如何做到高等教育的完美转型,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的应有之义?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更新教育观念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虽然逐渐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可是,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单一化倾向,即热衷于精英教育,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都要挤到精英教育这根“独木桥”上来。这种困境在现实中的投射,便是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存在结构上的不适应。一方面是日渐增长的毕业大军;而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二者的矛盾短时间内仍将愈演愈烈,许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严俊形式,甚至使高等教育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

而应用型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对高校技术性人才的新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作为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高层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要树立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要明白研究型大学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创新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多是培养生产实践型人才,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创办者应将学校定位于既培养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又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观念。提高学生应用性能力的教学理念,“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贴和实际而又紧跟时代的步伐。

2以市场为导向

新古典经济者Hayek(1994)强调: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个人选择的自由,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会在市场中占优势,因此个人的选择制约了市场,并可制衡政府及其官僚的力量,因此开放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自由将会创造一个有益的社会秩序。 而教育也是一样,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教育者也必须给社会上的成员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等教育要走向市场化。

高等教育市场化并非纯粹市场化,围绕这一变革,事实上出现了两个逻辑。一方面,国家运用市场的理念和做法来运营高等教育,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以增强高等教育的竞争性和选择性,使其提供的服务更适应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想使大学能够灵活地在市场环境中发展,就必须减少对大学的控制,使大学成为市场的主体。因而,这一过程必须增强大学的自主性,使大学既不为行政驱使,也不致简单地蜕化为“市场的奴仆”。而从新福特主义的教育观念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战争,国家在教育方面也应该采取市场化,实行双向选择。只有在选择中切实符合市场要求的办学类型,才有可能发展的稳健,走的长远。

应用型大学以兼具学术型大学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优势,同时也作为与市场经济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一种现代教育类型,必须主动适应全球化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的要求,走市场化的道路,主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服务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协调发展。

3转变培养模式和考核模式

应用型大学自创办以来,规模从小到达,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人才“过剩”与企业的“用工荒”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用人单位在接收高校应届毕业生时经常反映一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过差,难以满足用工要求。高校的培养体系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正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一些西部高校一昧追求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忽略对他们实操能力的培养。教师也由于常年从事理论研究,自身不具备技术操作的能力;一些教师“不屑于”给学生讲授实操课,视应用型技术为“肤浅”、“速成”的代名词。

应用型人才短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表现在:(1)专业设置沿用传统模式,专业设置过宽,专业特色不明显,有些专业过于陈旧,所学知识已经远远与当前情况不符,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一些教师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重在传授学生书本的知识的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3)在学业成绩的考核上仍旧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予以的考核的方式。

而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具有个性色彩的,是一种自我体验的建构,是将大学所学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当教育形式达到多样化、管理多样化、专业课程多样化、考核方式多样化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充分的予以选择,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强制性,能够较快地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所在,较快地发现自我取向,较快地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开始有意识的自我设计。另外,教师的发展是具有发动机功能的内生增长机制。由于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性特征,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加强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建立系统的教师发展项目和评价机制,积极构建能够引进“名师”的人才机制。努力建成一支与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大学从来就不是“象牙塔”,总是与其所处的时代遥相应和的。”每一种新型大学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都是对时代精神和时代需求的某种反映。应用型大学也是如此,它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双向作用的共同结果。应用型大学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不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高校转型的趋势来看,发展应用型高校都是一种趋势所在,也是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走向所在,但是应用型高校怎样才能在现实的土壤里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还有待我们深思和考虑。

参考文献

[1] 成长春.一部指导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力作——读评顾永安教授等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129.

[2] 陆正林,顾永安.应用型大学若干问题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5.

[3] 张妙弟,江小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60.

[4] 洪林.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1587.

[5]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2015-10-21.

[6]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7] 顾永安,陆正林.推进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与建议——基于部分省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本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l(12):37-41.

[8] 彭道林.应用型人才教育观念探疑[J].大学教育科学,2013(1):23-29.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