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煤炭企业员工素质能力的方法及途径
2016-07-18郝金鹏
郝金鹏
一、加强培训基础建设,构建软硬件齐备的科学化、专业化培训体系
要投入力量夯实培训基础,形成若干专业化实训基地。实践中,要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在巩固本企业培训中心大基地、大讲堂基础作用的同时,重点在多元化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力量,以满足技术岗位员工现场实训的需求。要立足煤炭企业自有制修车间、电务车间、机电车间等单位的场地、设备和现有条件,设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区域、培训设备,建立重要技术工种的实训基地。可由各生产单位申报一个“精品工种”的实训教案和基地建设办法,由企业统一确定总体推进方案,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的做好筛选和各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转工作。同时,为确保各实训基地高质量的运行,要科学制定员工岗位技能轮训计划,组织企业各技术工种的员工分期、分批进入实训基地,参加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操作技能轮训。人力资源部门要定期对各单位日常培训管理、考核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使各培训基地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通过增强培训的吸引力,提高员工的参与热情,使培训工作逐步向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模式转变。可组织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围绕不同专业的生产工艺、难点解析、规范操作等课题,编写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教材和手册,如编制《综采维修电工实用教材》、《瓦斯检查工实用教材》、《爆破工实用教材》、《综掘机司机实用教材》、《巷道掘砌工实用教材》、《综采常见故障实用手册》和《新工入矿安全教育实用手册》等实用性教材。教材重点要放在“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等实用型知识,做到内容精干、易学、易懂,管事管用,让学习人员能够及时消化、快速理解,把理论知识迅速转化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去,满足生产需要。
二、坚持以管技人员素质提升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抓
手,开展全员大规模素质提升活动
要加大企业管技人员学习力度,打造管技人员培训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工作中,要坚持理念引导、理论学习和岗位培养有机结合的工作思路,结合管技人员队伍理论水平现状,根据各个专业的共性培训和专业培训确定培训计划,实现对各层次的管技人员的科学施教、内化培养、素质拓展。可重点结合政工、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系统管技人员知识结构现状,筹备一批专业知识书籍,并设定必学课程和选学课程,采用课堂教学、集中培训、业余自学等多种学习方法,采取“必修+考试”、“选修+交流”的形式巩固学习效果。“必修+考试”由企业统一确定必修课程,开办专题讲座,定期组织考试,形成“专题讲座、业务学习、研讨交流、岗位实践、阶段考核”的“四步一考”方式;“选修+交流”由本人选定课程,自学讨论,读后撰写心得体会,形成“业余自学、课题研讨、交流体会、岗位反馈”的闭合链条,使大家在互相学习交流中找差距、增才智、提素质。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员工技能提升工作力度,深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员工日常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既是素质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升企业员工技能等级结构、提高操作员工技能水平的重要措施和主要平台。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发挥好优势平台作用,扩大影响力。技能鉴定工作要以持续提升员工技能等级结构为主要任务,完善培训、奖励机制,做到科学谋划,稳步推进。要紧密结合技能鉴定工作,加大日常培训工作力度,对员工日常培训活动坚持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指导,保证培训效果、培训质量。同时,要立足于企业培训中心、各实训基地、区科单位,开展大规模的集中培训和业余自学活动,对各工种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开展企业集中培训、单位分散培训等不同方式,并建立多工种、多用途的培训题库,确保参培、参考人员的学习培训效果。
三、扎实推进机制建设工作,全力营造求知进取的良好氛围
要坚持以机制建设为先导的原则,紧密结合员工成长这一主线,尊重成长、成才规律,不断完善机制建设工作。企业要建立素质提升工作总结提升制度和重要工作、重点工作的专项检查、点评制度,每一项重点工作进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都要及时研究归纳,不断丰富认识、充实内容、活跃载体,提升工作水平。要努力打破传统思维方法的局限性,紧随企业发展采取一些新措施,一方面积极改进企业管技人员拔尖人才和技术骨干的评比方式,建立完善选拔制度。根据专业、岗位性质科学分组,合理确定参评准入制度,调整参选方法,打破资历、年龄等限制,把有能力的青年管技人员纳入到活动中来。建立对青年管技人员的跟踪考核机制,随时掌握德、能、勤、绩,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通过扩大奖励范围,做到优中选优。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激发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生产经营工作中的作用,要改进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聘任、管理措施。建立“评聘分开”机制,坚持按需设岗、注重效能、优化结构、竞争上岗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实行竞争上岗,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选聘到技术岗位上来。并严格考核机制,不断提升活动效果,保证聘任人员作用发挥。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员工“一岗多责、一职多能”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建立相应机制,对一些性质、知识、技能相近的工种和可以“兼、并、带”的岗位,逐步实现一职多能,并开展培训、颁证工作,培养技术多面手,助力企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