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价值取向的分析
——基于L大学的调研

2016-07-18王耕项杨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大学生文化

王耕,项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团委,辽宁 阜新 123000)

“95后”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价值取向的分析

——基于L大学的调研

王耕,项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团委,辽宁 阜新 123000)

通过对“95后”在校大学生在中西方传统节日取向方面的调查,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情况,分析了大学生在面对节日文化发展中的态度和期盼,对大学生中表现出的较强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行为认同进行分析,提出高校要培养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要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工作相结合,要把优秀的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核心价值观

立足于在校“95后”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参与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了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取向的相关信息。一是从关注度上调查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兴趣程度;二是从认知度上调查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渠道;三是从参与度上调查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参与情况;四是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评价比对上了解大学生对节日文化发展的态度。问卷的发放主要采用随机的方法发放纸质问卷200份,全部回收,另结合线上方式,开展网络问卷调查150份,合计开展调查350份,其中有效问卷335份,占95.7%。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173人(占51.6%),女生162人(占48.4%)。回收问卷进行统一编码,以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95后”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认知状况

随着“95后”已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的行为认知与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的关注。有研究指出,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信息,喜欢追求个性时尚,喜欢标新立异,但同时个人功利意识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弱,社会责任感不足。[1]所以,此项研究正是结合“95后”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取向情况,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

(一)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兴趣程度

节日是指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出的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升华和集中体现。具体说,所有的节日都具有深远的渊源、明确的功能和相对稳定的价值,都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理念,并且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内蕴。[2]课题组在对“您最喜欢的我国传统节日”调查中,发现春节最受“95后”大学生的喜欢,比例达到73.7%,其次是元宵节和中秋节,而清明节、重阳节等节日受欢迎程度较低,这与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以及重阳节的尊老敬老等节日内涵有关。在对“您最喜欢的西方传统节日”调查中,最受欢迎的是情人节(63.9%),其次是万圣节、愚人节和圣诞节,有28.1%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西方节日。

表1 “95后”大学生对部分我国传统节日的兴趣程度

表2 “95后”大学生对部分西方传统节日的兴趣程度

(二)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渠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深度融合,传统的节日文化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享资源之一。在对大学生通过何种途径了解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是通过网络媒体或商业宣传等渠道了解的,此外还有通过学校课堂以及家人朋友等得以了解。对于身边同学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有关原因,49.9%的学生认为是追求时尚,41.5%的学生认为是各类宣传动员,包括媒体炒作及商家优惠促销等活动使大学生日渐关注西方节日,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学生存在从众心理,看到大家都参与才去参与的。此外,还有37.6%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氛围很好,很多都有美丽浪漫的故事传说。由此可见,随着网络信息化和信息大众化的发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内容在网络上的传播,更易于被在校大学生所接受,对大学生的认知影响也越发重要。

表3 “95后”大学生了解西方传统节日的主要渠道

(三)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参与态度

调查中发现,“95后”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依然持有很深的感情,其中57.6%的学生表示对我国传统节日很感兴趣,希望多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23.9%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传统节日多了解民俗风情。但也有10.7%的学生表示对我国传统节日没有兴趣,甚至有5.7%的学生对传统节日非常反感。究其原因,45.1%的学生认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比较缺乏节日氛围,21.5%的学生认为传统节日使用农历日期,常常记不清楚,还有29.8%的学生认为过节需准备的东西太过繁琐,常常没有时间。

与此相比,在被问及“您会过西方的传统节日吗”时,接近80%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可见“95后”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接受程度已经有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这其中,14.9%的学生表示个人经常过西方节日,而且非常喜欢这些节日;63.6%的学生表示视情况而有选择地过,只有21.5%的学生不会过西方节日。但是,在针对以何种方式过西方节日的调查中,学生们更侧重于有选择地简单过,或者是结合国内大众普遍参与的方式过,只有9.6%的学生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方式过。可见,“95后”大学生参与到西方传统节日的氛围之中,绝大多数还是因为从众心理或兴趣使然。

表4 “95后”大学生选择庆祝西方传统节日的方式

(四)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发展期盼

西方节日发展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影响有很多方面,39.4%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的兴起弱化了我国传统节日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对我国传统节日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有13.1%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将取代我国传统节日成为主流。但29.9%的学生认为正是在与西方节日的相比中才更能显示我国传统节日的底蕴,也有14.3%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并无多少影响。

针对西方节日发展对我国传统节日影响的主要原因调查中,35.5%的学生认为青年群体追求时尚,导致我国传统节日受到冲击,31.0%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各大商家的过度宣传炒作,20.0%的学生认为传统节日缺乏时代感,给了西方节日发展的机会,有9.3%的学生认为新闻媒体的大量无节制推送,进一步造成西方节日冲击我国传统节日,还有4.2%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引起这种影响。针对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被他国申遗的态度时,42.7%的学生认为非常气愤,35.8%的学生感到无奈,15.5%的学生不太在乎,还有6.0%的学生表示事不关己,无所谓。

