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选择的两种模式

2016-07-18代顺丽

代顺丽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知识选择的两种模式

代顺丽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知识的选择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拉网式的选择模式”和“靶向式的选择炼制模式”。“拉网式的选择模式”基本流程为确定选择范围、研发知识信息库和对知识信息库进行教育切割三个阶段。“靶向式的选择炼制模式”的基本流程为靶的明晰、研发情境、知识浮现三个阶段。“拉网式的选择模式”是传统的选择模式,随着学科知识的剧增,容易造成课程知识的繁复体系,把课程变为知识百宝箱。“靶向式的选择炼制模式”强调围绕学科能力,根据情境,对课程知识进行“选择炼制”,把课程视为“知识炼丹术”的示范。课程的现代化要求知识的选择应从“拉网式的选择模式”向“靶向式的选择炼制模式”转变。

〔关键词〕知识的选择;拉网式的选择模式;靶向式的选择炼制模式

根据课程编制的流程,在课程目标确定后,应围绕目标进行知识的选择。知识的选择是课程编制程的一个重要流程,这个阶段对于课程的组织及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影响。知识该如何选择?哪种选择模式可以适应时代的变革?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的选择模式应该是怎样的?下文将对这些问题做出探讨。

一、知识的拉网式选择模式

“拉网式选择模式”是一种隐喻的说法,这个隐喻类比了一种捕鱼的方法。众所周知,渔人捕鱼时,会先将一个大网拉满整个渔塘,然后再慢慢地收拢来,这是一种涸泽而渔式的捕鱼方法。知识的拉网式选择模式“就像渔人捕鱼一样,先在学科的汪洋大海中撒满网,然后再慢慢地收网,这种方法很像涸泽而渔的捕鱼方法,因而命名为“拉网式选择模式”。

“知识的拉网式选择模式”是知识选择的一种传统模式。“拉网式选择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流程可描述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知识拉网式选择模式的圈地运动-确定选择范围

2.知识拉网式选择模式的分类录进-研发知识信息库

3. 知识拉网式选择模式的教育切割-切割原理和切割原则

下面将围绕“知识的拉网式选择模式”的三个主要流程,逐一进行阐述。

(一)知识拉网式选择模式的圈地运动-确定选择范围

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是从社会知识中挑选学科知识,作为学校知识。“学校里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是从更大范围的知识世界中挑选出来的。”[1]一般的学校课程如化学、物理、历史等学科中,每门课程都对应一个上位学科,课程知识就是从这些对应的学科中选择而来的。但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有的课程如语文对应的还不止一个学科,就需要圈定一个大致的选择范围了。下面以语文课程知识为例进行说明。有专家指出语文知识的选择范围有:语言学;文章学;文学;文化;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综合。[2]在众多的人文社科领域中,语文课程圈定了上述学科,作为语文课程知识的选择范围。

(二)知识拉网式选择模式的知识录进-研发知识信息库

在确定好知识的选择范围后,“知识拉网式选择模式”的第二步是“知识的录进”,简称为“知识录进”阶段。“知识录进”即在特定的学科范围内按照某种标准对学科知识进行筛选,选择符合标准的知识。

“知识录进”一般是先分类录进,再分层录进。分类录进主要是针对复合性课程而言。如像语文课程对应的多门学科,“知识录进”就要按学科类别第一次录进,即“分类录进”。

“分类录进”后,再“分层录进”。知识分层录进指按一个学科领域内的知识的不同体系不同层级录进。每个学科都会分成体系、流派等不同层级,如语言学知识可分为语言本体知识和语言运用知识两种体系。而语言运用知识体系中又分为功能语言学和交际语言学等不同流派。

领域是学科的边界,体系和流派是学科内部的组织,体系是学科内的中层组织,流派是位于体系之下的基层组织,在流派这个基层组织之下还有微级组织,这里暂不作探讨。

知识的分类分层录进,产生了了一个课程产品,这个产品统称为“知识信息库”。“知识信息库”是社会知识和学校课程知识之间的中介,也就是说社会知识经过知识分类分层录进,形成一个“知识信息库”,供教材编写者及一线教师参考。知识信息库是课程知识的繁本,或者说是课程知识的文献,也是课程知识与社会知识联系的中介。

