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研究*
2016-07-18范丽美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黔东南556011
范丽美(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黔东南 556011)
·三农问题·
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研究*
范丽美
(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黔东南 556011)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社会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其GDP较改革开放之前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并且表现出逐渐加重的趋势。文章从经济发展条件、资本积累、科技水平等方面对目前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结果表明:贵州省城乡居民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地理条件与较低的科技水平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加之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这些因素均导致贵州省城乡居民出现收入差距拉大。鉴于以上原因,该文认为应从实地出发,不能照搬东部沿海与平原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高效农业,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贵州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当发展旅游业与山区养殖业。
关键词贵州省 城乡居民 收入差异 特色农业 经济转型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现象在贵州省不断恶化 (图1),以2013年贵州省居民收入状况为例[1],2013年,贵州省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约为27 970元,而同期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却仅有5 348元,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是同期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的5.23倍,由于贵州省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其贫困山区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还不到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的1/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将会严重阻碍贵州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贵州省社会的稳定,该文利用调研和年鉴数据,进一步分析贵州省居民收入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1 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现状
城乡收入差距指的是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离差,其计算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这两种计算方式都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1978年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63.36元,同期农村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08.3元,两者之间的城乡收入比为2.432;2002年,贵州省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为16 890.45元,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5 692.5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67;2014年贵州省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为22 785.93元,同期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5 918.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85[2],从图1可以看出,1978~2014年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作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内部收入的指标,基尼系数经常被用于对社会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进行测定。一般而言,认为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过于公平,0.4是社会分配不均的警戒线,一次国际上通长认为基尼系数保持在0.2~04之间,低于0.2表示社会发展动力不足,高于0.4则说明社会分配不均与,不利于社会稳定。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2002~2014年贵州省城镇地区居民基尼系数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此时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变化不大。这说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不明显;但是,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之间的比值却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截止到2007年两者之间的比值已经超过0.4,最新数据显示,贵州省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之间的比值已经超过0.63,属于收入差异极为严重的区域,这说明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已经极为严重。
图1 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
图2 2002~2014年贵州省基尼系数
2 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原因
2.1 自然条件
2.1.1 地形、地貌限制
与我国东部沿海地理条件不同,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其境内的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平均海拔在1 100 m以上。由于山脉纵横,河流密布,这种自然条件严重的限制了贵州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在现代社会,交通运输业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3]。在贵州省内,各大城镇主要集中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地形条件相对优越,因此其铁路公路相对集中,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其分布较为零散,且主要聚居于山地地区,这为其公路修筑带来了极大地困难,因此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
2.1.2 土壤贫瘠
相比于东部沿海与东北地区而言,贵州省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其境内平原地区较少,且分布极为零散,素有“盆景农业”之称,这给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低下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效率与收入状况[4];同时通过2013年全国土地普查可以发现,贵州省境内可以用于耕种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这种土壤构成直接影响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并最终导致农产品的产量相对较低。
2.2 经济发展水平
相关研究表明,城乡地区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二元经济结构不合理,例如在城镇地区主要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其生产效率远高于农村地区的小农经济;同时,城镇地区发达的现代化信息交换模式与交通条件使得其能够快速有效的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导致其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市场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这大大增加了农村地区在经济活动当中的风险。相比于城镇地区而言,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金缺乏等因素,常常导致农村地区相应的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生产力水平低下[5]。以2008~2014年贵州省连续7年的城乡GDP变化趋势为例 (图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8~2014年贵州省境内城乡两地之间经济差距逐渐增大,即从2008年的8.3倍增至2014年的11.3倍,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8年的2.43倍增长至2014年的5.23倍,这表明贵州省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居民收入差异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图3 贵州省城乡地区2008~2014年GDP及居民收入状况
2.3 科技、教育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在贵州省内,其科研院所主要集中的城镇地区,例如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遵义市、安顺市等,但是在农村地区、与农村临近的地区,科研机构分布极少。通过对贵州省城乡地区升学率的调查结果显示 (表2),尽管我国已经全面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贵州省农村地区,仍然有接近13.2%的适龄儿童未能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对比城乡地区高中生入学率时发现,2012~2014年城镇学生初升高的比例逐年升高,但是农村地区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2012~2014年城镇学生考入大学的比例逐年升高,但是,农村地区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对比2012~2014年城镇学生教育投入与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城乡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当中,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水平的高低,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而教育水平的落后会直接的影响到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状况。
表1 贵州省高校科研院所等分布
表2 贵州省城乡适量儿童入学率、升学率及平均教育预算统计
2.4 政策差异
