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演达追随孙中山
2016-07-18张鹏斗孙中山纪念馆江苏南京210014
张鹏斗(孙中山纪念馆,江苏南京,210014)
邓演达追随孙中山
张鹏斗
(孙中山纪念馆,江苏南京,210014)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时期的邓演达
风景秀丽的南京钟山风景区不仅长眠着受后人敬仰的孙中山,也安葬着他生前的追随者们,邓演达就是其中一位。邓演达少年时代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14岁就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9 年24岁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此后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深受孙中山的赏识和器重。孙中山广州蒙难期间,邓演达解救他脱离险境。1924年,孙中山筹办黄埔军校,邓演达是七名筹委之一,军校成立后,邓任训练部副主任,后来又担任军校学生总队长、教育长等职,参加北伐。1925年孙中山不幸在北京病逝,邓演达远在柏林参加哀悼活动。邓演达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30年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1931年11月被蒋介石杀害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1957年归葬中山陵园。
受孙中山影响,邓演达走上革命道路
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七女湖起义在邓演达的家乡归善地区发生。起义军曾攻克泰尾、杨林、三达、柏塘等地,声威大震,后因清军“会剿”,起义坚持10天后最终失败。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所进行的这些革命活动以及惠州地区父老乡亲们流传的有关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传奇故事,在当时还年幼的邓演达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1909年,14岁的邓演达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编为第四期学生,学习军事。
邓演达是广东陆军小学堂年龄最小的学员,学习成绩却最好。他不仅聪颖过人,而且在同学中博得“铁汉”之称,为校长邓铿(字仲元)所赏识,被吸收为孙中山等创设的中国同盟会会员。邓演达宣誓并打上手印,成为同盟会的一分子。当时,全校同盟会员只有20多人,邓演达是其中的佼佼者。与邓演达同一时期的同盟会员有郭冠杰、肖冠英、廖尚果、陈济棠等人。有一次,校长邓仲元对其同乡学生廖尚果说:“要多努力,争取得个第一名,为惠州人争光。”廖回答说:“争取第一名自有邓演达,轮不到我,不找这个麻烦。”
参加同盟会后,同学们经常传阅秘密的宣传刊物,邓演达受到很大的教育。每逢节假日,他又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集结在一起,到黄埔郊外活动,议论国家大事,在革命大潮中逐步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后,邓演达随即在同盟会领导人姚雨平领导下参加了革命军,并且成为敢死队的队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邓演达又继续在军校学习,中级军校毕业后被报送至高级军校——保定军官学校深造。1919年在保定军校毕业。
在粤军屡立奇功,邓演达紧随孙中山
在辛亥革命中得到很好锻炼的邓演达,24岁时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期满,毕业后到西北边防见习。不久,入福建漳州援闽粤军,到粤军总司令部任职,凭借他的聪明才干,逐渐在粤军中冉冉升起,成为粤军的后起之秀。他驰骋南国,奔赴疆场,赢得了一场场胜利,同时得到了上级尤其是孙中山的赏识和器重。
入粤军时,邓演达起初担任宪兵连连长。1920年8月援闽粤军为驱逐桂系军阀回师广东。邓演达任督战队队长,率宪兵队随军出发。他屡向上级献策,打败敌军,深受上级领导赞许。当年底孙中山回广州重建军政府,并下令整编粤军第1、2两军,邓在整编时升任第1军第1师师部参谋兼步兵独立营营长。后又调任1师工兵营营长。1923年3月,任第三团团长。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十年过去了,国家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内有大大小小的军阀专权,外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瓜分之祸,亡国之灾,无时不在威胁着中国人民。孙中山痛感救国救民的夙愿未遂,于是揭起“护法”大旗,准备再次披上战衣,救国救民。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并开始北伐。当时由粤败退广西的桂系军阀陆荣廷,乘机进兵广东边境,卷土重来,孙中山即命邓仲元率领粤军第1师独当一面,先于粤北大败来犯之敌沈鸿英部1万余众,建立了旗开得胜之功。
为培训下级军官,整编革命队伍,第1师设立军官教育班,由邓演达兼任教育班班主任。邓演达主持部队教育训练时,取得显著成绩。邓演达向邓仲元建议,以独立营为示范对全师部队进行根本改造。独立营原属粤军总司令部直辖部队,第1师成立时始改归建制,部队素质与其他粤军部队相差不多。邓演达首先从建立官兵感情和改善官兵生活入手,对独立营进行改造。他一方面经常约见各连、排、班长,作个别谈话,问问各人的家庭情况、出身经历,聊聊他们的特长志趣以及征求对营中的意见等;另一方面也十分注意改善集体生活的福利。邓演达的整饬使全营官兵大为感动,上下亲密无间。
1922年3月,忠实执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的粤军第1师师长邓仲元遭遇刺杀身亡。邓演达十分悲痛,表示誓要继续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邓仲元赏识邓演达的才干,曾于1921年12月派邓演达陪同段祺瑞的代表徐树铮去桂林,与孙中山磋商今后国家大计。邓演达十分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建国和北伐大计,在途中与徐树铮谈话时,曾指出:“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贯彻执行孙先生的革命建国主张,即实行三民主义革命,遵循建国方略进行建设,才能根本消灭国内循环不息的内战,铲除列强的在华势力,使国家获得统一与独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跻于富强之域”。到了桂林之后,邓演达又向孙中山建议:应即乘广西胜利的势头,迅速出师北伐,并随北伐军事的发展,来培养革命干部,扩大革命军队,发展革命势力。这一见解深为孙中山所赞许。