以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语法知识为例说明“语文知识信息库”。在上个世纪50年代学者对语法研究界的研究成果精心筛选后,研制出了一个《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这个《暂拟系统》是语文课程语法知识信息库的第一个最权威的版本。1984年,一些语言研究者对《暂拟系统》进行了修订,保留了《暂拟系统》的部分内容,又吸收了二十年来语法研究界的新成果,研发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语法提要》)。《语法提要》的研发者声称:“《语法提要》的制定考虑吸收了30多年来语法研究的新成果,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同时考虑教学的实用性。”[3]《语法提要》实际上是对《暂拟系统》进行了删简、改换和增补,成为语文知识信息库的较新版本。

不管是《暂拟系统》,还是《语法提要》,都是按照汉语语法的研究体系来编排的。如在《语法提要》中,语法知识按照“语素、短语、句子分析、句群”的层级组织的,编者虽然声称考虑到学习者的接收情况,但实际上基本按照语法研究界的专家逻辑来编制中学语法知识。

在中小学各科课程中,像语文课程中的《暂拟系统》《语法提要》这类的课程产品非常多,这类产品比教材知识要繁复、精细,笔者在这里把这类产品称为“知识信息库”。

(三)知识拉网式选择模式的教育切割

“知识拉网式选择模式的教育切割”(以后简称为“教育切割”)是指对在学科群和学科内初步选择的课程知识信息再进行教育视角的筛选。“教育的视角”包括心理学、课程论等视角。学科知识在学科内生产时,受到社会情境、知识生产者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知识泡沫。这些知识泡沫在学科内与其它知识往往具有同等地位。教育具有特殊的使命,具有价值取向,进入教育领域的学科知识都是经过特定价值判断等因素的筛选。

“知识拉网式选择模式的教育切割”关键在于明晰“教育切割”的原理。不同的“教育视角”产生不一样的“教育切割原理”。下文举两例说明。

美国教育学家亨利 ·A ·吉鲁的知识分类理论对知识的教育切割。吉鲁从最宏观的层面将知识分为导向性的知识(directive knowledge)和生产性的知识(productive knowledge)。这两类知识的具体所指如下:[1]

生产性的知识主要同手段相关;此类知识应用的结果是产品和服务的再生产。 生产性的知识是工具性的。导向性的知识是一种研究方式,被设计出来回答生产性的知识的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它与思辨性的问题相关,集中于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导向性的知识是一种哲学的研究方式,学生用这种方式质疑他们正在学的东西的目的,是一种质疑目前生产性的知识准备要被应用在什么地方的知识。

生产性的知识是产品性的知识,导向性的知识是知识的知识,关于知识生产的方法性知识。当今时代是知识时代,知识总量倍增。吉鲁的分类法突出了方法性知识的地位,虽然简单,但对从社会知识广泛的范围中选择限量的学校知识却很适用。在进行知识选择时,主要选择导向性的知识。每一种导向性的知识都对应一种或数种生产性的知识,生产性的知识完全可以作为导向性知识的附件而被选择。

无论是生产性的知识还是导向性的知识,都是处于一定社会背景中的,笔者把关于知识背景的知识称为背景性知识。这三类知识是关联的,而且这种关联关系在任何知识中都是存在的。这三类知识,根据知识的教育原则,进行主次排序。知识的教育原则指教育传播最有价值的知识,这三类知识中,导向性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和目的知识,最有价值,是语文知识的核心知识;生产性知识是导向性知识的产品,可作为语文知识的附件系统;背景性知识是导向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所处的背景,是可以了解的知识。三类知识图示如下:

图1 语文知识教信息为的教育切割方式图一

知识信息库的知识要经过教育切割才能成为课程知识。以上是对知识信息库的一种切割方式。“知识信息库”的“教育切割原理”可以是多元化的。

二、知识的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

(一)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的三个主要阶段

“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指靶向能力和情境进行课程知识的“选择炼制”。“选择炼制”的第一层内涵与“选择”相同,即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学科知识的选择,但这个概念还有另一层内涵,即选择不是单纯地挑选,而是提炼。“选择炼制”可以理解为在知识选择阶段围绕课程目标对知识进行选择、区分、提炼、锻造。

这种选择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

1.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的炼制制图阶段-分解能力和情境

2.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的靶的明晰阶段-研发情境

3.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的知识明晰阶段-知识概念的浮现

(二)知识靶向式选择的选择炼制制图阶段

“知识的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中的“靶向”主要指“靶向能力”。根据“整合教学法”,能力又是情境、素能和知识三个维度的整合。在情境、素能和知识这三个维度中,素能是横向性的是,是跨学科的。能力的区别主要是由情境和知识这两个维度的区别决定的。在情境和知识这两个维度中,情境又是根本性的,知识是在某种情境中为达成能力而需要调动的资源。素能和知识一定要情境化才能达成能力。单纯的知识是无法达成能力的,也是没有意义的。[4]

“知识靶向式的选择炼制”在对知识选择炼制之前,思考的首要问题是要让学习者达成什么样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处于什么样的情境之中?在这些或这个情境中,需要调动哪些素能和知识?“知识靶向式的的选择炼制”把知识的选择炼制置于能力分析、情境研发、素能确定等之后,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置于知识的学习之中,以期在三者之中寻求平衡。其课程编制思维程序如下:确定课程宏观能力-分解课程宏观能力,确定课程具体能力-分解课程具体能力,确定素能,研发情境,选择炼制知识。

1.选择炼制制图

“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的第一步是绘制“选择炼制制图”。“选择炼制制图”有固定的核心要素,有规范的表格模板,目的在于明晰知识与情境与素能的关系。“选择炼制制图”有助于帮助选择者描述自己的知识选择工作。

“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制图”的核心要素包括:

宏观能力

课程具体能力

课程具体目标

情境、素能、知识

情境要素:背景、信息、功能、任务

素能:领域、活动

知识

以上所有这些要素,有两种存在状态:明晰的和未明晰的。除“知识”要素外,其它要素应该都是明晰的。或者说,在其它要素都明晰的情况下,“知识靶向式的选择炼制”“靶向”以上这些明晰要素,选择炼制“知识”。

“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制图”又可以分为“综合制图”和“分项制图”。

2.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综合制图

“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制图”的综合性模板:

宏观能力具体能力具体目标情境、素能、知识情境:背景、信息、功能、任务素能:领域、活动知识学年:学习领域:

“知识靶向性选择炼制制图”的综合模板还可以做为课程分析工具。也就是说这个综合模板可以用来分析“能力导向课程”的“知识的选择炼制”。

3. 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分项制图

“分项制图”是对宏观能力进行分解后,对“选择炼制制图”的各个核心要素进行不同层面的分项分析。下面以一个案例进行说明。

谢锡金、岑伟宗等人设计的《中学中国语文科写作教学设计示例 初中》针对初中学段的写作领域编制的一门写作课程。在总纲中,编制者明确提出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初中生的“中文写作能力”。“中文写作能力”又分为“写作思维过程能力”、“表达能力”、“传意能力”、“创意能力”和“解决写作困难能力”。[5]以这五类能力为纲,又将每类能力细分为一系列的基本能力,然后再根据每项基本能力,选择炼制写作知识。这个课程的“炼制制图”具体如下:

宏观能力中文写作能力具体能力写作思维过程能力;表达能力;传意能力;创意能力;解决写作困难能力具体目标写作思维过程的素能和知识;表达的素能和知识;传意的素能和知识;创意的素能和知识;解决写作困难的素能和知识情境、素能、语文知识写作思维过程的情境、素能和知识;表达的情境、素能和知识;传意的情境、素能和知识;创意的情境、素能和知识;解决写作困难的情境、素能和知识情境:背景、信息、功能、任务写作思维过程的情境:背景、信息、功能和任务;表达的情境:背景、信息、功能和任务;传意的情境:背景、信息、功能和任务;解决写作困难的素能:领域、活动素能: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社会情感领域;活动:会复制、知做及知存知识语文知识学年:初中语文学习领域:写作领域