在对加强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应重在哪些方面的调查中,让我们的传统节日主动走出去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其次就是增强公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的中西融合与兼容并包,同时主流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也被认为是实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重点。此外,也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认为应抵制西方节日在我国的发展,这一观点有待我们再予以研究。总体看,“95后”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前景表现出喜忧参半的态度,其中超过60%的学生表示很乐观或比较乐观,34.1%的学生对此表示出担忧的心态。

表5 “95后”大学生认为我国传统节日发展的关键

二、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取向的特征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统计可以看出,“95后”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取向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和观点明晰的,而在认同特征呈现方面主要表现为:

(一)在国家认同中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愿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主权制度等的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也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3]美国当代著名中国学家本杰明·史华兹(Benjamin I. Schwartz)曾提出,是国家创造出民族,而非民族创造出国家。国家的发展强盛及所处的国际地位,能够直接触及和影响青年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和向心力。当前,“95后”出生和成长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国家发展对人民的重要影响,故而内心越发坚定对自己国家的信仰和追求,所以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同时,“95后”也对新时期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表现出明显的担忧,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与时代发展的日渐脱离表示出无奈,特别是对一些国家欲将我国传统节日恶意占有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这也表露出“95后”大学生整体向上的国家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保护意愿,他们反对文化侵略,更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暴力。

(二)在文化认同中表现出对多元文化的广泛涉猎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认知程度和归属心理,它通常产生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相互接触或者同化的过程中,并体现为一种认可的态度或价值的评判。比较而言,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发展中比较注重内涵建设,国人更加倡导精神、注重细节、凸显亲情,而西方节日更加追求形式、崇尚娱乐、倡导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迁,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地接触和交融,也引起青年学生对于多元文化认同中的广泛涉猎状态。特别是对于“95后”热衷于西方节日文化的大学生而言,一方面是大学的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常常引发“95后”对未来发展的迷茫情绪,而我国传统节日所传扬的平静、祥和的文化特质又往往不能在青年的内心引起共鸣,因此变得日渐疏离;另一方面是西方节日倡导的氛围、娱乐、自由、友情等,恰恰给“95后”带来了一个与朋友平等交流的机会,个人的快乐感很容易被激活,进而转化成为他们平日里“高压”生活的缓释剂。

(三)在行为认同中表现出对自我个性的盲目追逐

行为认同是指个人对行为的目的、方式、内容等的认可、接受和践行。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下人的行为认同是一个多元的认同,包括了对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多元认同。当前,无处不在的新媒体,使传统节日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即迎来机遇又面临挑战。“95后”大学生普遍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各类节日,他们更喜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交流互动方式,以此可以联系更多的朋友,又可以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他们喜欢自由灵活地创新节日庆祝的方式和内容,多样的节日文化氛围能够带给他们期盼的个性需求;他们喜欢张扬个性,标榜个人行为,不喜欢被传统节日里中规中矩的内容要求和严格的程序范式所束缚。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节日活动的追逐处于盲目状态,他们漫无目的,随波逐流,不能很好地辨别活动的本质内容,在活动中缺乏有效的自我管控,进而可能出现扭曲状态。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95后”大学生在中西方传统节日取向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提供了启示。

(一)培养“95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4]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核心就是关注人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5]所以,高校要站在民族发展与国家建设的角度,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建设相融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传承观,让学生对民族的优秀文化满怀敬畏之心。同时,要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着重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予以体现,可以使学生形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素质和能力。所以,高校应培养大学生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优秀的节日文化,取其精华,摒其糟粕,不断坚定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95后”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把树立高度文化自信与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特点相结合

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其意义和内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其理解和使用的方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也曾多次提及文化自信的树立问题。加强文化自信教育,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和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精髓,同时还要坚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与弘扬出去。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共处应把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原则。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更应该在学生中坚持弘扬文化传承与培养文化自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互促共融。

(三)培养“95后”大学生的行为认同,把弘扬传统的节日文化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相结合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教育职能,而且在新时期还承担着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重任,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过程中,承担着为民族复兴和中国梦实现而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曾指出,在所谓的“95后”大学生身上确实具有很多时代特点,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方式、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而且个体的独立性较为欠缺,个性化想法较多。所以,在高校在育人工作中要不断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适应“95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有效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合理融入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注重把握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性地位,进而可有效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普遍认同。

[1]杜坤林,等.“90后”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实证分析与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2]邵希芸.文化视域下“洋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冲击的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2013,(8)

[3]贺金瑞,等.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

[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新华网,2013-12-23

[5]宋永忠.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N].光明日报,2015-7-24

The Post-95s College Students' Orientation towards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Wang Geng, Xiang Yang

(YouthLeagueCommittee,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Liaoning,Fuxin, 123000,Chin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ost-95s college students' orientation towards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It reveals the level of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festivals, their attitud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 culture and their expectations in the face of it. The article gives a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behavioral identity with the festivals and suggest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im at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mong the students, combine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with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grate fine festival culture with campus culture.

college student;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al inheritance; core values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3.008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资助课题 (2016lslktzijyx-07);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JG16DB195);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建课题《自媒体环境下学生党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研究》

王耕(1979-),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团委副书记;项杨(1988-),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团委宣传部副部长。

G641

A

1674-5337(2016)03-0034-04

(责任编辑:戴卫东)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