邓演达不仅衷心拥护孙中山的主张,而且从行动上积极支持孙中山。1921年秋,孙中山从桂林出发组织北伐,命邓仲元在粤军第1师中抽调1个团跟他出发。邓仲元遂以机关枪营、工兵营和新成立的一营合编为大本营警卫团,归大元帅府直辖,调该师参谋长陈可钰为团长,李章达为中校团副,邓定远、蒋光鼐为少校团副,并以薛岳、叶挺、张发奎这些当时较为年轻的中级干部分任该团第一、二、三营营长,随即开往桂林拱卫大本营。当时有人提出异议,以为将因此而削弱第1师的实力,邓演达则力排异议,完成了此举。1922 年6月16日,陈炯明指使叶举、洪兆麟等围攻广州德宣路总统府,举兵叛变时,警卫团的第一、二营保持了革命正义,坚决抵抗,使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等免于受难。
陈炯明之乱时,第1师内部拥陈者不少,而邓演达始终不为所动。受第1师梁鸿楷等拥孙派委托,邓于当年11月前往上海晋见孙中山,表示继续拥孙之决心。孙中山对邓印象更佳,旋面授任务,嘱配合滇、桂军共同讨伐陈炯明,邓当即回粤传达孙中山的指示,积极策动反陈斗争。经过不懈斗争,终于维护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邓演达(中)与王人达、鲍罗廷(右)在苏联
邓演达继承、发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是革命党人发起武装起义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课题,“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在民权主义中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在民生主义中则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阐发了“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思想。这一理论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极具思想价值和历史意义。邓演达成为孙中山的信徒,服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并在其学习和革命生涯中,对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做出自己的思考,甚至有些独到的见解。
在接触和了解西方之后,邓演达深刻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一种集体动力,是霸权或强权的基础,不诉诸民族主义,国家难以获得力量,难以成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难以立足于世界。因此,邓演达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大力宣传民族主义的理念,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宣传,唤醒民众,从而为国民革命提供集体性的动力。
20世纪初,孙中山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权在民”的思想、议会共和制度等,邓演达对此也同样充满无限的渴望。邓演达认为:“民族主义是革帝国主义者统治的命而求中国的自由独立”;“民权主义是革封建政治的命而造成民主的政治”;“民生主义是革封建经济的命而得着(走)非资本主义建设道路”。他的民权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孙中山的学说。邓演达在其留给后世的文章中,立足于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主张从改变封建官僚政治体系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社会发展的根基,认为这是实现民权主义的前提,并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官僚政治剖析得入木三分。
在民生问题上,孙中山提倡“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邓演达则从国情出发,提出在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对孙中山的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1925年、1927年至1930年两次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以及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使邓演达密切注视和思考农民问题,并对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认识。1930年9月1日邓演达在《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中系统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思想,“要有国民会议解决一切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对内立即实行耕者有其田,使土地问题彻底解决,与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资本”。
邓演达墓
孙中山高度赞誉邓演达
对于邓演达,孙中山的评价很高。1920年,25岁的邓演达担任粤军第1师参谋兼步兵独立营营长,从此紧随孙中山,孙中山对他十分器重。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广州蒙难。受孙中山之嘱,邓演达率领起义的第1师官兵进行讨伐陈炯明的战斗,讨陈联军最终占领了广东。1923年春夏,邓演达刚刚奉命打垮进犯广州的沈鸿英叛军,攻克肇庆城,杨如轩、杨池生又在广州叛变。孙中山急调团长邓演达率部拱卫大本营。清晨,卫队列队大元帅府门口,孙中山向卫队走去,对邓演达说:“我决定授予你少将参军之职务,鉴于你的战功卓著……”宋庆龄随即上前向邓演达赠送礼品,说:“择生,这是孙先生亲笔题赠给你的照片和书赠你的对联。”陈友仁帮助宋庆龄打开对联,展现出14个大字:“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孙中山认为,“革命党人的精神没有别的秘诀,就是不怕死”,就是“为国牺牲”,“舍性命来救国”。此后几个月,孙中山几次调邓演达解救急难。孙中山督师讨伐陈炯明,两次致书驻守广西梧州的邓演达,要他率部同征。邓演达不负孙中山的殷殷期望,率部驰援,坚守博罗城,喋血惠州,给陈炯明部以沉重的打击。邓演达对孙中山来说,真可谓足资倚重、堪托生死的股肱良将。
这位良将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终其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和前途而奋斗。邓演达于1931年不幸遇害之后,也未被后人忘却,最终迁葬在中山陵园灵谷寺东侧,与孙中山常伴,让后人瞻仰与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