以上这个综合性的炼制制图最粗略地呈现了与语文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相关的问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语文知识在各个要素中都会被考虑到,但直到其它所有要素都明晰后,才能对语文知识进行靶向选择。

(三)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的靶的明晰阶段

在层层的“分项制图”后,“宏观能力”、“具体能力”和“具体目标”三项都相同时,知识就可以明晰了。在情境和素能都明晰的情况下,需要选择炼制什么类型的、何种层次的知识就有了针对性,即靶向性。笔者把这个阶段称为“靶的明晰”阶段。

“靶的明晰阶段”即“宏观能力”与“具体能力”和“具体目标”三合一的阶段,情境也明晰的阶段。“具体能力”和情境就是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的“靶的”。下面以一个语文课程的写作案例来进行说明:[5]

细阅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找出适当资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极速传讯公司日前遭到客户投诉传呼台职员接听电话时礼貌不周,误留口讯,又未有努力解决来电客户所提之问题。管理层认为需要通告职员,促请留意接听电话之正确方法及态度。试代该公司经理室草拟这份通告。

1.出题者的观点是什么?

2.时间范围是什么?

3.空间范围是什么?

4.人物

5.事件

6.表达的要求

7.人称

上述案例,即是一个具体的“审题情境”。这个情境,包含了情境的所有必备要素:背景、信息、功能和任务。在这个案例中,背景即“极速传讯公司……态度”这段文字。即语言表达的使用环境。“信息”即已知条件,文字中的相关交待。“功能”指情境的主要目的,这个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任务”是草拟一份通告。

“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的关键在于能力、情境、素能等的明晰。“能力”、“情境”就是“靶的”。

(四)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的知识明晰阶段

上述案例中,背景、信息、功能和任务即情境已明晰。素能是通用的。在情境、素能均明晰的情况下,案例设计者还提了7个问题,分别是关于“出题者的观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人物”、“事件”、“表达”、“人称”。7个问题实质是针对7个概念,这7个概念是语文知识概念。

课程编制者对以上7个概念进行了详细解说。“出题者的观点”指“出题者的想法或理念”。“时间范围”指题目的时间限制。“空间范围”指“题目的空间限制。”“人物”即“题目要求写哪一类人”。“事件”指“题目要求写哪一类事件”。“表达的要求”指“题目要求的表达的类别”。“人称”指“题目要求的哪一种人称。”[5]

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准确审题能力”需要调动的知识以概念的形式浮出水面。

三、“拉网式选择炼制模式”与“靶向式选择模式”的比较

(一)知识价值判断的立场不同

知识的选择是课程编制的重要阶段,任何课程知识都是从特定的社会学科领域中选择而来的。关键的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变革,知识的大量生产,学校教育要根据时代的严峻挑战,如何从海量的知识中选择有效的知识?“凡是课程都包含着从社会的知识贮存库中所选择的内容。这种选择是以这样一种思想为基础的:即某些知识与其它知识相比更值得包括在课程中。”[6]

有专家指出:“对于正在发生迅速变革的专业领域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其选择标准应根据最可靠的预测,即什么知识是始终有用的?什么知识对掌握目前已知的领域是必不可少的?”[7]

“知识的有效性”的是知识的价值判断问题。知识的价值判断可以从知识论(观)的立场进行判断,也可能根据知识以外的价值立场进行判断。从知识观(论)的立场进行判断依赖于知识观的有深度和成熟的研究。“拉网式选择炼制模式”和“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的知识价值判断立场是不一样的。

“拉网式选择炼制模式”是从知识内部对知识进行价值判断。知识的有效性的判断往往依赖于学科权威专家的判断。“拉网式选择炼制模式”因为依赖学科权威的权威性,在选择时会面临不同权威的不同观点处于两难之中。

这种选择炼制模式还因为强调知识的权威性,而忽视了知识和学习者个体之间的意义关系。“选择的知识会对学习者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是知识选择时必须追问的一个问题,而在“拉网式选择炼制模式”中通常被忽视。

“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是靶向“能力”地选择炼制知识,是从能力的角度对知识进行价值判断。这种知识选择炼制模式,第一个要追问的问题就是:“选择的知识会对学习者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培养学习者什么样的能力?”