在改革开放之前,基于当时我国的国情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而这种发展方式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牺牲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周其仁的调查数据表明[7],在改革开放之前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农业税及土地增值税等相关政策总共从农村地区获取6.127亿元的剩余价值,相当于1982年全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这种现象在贵州省尤为突出,截止到2013年,贵州省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城乡政策差异,农村地区每年损失超过1.2亿元,且这种损失的速率正在逐年提升。在贵州省由于各大城镇之间交通条件较为优越,相关政府部门将工业与服务业大部分都集中于城市当中,然后,再通过相应的调控措施例如户口制度将农村人口禁锢于农村地区,这种二元的发展模式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大。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相关的限制措施得以废止,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与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农村地区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与城镇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相比于工业产品而言,由于农产品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的稳定,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基本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远远落后于工业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缓慢但是支出增长迅速,并最终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3 缩小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意见及对策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目前贵州省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种现象的持续发展不仅对贵州省总体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例如,一方面,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自2005年起,贵州省居民的消费率从73.45%下降到2013年的38.65%,并且降幅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这种现象导致城市人口过多、住房紧张、物价上涨等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减少,使得农产品价格上涨,这种恶性循环给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目前贵州省出现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现象扩大的趋势进行整治。
3.1 转变思想,拓展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相关部门无论是在财政政策的倾向上还是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上都向城市地区偏移,这种长期政策导向致使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在政策扶持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要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首先要在政策上进行调整,将过去单一的政策导向逐渐向农村偏移,并逐步加大对于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同时加大对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10]。具体措施有:(1)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推进目前贵州省实行的粮食流通制度改革,将长久以来实行的农产品间接补偿制度改为直接补偿制度,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2)加大财政支出当中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支出,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水平与服务水平,并建立省县乡村三级多位一体的立体化医疗卫生保障体系;(3)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从实际出发,转变思想,拓展思路,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例如,针对贵州省多山的特殊地理条件,我们应注重发展小型特色农业,而不是发展东部沿海与东北地区大型农业,在农产品生产方面,不应局限于单纯的农产品种植、收割,应向着更深层次转变等。
3.2 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
3.2.1 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省的粮食产量与东部沿海及其他省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贵州省境内没有广阔的平原,其境内的平原分布较为零散,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因此,通过普通大宗农产品来提高农民收入的做法在贵州省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9]。但是,相比于其他省份而言,贵州省农村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开展方式多样的农业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对于饮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贵州省山林密布,这为其开展特色养殖业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另一方面,依托于特色农业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正在我国逐渐兴起,这其中包括农产品采摘、农耕文化教育及农业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这些新型的经济形式与贵州省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相互适应无疑会为贵州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
3.2.2 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在现代社会当中,小规模的经营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必须着力发展集体经济,将相关的经营个体集中进而产生集体效应用以共同面对经济发展当中的种种困难。对于贵州省农村地区而言,其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合作社作为基本形式,以生产大户,普通农户作为基本单元,这种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捆绑效应即龙头企业依托于各类合作社与生产大户,保证其在资本、技术、品牌、信息、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着力依靠龙头企业市场化运作而非政府大包大揽,政府应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等鼓励其进入市场经营和服务领域既可提高农民组织化又可适度提高议价话语权。
3.3 加大教育、科技投入
相比于贵州省城镇地区而言,贵州省农村地区教育程度普遍落后,统计资料表明,在应届初中毕业生当中,贵州省城镇地区继续深造的比例为96.4%,而同期农村地区的比例仅为56.4%,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到总人数的83.2%,这对贵州省农村地区农业技术普及与推广工作带来极大的干扰。因此贵州省相关主管部门应采取如下措施:(1)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对于偏远山区教育的财政补贴,提高偏远山区教职工工资同时对于乡村校舍进行定期维修;(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科技惠农活动,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当中的重要作用;(3)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大力培养农业技术骨干,同时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能手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农民在生产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4)组间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将原本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整合为合作社形式,在合作社中推广科技种植,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綦良群,李兴杰.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5):178
[3] 常州市统计局.201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02
[4] 颜茵.喀斯特山区扶贫道路选择——贵州省为例.调研世界,2011,209(2):37~40
[5] 陈锡文.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南京农业大学 (社会科学版).2011,11(1):1~6
[6] 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管理世界,2008,(11):78~88
[7] 王少国.我国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评析与补充.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156(4):56~63
[8] 陆耀邦,莫明荣,梁自力,等.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1):73~78
[9] 章力建,徐前.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加快西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以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4,(3):44~47
[10] 宋伟,陈百明,杨红,等.我国农村宅基地资源现状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3):1~5
THE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RS'INCOME INEQUALITY IN GUIZHOU
Fan Lim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KaiLi University,kaili,Guizhou 55601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social economy in Guizhou province has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has achieved a qualitative leap.However,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gradually expanded for some reasons,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This paper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 reasons resulting in the income gap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capital accumul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and so 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crease of income gap were harsh geographical conditions,the relatively po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and the low growth rate of economy in rural areas,especially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It suggested that Guizhou provincial government should start from the reality,adjus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develop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e with environment friendly and high-efficiency,and properly develop the tourism and mountain farming based on the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s in Guizhou mountainous region.
KeywordsGuizhou province;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income inequality;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economic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F304.8;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6]02-0114-05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218
收稿日期:2015-03-21
作者简介:范丽美 (1986—),女,山东聊城人,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Email:460768662@qq.com*资助项目:2014贵州省教育厅课题“产业转型升级期贵州省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研究”(14ZC002)