“靶向式选择炼制”始终把知识与学习者的意义关系放在第一位,知识的价值判断是从知识的外在立场进行的。 与“拉网式选择炼制模式”强调知识的权威性、体系性不同,“靶向性选择炼制模式”强调知识的意义性、情境性。

(二)知识数量的繁简不同

有专家指出,知识的选择时是与下列四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学习多少知识?需要学生对规定的知识学到怎样的精确度?怎样最有效地组织便于学习的知识?规定学习的知识须对学生产怎样的意义?”[7]

可见,课程中知识的数量是知识选择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拉网式选择模式”通常是在某一学科内进行统计清查,找出学科“最重要”“最核心”“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因为知识论的研究薄弱,对“最重要”“最核心”“最基本”“最基础”知识的判断意见纷出。比如有学科专家认为,“专家或专业工作者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课题上所需要拥有的知识,与初学者理应学习的知识是同一的。”还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学生最好是用其全部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该领域的主要知识”。[7]最后导致的局面往往是知识的数量不断地增加,超出了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

“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在语文知识数量问题上会比较灵活。对“能力”有用的语文知识,就选入语文课程,反之,则剔除。

(三)知识系统的封闭与开放不同

“拉网式选择模式”是从知识内部经过领域、体系、流派不同层级的筛选而录进的,一旦录进后,知识便相对固定,具有封闭性。

“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中的知识是情境、素能维度相互作用的变量,具有开放性。

从知识供应的方式来看,“拉网式选择模式”是封闭的,而“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是开放的。在“拉网选择模式”中,知识是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供应的,绝对地位得到突出。在“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中,知识被看作是学生能力发展所需的资源,他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获得这些资源。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学生主要从课程编制者所设计的课程中获得所需学习的知识。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能从课程资源以外的渠道获得。知识的选择以往是被课程编制者垄断的,而现在这种垄断被打破,教师、学生都可以根据学习者能力发展的需要,搜索知识、选择知识。

知识选择不能成为封闭的系统,最好把选择看作为一种预选或前选,要为教师和学生的再选择和后选择留下一席之地。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更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的意义性、开放性。传统的课程编制中,知识的选择基本上都是“拉网式选择模式”。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专家试图突破甚至抛弃“知识拉网式选择模式”,但因为没有建立起新的知识选择模式,语文课程知识的选择出现了众多争议。

本研究提出的“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是对知识选择困境的一种回应方式。应该注意到,任何一种分析框架都只代表研究者对各种现象进行抽象和排列的一种尝试,也有可能会歪曲现象,这些抽象和归类的尝试的价值,在于它们有更大的能量来组织和控制对象。“知识靶向式选择炼制模式”的价值,在于引起课程编制者、一线教师对课程知识选择炼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美]亨利 ·A ·吉鲁.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M]. 朱红文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9,63.

[2]李海林. 言语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3] 田小琳. 语法和教学语法[M].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2-3.

[4][比]易克萨维耶 罗日叶. 整合教学法[M]. 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0-58.

[5]谢锡金、岑伟宗. 中学中国语文科写作教学设计示例 初中[M]. 香港:香港教育署辅导视学处中文组,2000:1-15, 23, 22.

[6][英]菲利浦 泰勒.课程研究导论[M]. 王伟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6.

[7]B S 布卢姆等. 罗黎辉、丁证霖、石伟平、顾建明译. 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 认知领域)[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3,34, 34.

(责任编辑:胡光波)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语文知识社会控制性的话语分析”(DHA120227)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6—03—18

[作者简介]代顺丽,女,湖北保康人,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4- 0113- 06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